北京时间 9 月 23 日上午 9 点,国家主席在西雅图当地政府与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晚宴上,面向全体美国人民进行了重要演讲。习主席在演讲中特别提及:他在青年时代读过《联邦党人文集》以及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
《联邦党人文集》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部名著,曾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并被介绍到中国。《常识》也是美国历史上的一部名著,同样曾被收入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且被介绍到中国。
这两本书究竟写了些什么呢?阅读它们对于今天的读者具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们能够从中获得哪些启迪呢?诸如此类的问题,特地邀请商务印书馆政法编辑室主任王曦老师为大家进行解读。
主持人先说《常识》。它看起来像是一本小册子。为何当年它在美国会如此风靡呢?作者潘恩是个怎样的人呢?
王曦表示,《常识》确实是一本小册子,其篇幅仅有不到 60 页。然而,它却是一部对美国以及世界各国的文明进程都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的著作。
《常识》这本书很风靡。我可以给听众朋友介绍一下:200 多年后,历史学家依然认为,除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美国没有其他著作能像《常识》那样产生巨大影响。1776 年《常识》在美国出版,不到三个月就发行了 12 万册,总销售量达 50 万册。当时北美居民约有 200 万。可以说几乎每个成年男子都读过或听过别人谈论这本小册子。有人说,在北美的乡间茅舍,若一个家庭有幸拥有一本藏书,那通常是《圣经》,但若还有第二本,那必定是《常识》。当时许多大陆军士兵的背囊中,都有一本被读得皱巴巴的《常识》。
我们说,《常识》在美国大受欢迎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联系。《常识》发表之际,北美人民的反英斗争正蓬勃发展。然而,当时人们的君主制观念十分牢固。就连华盛顿、富兰克林这些在独立战争时期声名卓著的政治家,也处于摇摆不定和迷茫的状态之中,并未明确提出美国独立的相关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潘恩发表了一本小册子《常识》,这本小册子极具影响力,能让人警醒。它公开提出了美国独立革命的相关问题,并且大力倡导在革命之后应当建立共和政体。《常识》一经问世,就迅速在北美大陆广泛传播开来,成为了美国独立革命的重要教科书。
潘恩于 1737 年在英国出生(1737 - 1809 年)。他出身贫寒,曾做过店员、教员和税吏。他多次遭遇失业和饥饿的威胁。在《常识》发表之前,他一直将自己的姓写成“Pain”(痛苦),这足以表明他生活的窘迫与困苦。在一次为税吏争取增加工资的请愿集会里,潘恩与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结识了。请愿失败且被英政府解雇后,凭借富兰克林的引荐,他来到了北美。自此,他投身到了极为轰轰烈烈的北美独立运动之中。发表《常识》之后,潘恩放下笔杆投身军旅,在华盛顿的召唤下加入到革命军的战斗前线,接连发表数篇文章,以此鼓舞士气。当时美军士兵的士气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华盛顿安排人在士兵面前朗读潘恩的文章。之后,士兵的士气有了很大提升,并且在 1776 年圣诞夜的特仑屯战役中取得了大获全胜的结果。
潘恩的政治理想较为激进,然而从本质上来看,他属于温和的人道主义者。在政治行动方面,他趋向于稳健且保守,与暴力革命是相互排斥的。并且,我们说潘恩是一个品性纯真的理想主义者,他不够圆滑通融。拿破仑曾对潘恩赞誉有加,称他为“共和国的火炬,所有传奇里最为伟大的人物”。然而,后来拿破仑背弃了共和,实行独裁统治,潘恩便不再与他有往来,还毫不留情地讥讽他为“前所未有的江湖骗子”。罗伯斯庇尔则热情地称赞潘恩“是一位对人类权力进行最雄辩辩护的人”。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表示自己受到了《常识》的影响,并以此为傲。华盛顿称这本书在“许多人心中,包含他自己在内,引发了极大的变化”。然而,最终潘恩与曾欣赏他的那些人分道扬镳。可以说,他曾经的盟友以及为之奉献的事业,最终都背叛并抛弃了他。他历经诸多磨难,在美国凄凉且孤独地离世,而后被草草埋葬。后来有一位英国记者偷偷将潘恩的遗骨取出,然后运往英国,想要为他建造一个圣祠。然而,英国官方对他生前并不宽容,死后也不接纳。之后,甚至连遗骨去了何处都无人知晓了。正因如此,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道:“一个人即便毫无自私自利的心思,也需要具备一些世故,才能够获得赞扬。”这是对潘恩品性的一种评价。但罗曼•罗兰对潘恩的一生遭遇深感惋惜。他想为“勇敢的空想主义者托马斯•潘恩”撰写传记。并且将潘恩列入他的英雄长廊,让潘恩与贝多芬、托尔斯泰等人相伴。而对于与潘恩同时代的那些大革命家,他一个都没有进行评价。
一般认为,美国人是欧洲的后裔,他们说的语言是英语,在情感方面与旧大陆有着紧密的联系,仿佛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可他们为何还要选择独立呢?这本书为何能够触动美国读者的心灵呢?
王曦称这个问题较为复杂。起初,是在英国遭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为了躲避这种迫害,来到了美洲,并在此建立了第一个英属殖民地。之后,殖民地的数量逐步发展到了 13 个。随着这些殖民地的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民族自觉意识的增强,英国对它们的控制与剥削变得愈发难以忍受。殖民地人民的抗争首先从经济方面展开,随后逐渐发展成政治方面的抗争,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诉求,期望英王能够放松对殖民地的管制,最终发展成为要求独立的民主革命。但在当时,像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等这些领导人民抗争的政治领袖,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脱离英国独立的主张。他们依然希望,只要英王能够放松对他们的控制,他们就能够与英王达成妥协。所以可以说,他们的态度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之中。潘恩的《常识》一发表,问题随即发生转向。该书在当时席卷了北美大陆,这就是我们说它是美国独立革命教科书和重要思想武器的原因。
主持人说这本书顺应了社会大背景,敲打了每个人的心灵,使大家产生共鸣,对后世影响巨大,接着询问对方认为这本书的哪些东西打动了人们。
王曦表示,首先需要的是独立。当时,君主立宪的思想在北美开展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和普通民众心中都有着深刻的印记。然而,潘恩却明确地提出了独立的主张,他认为和解与毁灭是紧密相连的。我们通常认为这本书提倡独立,但常常忽视的是,潘恩更为看重的是独立之后走共和这条道路,并且是通过代议制民主来实现,而非暴力起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潘恩是一个温和的保守主义者。
主持人询问,作者所关注的是美国独立的相关话题,然而为何这一话题却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并流行起来呢?
《常识》发表前后,正值英国光荣革命、北美独立运动、法国大革命接连爆发。英国光荣革命是 1688 年,北美独立运动是 1775 年,法国大革命是 1789 年,这前后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世界上最重要的这几个资本主义国家都开展了国内革命。潘恩在《常识》里提出的共和政体理念,为美国以及法国的独立和革命运动勾勒了崭新图景;潘恩提出的代议制度理念,也为美国以及法国的独立和革命运动勾勒了崭新图景;潘恩提出的邦权至上理念,同样为美国以及法国的独立和革命运动勾勒了崭新图景。这些理念对后世民族国家争取独立、建立代议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尽管潘恩论述的是美国独立的问题,然而他却一直享有世界盛誉。
主持人:《常识》对自由怀有向往且给予礼赞,这令人心生向往。然而在现实里,人们常常得到的教训是应当顺从,应当向权力、传统、习俗、规矩等屈服。这似乎已然成为了一种“常识”。而潘恩所说的“常识”却与这完全不同。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听从谁的呢?
王曦称:“常识”的英文为 common sense 。潘恩所说的“常识”是针对现今而言的。在当时,不但普通民众不了解,就连领导抗争运动的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这些政治领袖以及部分贵族精英,潘恩将独立与共和的制度前景相联系的思想,也并非一种“常识”。在这个意义上,潘恩确实是值得拿破仑所说的那样。拿破仑曾说:“潘恩是共和国的火炬。”同时,拿破仑还说:“潘恩是一切传奇中最伟大的人物。”
主持人:看来对他的评价和认可是相当高的。
王曦:一家英国报纸曾发出惊叹,很多读过这本书的人改变了态度,就在仅仅一小时之前,他们还是强烈反对独立思想的人。
主持人:这本书现在应该在市面上还是买的到的吧。
王曦表示,这本书是商务印书馆作为《潘恩选集》的一部分进行出版的。同时,商务印书馆很快将推出该书的单行本,并且《潘恩选集》一直以来都是商务印书馆的长销书和畅销书。
主持人:是放在一个丛书里面的?
王曦称其并非一个丛书,而是一本书,名为《潘恩选集》。此书中包含四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常识”,另外三个部分分别是“林中居民的信札”“人权论”“理性时代”。
主持人说,这次习主席提及之后,或许有很多未曾读过的人会去读。那么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这本书是上个世纪的作品,它反映了美国的独立革命。当下我们去读这本书,有什么意义呢?
王曦称,那应该是在上上个世纪。我们认为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原因在于它并非一时所成。我们还指出,中国在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上半叶进行的反抗外国侵略、建立民主国家的斗争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是间接受到了美国独立革命以及相关思潮的影响。其次,美国如今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超级大国。它的发展历程本身就具备值得人们去了解以及研读的价值。对于我们开展那种建立在了解基础之上的双边关系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持人接着说《联邦党人文集》,那么这本书的背景是什么呢?它为何又成为了经典之作呢?
1787 年 5 月,乔治·华盛顿主持了会议。美国邦联国会邀请在费城举行全国代表会议。会议原定议题是修改已执行八年的《邦联条例》。经过近三个月秘密讨论后,会议否定了该条例并重新制定了一部新宪法,这部新宪法在史称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制宪会议中被提及。新宪法在制宪会议上获得通过之后,需由十三个州的代表分别进行批准。只要有九个州同意,新宪法就能生效。在这个过程里,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拥护新宪法,另一种是反对新宪法。于是,在美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最为激烈的论战。本书就是那些拥护新宪法的所谓联邦党人(在当时,更准确地说应该称之为联邦主义者)汉密尔顿、杰伊和麦迪逊,为了推动新宪法的批准,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而发表的一系列论战论文。
此书是一部为新宪法辩护的著作。它一方面反驳了反对派的责难与抨击,另一方面对美国的建国原则进行了说明。所以,这本书被普遍视为对沿用至今的美国宪法和联邦政府所依据原则的精辟阐释。美国最高法院和律师也将其作为宪法来源进行引证。它是了解美国政治制度不可不读的一部经典著作。
主持人:《联邦党人文集》是在对宪法进行讨论。大家都知道,宪法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然而,英国似乎是没有宪法的。那为什么宪法会如此重要呢?现代国家如果没有宪法,是否还能够维持运转呢?
王曦指出,英国是有宪法的。世界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便是英国 1215 年通过的《自由宪章》,通常人们称之为《大宪章》。人们会有英国是一个没有宪法的国家这种印象,确切来讲,是英国没有一部成文法典形式的宪法。英国宪法呈现为数量众多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判例。这些宪法以普通法律、政治习惯、司法判例等形式得以表达,其高度稳定。一些著名的宪法性法律,像 1215 年的《自由大宪章》、1628 年的《权利请愿书》、1689 年的《权利法案》、1701 年的《王位继承法》等。这些宪法性文件历经数百年,到如今依然是有效的法律文件。所以,它们的神圣性就连成文宪法国家的宪法典也难以企及。所以我们要纠正一个观点,即英国并非没有宪法,而是英国没有一部以成文法典形式呈现的宪法。
宪法被称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还规定了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以及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同时也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所以,现代国家都是以宪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去年,习总书记再次着重强调了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
主持人说:《联邦党人文集》的内容是大家在进行互相争论。有趣的是,各方既没有喊口号,也没有谈理想,彼此之间既没有互相攻击,也没有互相挖苦。那么,为什么参与者能够完全排除感情因素,完全站在理性的角度展开辩论呢?这种力量究竟从何而来呢?
《联邦党人文集》是美国独立后为新宪法的施行而创作的。它起到了站台和鼓呼的作用。要考虑到北美这样的历史背景,独立前的北美殖民地是由躲避本国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建立的。他们必然把英国的文化传统带到了美洲,并与美洲独特的现实相结合,从而成就了美国的独立和新宪法的诞生。联邦党人与所谓反联邦党人的辩论并非基于一片蛮荒之地。双方都深受英国尊重先例的保守传统影响。这是一场建立在一定共识基础上的辩论。新宪法的诞生并非凭空发生。它不是一方摧枯拉朽打败另一方的产物。而是植根于独立后的美国各州的现实情况。是妥协的结果。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很难说辩论双方完全是基于理性的。更重要的是要尊重传统,并且要回应现实需求。
主持人:即便在现今来看,《联邦党人文集》中涵盖了诸多敏感问题。这些问题极易引发彼此之间的对立,导致两方皆不满意的结果,只是勉强达成了平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摩擦反而愈发激烈。那么,究竟该如何防范非理性的因素过度膨胀呢?又该如何保持理性,使其不被愤怒所吞噬呢?
王曦称,《联邦党人文集》本身乃是论战的成果。然而,争论并非必定会引发对立。我们可以看到,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所呈现出的关于建立联邦政府、确定联邦权力以及组织联邦机构等议题的论战,事实表明最终是达成了一致意见的。并且在二百多年后的现今,它依然是美国社会的共识。同时,它是一场双方秉持客观中立态度的论战,并非是双方相互叫骂的产物。
美国制宪会议
主持人问:刚才您提到,阅读《联邦党人文集》这样一部经典作品是我们知晓美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途径,那么除了这一点之外,这本书对现今的读者还有哪些其他的启发作用呢?
王曦说: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美国作为目前最强大的超级大国,其政治脉络以及人文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追根溯源进行探究。美国建国之时,那些开国元勋们关注着哪些问题呢?他们在哪些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呢?正是这些因素造就了美国今天的强盛,这些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主持人询问现在所使用的《联邦党人文集》版本是否是程风如老师翻译的版本。同时提到现在读起来有些生涩,原因是句子较长,读起来容易让人觉得枯燥,接着询问对方有什么建议。
王曦称,就“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而言,我们称其为“高大上”的事物。像一些经典名著,例如哲学领域的黑格尔的《小逻辑》,确实极为晦涩,即便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会觉得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就西方经典学术名著来说,《联邦党人文集》和《常识》这两本书相对比较好读。《联邦党人文集》当初是以发表在报纸上的论战文章形式存在的。《常识》我们刚才已经做过介绍,在当时的北美,它是贩夫走卒人手一本的书籍。在当时的北美,普通公众的学术水平不能估计得过高,然而它却能够风靡,由此可见其普及程度之高。现在大家觉得不好读且枯燥。我认为主要原因是缺乏背景知识,以及丧失了一颗能静下来慢慢品味经典的心。所以我想,一是大家可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背景知识。如今网络很发达,信息获取极为便捷,我们不仅能读到中国人写的相关内容,还可以查阅一些英文原典,看看这些文件在当时用英文是如何确切表达的,大家都可以多去看看。
主持人询问:您对《联邦党人文集》这本书的作者是否了解呢?能否为我们的听众介绍一下呢?
《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詹姆斯•麦迪逊。我们在“前言”部分已写得很清楚,他们在纽约的报刊上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发表文章。汉密尔顿是一名律师,并且是制宪会议的成员。新政府成立后,他担任首任财政部长。这本书一半以上的文章是由他写成的。杰伊是一名律师,并且还是一位外交家,其主要工作是从事外交活动。他在 1783 年参与签订了美国独立条约,1793 年起草了中立宣言,1794 年与英国签订的和解条约被命名为“杰伊条约”。新政府成立后,他担任过临时国务卿、第一任司法部长,还担任过纽约州州长以及联邦最高法院的第一位首席大法官。麦迪逊是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物之一,他参加了第一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制宪会议上,他发挥了卓越的作用。他这个人颇具特点,喜欢记录日记,正因如此,他保存了最为完整的会议辩论记录,所以他被称作“宪法指定人”。新政府成立后,在宪法第一次十项修正案即人权法案出台的进程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之后,还担任过美国的国务卿以及第四届美国总统。可以讲,这三位作者在美国建国初期,属于极为著名的三位政治领袖。
主持人:这本书现在是能够买得到的。我看到您携带了这两本书吗?
王曦说,《联邦党人文集》是他们卖得非常好的一部经典学术著作。
主持人:我看到另一本是《潘恩选集》,都是同样的封面?
王曦表示,《联邦党人文集》以及《潘恩选集》属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中的政法类书籍,并且这两本书都非常畅销。
主持人:我们来看两本书的创作时间,它们都是二百多年前写成的。对于今天以及二百多年后的我们这些读者而言,最大的启迪究竟在哪里呢?
王曦认为,《常识》这本书在当下已成为常识,而在当时却是异见。他觉得这种独立思考以及自由的学术精神是最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主持人说,阅读《联邦党人文集》以及《常识》这两本书,对于我们了解政治和社会人文学科是很有意义的,并且对于我们学习哲学也是很必要的。
王曦表示,人文学科需打通,政经哲史皆如此。像哲学,还有政治学里的政治哲学,它们具有基础性。各个学科的人都应当学习并掌握这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基础,我们才能够更深入地向纵深方向进行学习。
主持人询问,怎样才能促使我们去阅读这些经典呢?除了刚才王老师所提出的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之外,还有哪些方法能够让我们读完这些相对比较晦涩的名著呢?
王曦说,如今网络十分发达,它为我们提供的多是碎片化的信息。我认为这种碎片化信息是有好处的。例如,当你在网上搜索“美国独立战争”时,百度百科会呈现出很多相关内容,比如你了解了《常识》大概是怎样的一本书,或许就会对托马斯·潘恩这个人产生兴趣。如此一来,这种延伸阅读会越来越激发你的兴趣,从而能够引导我们的阅读和学习向纵深发展。
主持人感谢王老师。现在微信公众账号上有一位网友希望王老师谈谈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怎样的一套丛书。
王曦表示感谢听众朋友,这给了他为商务印书馆做广告的一个契机。如今我们提及《联邦党人文集》和《常识》这两本书,市面上虽有众多版本,但可以明确地说,习总书记年轻时所看到的这两本书,必定是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版本。商务印书馆建馆近 120 年来一直秉持着译介西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担当。正是这种担当造就了我们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重镇这一金字招牌。“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我们的一个经典品牌,现在已经出了 14 辑,500 多种。我们一直在维护这个品牌,今后也会一直做下去。习总书记曾出访俄法,提及多位大思想家,像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狄德罗等。商务印书馆最早将他们的学术著作引荐至中国,并且现今仍是中国学界规模最大且最权威的版本。
(本文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4-1568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习近平主席提及联邦党人文集与常识:商务印书馆专家解读美国名著的历史意义与现代启迪》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北京时间9月23日上午9点,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当地政府和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晚宴上,面向全体美国人民发表了重要演讲。在演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