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行测试卷对考题结构做了较大调整。整体考试方向未偏移,仍测查从事公务员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个别模块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 20 道政治理论题目,适当缩减了常识判断、语言理解与表达、类比推理的相应题目。从内容方面来看,常识与言语更贴近政策实务,判断推理强化了逻辑思维,资料分析突出了数据处理能力,对考生的政治素养、知识广度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考生备考时要注重积累政策理论,要强化题型的专项训练,还要提升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
01:40:54
2026国考·金融监管局·行测高分攻略-1
58观看 0弹幕
01:59:36
2026国考·金融监管局·行测高分攻略-2
25观看 0弹幕
分值参考
国考行测存在著名的“三不公布”原则,其一为题目不公布;其二为答案不公布;其三为分值不公布。同时,申论每题的分值在试卷上是有体现的。
行测的分值,有两种说法,仅供参考:
第一种说法:
言语理解与表达
地市级和行政执法卷有 30 题,每题是 0.8 分,总分是 24 分;副省级卷也是 30 题,总分 24 分。这个模块的分值一直很稳定,重点在于对语言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数量关系
地市级和行政执法卷的题量被减少到了 10 题,每题的分值是 0.7 分,总分是 7 分;副省级卷的题量依然是 15 题,不过每题的分值降低到了 0.6 分,总分是 9 分。副省级卷对数量分析能力更为重视。
判断推理
调整为 35 道题,每道题 0.8 分,总分是 28 分。其中包含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这四类题型,这些题型的分值占比有明显提升,对逻辑思维的要求也比较高。
资料分析
地市级以及行政执法卷,每题的分值是 0.8 分,总分是 16 分;副省级卷,每题的分值是 0.7 分,总分是 14 分。副省级卷的题量和其他卷相同,但是由于单题的分值降低了,所以整体的分值稍微低一些。
常识判断
题量被缩减到 15 题,每道题是 0.6 分,总分是 9 分。其内容包含了政治、法律、科技等基础方面,副省级和地市级的分值是相同的。
政治理论新增模块于 2025 年出现。这个新增模块一共有 20 道题,每道题的分值是 0.8 分,总分是 16 分。它有可能会和常识判断合并起来计分,并且更侧重于时政以及理论政策的掌握。
等考试结束后,会依据考生的水平来决定。倘若考生水平都较好,那么难题的分值就会加大;倘若考生水平不佳,难题的分值就会减小。需要注意的是,上边所给出的分值分布仅仅是供参考的,不能作为评分的标准。
行测模块的分值不一样,并且每年的标准可能会发生改变。大家完全可以不把这个当作心理负担,把它当作各部分分值都是一样的就行。需要提醒的是,网上所说的“分值标准”千万不要当真,仅供参考就可以了。
命题趋势
1.政治理论:凸显政治素养
2025 年国考行测首次把政治理论当作独立模块。这一年的题量达到了 20 道,其占比有了显著的提升。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党的纪律处分条例以及国家领导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并且在这些方面,尤其注重对粮食安全、高质量就业、自主创新等党的创新理论的应用。这一调整与新时代的要求相呼应,新时代对公务员的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一调整也体现了“以政治建设统领全局”的命题导向。
2.常识判断:考点细化
常识判断模块的题量从 20 题减少到了 15 题,不过难度和往年是一样的。其中,法律考点的占比有所提升,包含了《民法典》物权、行政复议范围等一些实际应用的内容;历史人文题的题量虽然不多,但是知识点变得更加精细了,比如对具体事件时间轴的梳理;生活科技类题目与民生联系紧密,注重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理论被单独列出之后,常识模块中那些非政治类的考点,其覆盖的广度有所增加。这就要求考生既要有理论储备,又要具备综合素养,并且要使两者达到平衡。
3.语理解与表达:选材升级
题量精简了,从 40 题变成了 30 题,难度也有所下降。选材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其中包含了 AI、新质生产力等前沿话题。并且有很多道题目所使用的材料直接引用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这样就突出了政策的导向性。在题型结构方面,副省级试卷的片段阅读涵盖了主旨意图、细节判断等考点。语句表达的题型中,排序和衔接各有 1 道。逻辑填空主要以成语辨析为主,并且注重语境分析与词语搭配。
4.数量关系:题型稳定,难度适中
省级试卷有 15 道题进行考查,市地级以及行政执法类考查 10 道题。这些题目主要是以行程、工程、排列组合、概率等经典题型为主。题目设计方面很注重将数学思维和实际场景结合起来,例如会结合物流调度、资源分配等案例,并且要求考生在牢牢掌握公式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运用解题技巧。
5.判断推理:结构优化,难度分化
总题量缩减至35题,减少的5题来自类比推理模块。图形推理的考点较为常规,然而难度却有所提升。立体类的题目,像是空间重构等,其创新的趋势较为明显。定义判断涉及到了医学、科技等专业领域,阅读量与专业性同步呈现出增加的态势。类比推理的题量有所减少,但是考点较为宽泛,涵盖了生活常识以及学科交叉方面的知识。逻辑判断主要是以论证类的题目为主,大约占 60%的比例,同时也会考查翻译推理等基础的逻辑知识,整体的难度是可以控制的。
6.资料分析:计算转向技巧,难度分层
三类试卷都考查 20 题。副省级和行政执法类试卷侧重比重、平均数等知识点。市地级试卷从简单计算转变为复杂比重分析。题目材料大多涉及经济、民生等热点数据。要求考生能够快速找到信息。并且运用公式技巧来解题。整体难度比往年有所增加。尤其注重对数据关联性和趋势性进行综合分析。
法则1:模块权重动态管理
资料分析的分值为 16 分或 14 分,是必争的高地;判断推理的分值为 28 分,也是必争的高地。这两部分占比接近一半,建议每天分别练习 1 套真题。
精准进行取舍:数量关系的前 5 题一般是基础题。这些基础题主要锁定工程问题以及概率计算等高频考点。
重点记忆近 1 年的时政,这部分占 60%,例如 2024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
法则2:时间分配进阶公式
按“模块分值÷模块耗时”计算性价比:
资料分析中,16 分除以 25 分钟,得到的结果是 0.64 分每分钟,并且这个结果在所有情况中优先级最高。
2. 判断推理:28分÷30分钟=0.93分/分钟
3. 言语理解:24分÷30分钟=0.8分/分钟
4. 数量关系:7分÷10分钟=0.47分/分钟
常识判断部分,9 分除以 5 分钟,得出的结果是 1.8 分每分钟。然而,这部分的正确率很难超过 60%,所以建议将答题时间压缩至 5 分钟。
6.政治理论:16分÷10分钟=1.6分/分钟
备注:10分钟涂卡及检查
法则3:错题迭代四步法
用 Excel 来统计各个题型的错误率,然后把错误率高于 30%的题型标记为红色。
专项进行突破:红色的模块每天要额外加练 50 道题,而绿色的模块则要保持 20 道题以保持手感。
对比近 5 年的真题,然后进行命题溯源。要总结出图形推理的对称轴变化规律,同时也要总结出资料分析中“同比环比”的陷阱设置。
模拟实战的时间是每周日的 9:00 到 11:00,进行全真模考,并且使用答题卡涂写,同时记录各模块用时的波动情况。
陷阱1:盲目追求刷题量
2025 年考生平均刷题量达到了 1.2 万。然而,正确率的提升却只有 5%。真正有效的方法如下:
同一套题做3遍:第一遍限时、第二遍精析、第三遍考点归类;
建立“高频陷阱库”,其中包含逻辑填空中的“语义重复”情况,像“悬殊很大”这样的;还有资料分析中的“单位换算”。
陷阱2:忽略选项规律
近年干扰项呈现“三真一假”特征,比如言语理解正确选项常为:
包含“机制”“体系”等抽象名词(占比42%);
避免绝对化表述(如“必须”“所有”)。
陷阱3:放弃数量关系
2025 年的真题里,有至少 5 道题能够借助代入排除法迅速得到解答。比如:
年龄问题:设未知数+列表法;
容斥原理:套用公式A+B-A∩B=总数-都不。
阶段1:基础重塑(第1-30天)
晨间:1小时速记时政要点(推荐“学习强国”每日要闻)。
日间:分模块攻克高频考点,如图形推理的“点线面角素”口诀。
晚间:用“费曼学习法”向家人讲解错题,确保真懂而非死记。
阶段2:提速攻坚(第31-60天)
限时训练:言语理解单题≤50秒,资料分析单篇≤7分钟。
建立“秒杀清单”,其中包含逻辑判断里的“搭桥/拆桥”技巧,还有资料分析的“截位直除法”。
阶段3:冲刺维稳(第61-90天)
参加线上模考,要对比同岗位的排名,同时可以调整答题顺序,推荐的答题顺序为:先答常识,接着答资料,然后答判断,再答言语,最后答数量。
心理脱敏:每天冥想10分钟,模拟考场噪音环境刷题。
温馨提示
行测需要重视,必须要达到及格线。不然的话,即便专业课能考 90 多 分也没有意义。特别是副省级及以上的考试,行测的及格线是 60 分。每年都有很多同学差一点就达到及格线,从而与机会失之交臂,这真的是很令人遗憾的事情。
从近九年的国考申论材料及命题题目方面来看,申论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政策导向较强,题型创新较为灵活,能力考察较为全面。尽管在题型设置上没有进行重大的调整,材料和命题的内容大多围绕政府改革、基层治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话题,但在个别内容上还是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与变化。在 2025 年的考试里,副省级的材料数量减少到 4 篇。它的字数比 2024 年增加了 400 多字。材料中的信息量在不断增多。并且,作文题目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材料,而是要求考生通读 4 段材料,进行理解和提炼。这使得对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01:58:23
2026国考·金融监管局·申论高分攻略
24观看 0弹幕
申论作答顺序
(一)审清题意
申论作答顺序不是按照试卷的排列顺序来进行的。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审题干,接着读材料。审题是非常重要的,把握好审题步骤,是考生能够答好题的关键和前提。
1.审范围
作答范围就是资料范围,即题目所涉及的具体资料:
题干中通常会指出“依据给定资料 X”,这样一来,作答的资料范围就是资料 X 啦,也就不需要去浏览资料 X 之外的其他内容啦,作答的时候一定要紧扣该资料去寻找要点哦。不过呢,有时候题干中并不会给定作答范围,这就需要考生依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判断啦,要把包含要点的材料把握好哦。
2.审主题
明确材料范围之后,需要确定其具体的作答主题,也就是答题内容围绕哪些要素展开。常见的要素有问题、原因、影响、对策等。只有找准了作答要素,答题才能紧扣要点。
3.审要求
要求可以进一步明确或提示答题,一般较为细致、具体,会提示考生怎样回答才能得高分。常见要求如下:
(二)搜寻要点
审题完成后,便可依据审题所得的相关要素在材料中寻找要点。申论虽是主观题目,但阅卷时会依据考生书写的要点进行评分,即俗称的“采点给分”。所以,考生作答时应尽量让自己的答案包含更多要点,而要点的体现通常依托关键词来完成。归根结底,考生需要从资料中准确找出得分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就是我们常找的答题要素的核心点。
对比 2025 年申论题型后可知,今年题型大概率不会改变。概括归纳、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应用写作、文章写作这些题型,依旧会是三类试卷重点考查的内容。不过试卷的具体题型选择存在差异,问法可能更灵活,题型划分更模糊且更具综合性,要素考查也更新颖。因此,一定要将申论答题方法熟记于心,并懂得灵活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副省级试卷的情况是,大作文围绕的主题较为宏观抽象,很多时候会偏向理念、价值观等方面,其审题立意的难度更大,论证也相对更困难,这正是拉开分值的关键之处。而市地级申论试卷的难度相较于副省级来说会有所降低,作文主题相对中观且具体一些,无论是审题还是论证的难度都会有所下降。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4-1567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2025年公务员行测考试新变化:政治理论题增加20道,备考策略全面解析》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虽然2025年行测试卷在考题的结构做了较大的调整,但整体的考试方向并未发生偏移,仍然测查从事公务员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只是在个别模块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