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肩叠背的列车
日本白领的日常行程较为固定。我每天早上 7 点 05 分出发,到达车站后,在 7 点 23 分抵达的通勤列车的第 9 节车厢第 2 个门处排队。每天都是这样,日复一日。除了每天准时出发和到达之外,还有一样东西一直陪伴着我,那就是腋下的《日经新闻》。从我乘车的车站到涩谷,人一直很多,所以我只能拿着报纸,举着手臂。在涩谷站,有很多乘客会下车。于是,我便拥有 15 分钟的时间,可以快速浏览报纸中的重要内容。每天和我一起在涩谷站的人有很多,然而,我们之间从来没有过任何交流,哪怕只是简单的打招呼或者点头问候。公司职员在清晨的时候总是打不起精神,因为他们总会想到“唉,又要上班了,又要挤地铁了”。一想到这些,就没有人愿意多浪费一丝一毫的精力。
——明(Akira,音译),某银行职员
明先生的讲述反映了一个典型矛盾,这个矛盾在工作间隙难以弥合。通勤者们不停地抱怨拥挤的列车,那列车让人忍无可忍且精疲力竭,然而他们却一直一丝不苟地重复着每天的通勤。如果这不是因为虔诚的热情、严苛的自律或者难以泯灭的荣誉感,那又会是因为什么呢?事实上,日复一日地忍受列车上的拥挤,甚至整个职业生涯都如此,会被看作一个成年人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的体现。虽然在通勤人群的集合体中或许有人持有这样的看法,然而这种所谓的荣誉感仅仅局限于个人。在拥挤的列车上,通勤者们彼此相对,默默不语,虽没有交流,但心中的想法大致相同。明先生和许多公司职员一样,他对自己有机会找到 15 分钟的空隙这件事很满意,并且利用这个空隙浏览完了报纸上的重要新闻。
图2.2
值得注意的是,明先生描述的在拥挤车厢中乘隙读报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这一现象已成为日本铁路行业协会用以衡量列车超员载荷运营时乘客立席密度的一个重要参数。如图 2.2 所示,在满载率为 100%时,我们能够抓住车厢内的吊环;当满载率达到 150%,我们与其他乘客并肩而立,并且还有空间可以浏览报纸;满载率为 180%时,我们必须把报纸反复折叠才能勉强浏览;满载率是 200%时,我们已经比肩接踵,但仍有可能乘隙阅读一本杂志;而当满载率超过 200%,我们就如同图上所描绘的那样挨肩叠背,此时读报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那张图描绘了这样的情景:火车在行进,而我们却动弹不得,此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随波逐流”,也就是跟着他人一起随着列车摇晃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移动了,就算是抬手也只是徒劳的挣扎。明先生讲述中还有一处矛盾,那就是他始终有着精准的行程。明先生详细地向我们说明了他每日清晨的出行安排以及如何实施,这表明他的行为与一个可预测且精确的系统运作是完全相符的。从他讲述的各个方面来看,我们似乎能亲眼看到东京通勤者们的传统形象,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行为举止规范,总是严格按照技术系统的指令要求去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明先生每天清晨 7 点 5 分准时离开家去出行。7 点 23 分到达的通勤列车,他会在这趟列车的第 9 节车厢的第 2 个门排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7 点 23 分到达的通勤列车并非总是在 7 点 23 分就出站。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列车要么到站晚点,要么出站晚点。也就是说,明先生在日常通勤中引以为傲的遵守时间,其实并非是死板严格的系统精确性,而是系统存在的不确定性边际。系统具有不确定性而非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造就了明先生这样的通勤者的热情、自律和荣耀。
恭默守静
我认识那些和我一起通勤出行的人的面孔。他们中有人连续几天没出现,我就会开始担心。再次见到他们时,我很想问问他们是否安好,是不是有什么事。但实际上,我从未这样做过。要是我主动上前问候他们,也许我每天早上都得跟他们打招呼。可能最终我只是悄悄地从他们身边绕过去,然后来到另一节列车的门口排队,以此来化解那种尴尬的局面。这确实是有些做得太过了。
——美智子(Michiko,音译),某医药公司前职员
美智子和明先生一样,能够认出同行者的面孔。然而,她从未采取任何行动向他们致意或示好。更关键的是,尽管美智子说会关心通勤同行者的情况变化,但她对与通勤同行者的社交互动存在抵触。长久以来,人们认为这种矛盾心理是通勤空间特征常见的外在表现,也是都市陌生人间偶然相遇的一面之交的典型特点。这种矛盾心理在东京通勤铁路网中表现出其特殊性:其一来自通勤者所在的列车车厢,那里人头攒动,拥挤不堪,除了情侣,没人能忍受,让人连气都喘不过来,更别说讲话交流了;其二来自明先生与美智子的直言不讳,在那种情况下,没人会想与陌生人认识交流。奉命唯谨的通勤者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行程,每天都是在同一时间、搭乘同一班列车、进入同一节车厢、通过同一个车门。这表明通勤同行者们其实并非真的形同陌路,可他们也并非亲密无间的挚友。他们之间的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处于熟悉与不熟悉之间,彼此被视为同行的“他者们”。
美智子说,通勤者抵触与“他者们”进行社交互动,原因在于不想让自己暴露在彼此都觉得往复循环、枯燥乏味的日常关注中。并且,这种抵触还源于对对方的体贴,即不希望把枯燥乏味的日常关注强加给对方,让对方感到不适,从而迫使对方偷偷变更乘车位置。每天都在列车车厢内共享着拥挤闭塞的空间,然而彼此之间却从未有过交谈。这种与其他通勤同行者若即若离的矛盾心理,在拥挤列车安静的氛围中格外突出。通勤者们保持沉默并非是被强制规定的,而是人与机器的互动为这种沉默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所以,这种沉默也算是通勤铁路网独有的技术性特征之一。
我要将通勤列车上安静的部分归因于行车设备装置的安静。从站台进入车厢,这意味着乘客从那些铃声、钟声、提示音、警告音、广播通知等密集的“音景”中,过渡到了车厢内静谧的空间。车门关闭后,站台的嘈杂声虽未完全消失,但明显清静了很多,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境界。随后,只能听到电动机的声音。转眼间,列车驶离了站台。空气悬挂系统把列车车体从构架上托起,在单轨上平滑运行。整个过程几乎没有声音。曾几何时,机器设备的晃动与冲击为理论干预技术现代性习惯环境提供了充足依据。现今,它们却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只留下电动机产生的轻缓共振和空调风扇柔和的呼呼声。列车内安静且沉默,这种氛围能让一切变得亲近且敏感。你可以听到周围人的呼吸声,也能听到肠胃的响声,甚至还能听到心跳声。这种超近距离所带来的感受,为一种物质力量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它能够产生一种接触感,这种接触感对通勤者们费尽心力去维持的(非)纠缠程度构成了不小的“威胁”。而这种充满威胁的尴尬,只有报站广播的柔和女声以及车站工作人员带着鼻音的呼叫提醒才能够化解。
明先生和美智子女士说过,东京通勤列车上的沉默是特意保持着的。我们能把它理解为在没有空间时,通勤者们给自己创造空间的一种表现。从某种意义上看,这就如同凭空创造出一种状态,这种空间和第一章讨论的间隙弥合所创造出的“余裕”是一样的。如果超员载荷时的间隙弥合形成了一种非规定的动态时间延误与恢复系统,那么在极度拥挤的车厢内,间隙弥合所创造的沉默,是个体与集合体在某种程度上的纠缠以及关联。虽这不是一个真实空间,但人人都能轻易察觉到它的客观存在。通勤列车越拥挤难耐,就越需要付出努力去创造这种间隙。因此,这听起来有些违反直觉。事实是,我们被周围的乘客挤压得无法动弹时,我们的身体就处于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被托马斯·拉马尔称为“分子运动”。通勤者的精疲力竭是分子运动导致的后果。
电车礼仪
通勤者在列车上挨肩叠背,他们的沉默是“余裕”的一种表达。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协调与他人的“纠缠”。就像人类学家马克·欧杰(Marc Augé,旧译马克·奥热)在其关于巴黎地铁的民族志著作中所说,这是一种孤独(solitudes)的集合。沉默反映出通勤者认识到这种孤独具有集体本质,同时也认识到这一间隙弥合过程的不稳定性。沉默是一种协调活动,既能发挥作用又看似充满悖论,在拥挤不堪的列车中它其实是一种隐形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为超员载荷运营创造了条件。所以,沉默是日本电车礼仪的最高表现形式。
简单来说,所谓电车礼仪就是每位通勤者把列车当作一个具体的公共空间和技术环境,并且主动去遵守其中的行为规范。比如在出行乘车时,通勤者们会选择用文字短信进行交流,而不是接打电话;也会尽量为孕妇或老年乘客让座。这些文明行为反映了普遍的社会价值观,并且实际上也与维持不确定性边际的完整性紧密相关。所以,我们能把电车礼仪看作是构成通勤列车网络的技术与社会条件不可分割性的一种体现。在法律层面上,通勤铁路网明确规定了三种违法行为,分别是性骚扰(痴漢)、蓄意破坏(破壊行為)以及暴力行为(暴力)。在这类犯罪事件当中,通勤管理机构通常会快速且准确地进行执法,会调动大量工作人员迅速将违法者从列车中拦截并移出进行处理。与上述违法行为形成对比,违反电车礼仪的行为不会产生法律后果和受到惩罚,通勤者们也很少会与这些行为发生对抗,在更多的时候,他们会采用转移注意力或者闪身离开等被动的策略来应对不文明行为。
电车礼仪是一种操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勤者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集体,都将通勤铁路网具体化了,而这通勤铁路网是为弥合超员载荷运营的间隙而构建的。东京的电车礼仪,与世界其他国家交通系统的乘车礼仪相比有其独特之处,与日本其他城市相比也显得特立独行。这种特殊性源自东京通勤铁路网的高度不稳定性,而这种不稳定性倾向让电车礼仪成为东京人非正式辩论的话题之一。无论是在喝茶闲聊时,还是在网站或社交媒体社区中的长篇阔论时,它都始终会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激烈交锋。通常,这种讨论最终都会把问题上升到“究竟何为电车礼仪”这样的高度。有些人认为电车礼仪是公民的基本常识;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电车礼仪或许是一个人同情心或原始共情心理的体现,能展现其社交能力和反应能力。然而,每位通勤者都有与电车礼仪相关的经历。这些故事有时会幽默地叙述列车上的奇人奇事,不过更常见的是愤怒地描述无礼行为,像有人插队,年轻女性在列车上化妆,有人无视优先座位等情况。在人们口耳相传的与电车礼仪相关的故事里,不仅常常充满戾气、质疑与愤怒,有时甚至可能演变成对社会风气恶化的抱怨和推测。如果只听这些故事,大家恐怕都会觉得电车礼仪一直都很不顺利,很难继续下去。
上述这些关于电车礼仪的故事,让我们越来越关注通勤者这个集体,把它当作不确定性场景的重要部分。这些故事没有提供探究电车礼仪运作方式的途径,也没给出发现它正在发挥其他作用的线索。要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就得密切关注在超员载荷运营时,构成不确定性边际的各种集体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
电车礼仪宣传画
电车礼仪宣传画实际上能够被看作是不确定性边际与通勤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种体现。这些宣传画在东京的各个车站里随处可见,无论是车站大厅、站台,还是列车上,只要是人们能够想到的地方,都能看到它们的存在。有些宣传画只是对通勤系统中日常行为的规范,比如:要有序排队乘车,要礼让座位,禁止躺在座位或地板上等等。一些特别强调通勤体验,比如乘车时不准打电话;要尽量降低耳机音量,避免音量“外泄”而影响他人;女性不要在乘车时化妆等。这些宣传画的内容实际上有准制度性的更新换代,因为这些礼仪规范宣传画虽是铁路公司制作和宣传的,但内容与规范源于通勤者的建议或年轻人的想法,有时甚至是从相应竞赛中挑选出来的。
我们必须注意,电车礼仪宣传画实际上并不能产生电车礼仪。它们不是那种能够影响通勤者遵守行为的约束性技术。按照 JEKI 规划与制作高级项目总监吉原美穗子(Yoshihara Mihoko)的观点来看,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礼仪宣传画与遵守礼仪之间存在直接的必然联系。也就是说,张贴的宣传画增多,通勤出行者不会因此就更自觉地去排队。相反,电车礼仪宣传画唤起的是一种集体感,凡是有违反电车礼仪的行为,都会引起所有通勤者的注意并遭到抵制。在这个过程中,宣传画将集体作为一种在系统间隙中通过矛盾调解而塑造的人与机器间的不稳定聚合来援引。
这种诱导式宣传策略诞生已有几十年,但其基本前提一直未变。比如在 1925 年前后,日本铁路的官方机构制作了“先下后上、有序乘车”的电车礼仪宣传画,这些宣传画曾在东京各个地铁站广泛分布。
这幅宣传画还配有下述解释:
从中野到东京,每一站都有 30 秒的延误,14 站总共延误了 7 分钟;从蒲田到东京,7 站累计延误 3 分 30 秒。这样一来,从中野到东京在 2 小时内的发车次数从 44 趟减少到 35 趟,蒲田到东京的发车次数从 20 趟降低到 17 趟。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受阻的人数达到了 2000 到 3000 人。
我们或许会好奇有多少乘客会在宣传画前停下脚步,或许还会有人从公文包或口袋中拿出纸笔,去计算上述延迟现象背后的真实数字。但实际上,这张宣传画不是独裁体制下“驯化服从”的体现,不是“服从指令!违者严惩!”这样的内容;而是一种通过理性展示来促使通勤各要素之间进行合作的请求,是对标准运行图与实际操作运行图之间差异的重要性的展现。值得注意的是,宣传画的文字从一开始,就未明确指向读者,它仅仅是对操作逻辑的陈述,承载着由时空间隔所产生的物质力量,展示出 30 秒的延误在各个车站的时空间隔里,是如何对 2000 至 3000 人产生影响的。整个宣传内容直接进入主题,平铺直叙地用直白的数字展示出系统延误的不良后果以及因拥堵停滞而躁动不安的人群。文字内容一气呵成,让读者读完不免胸闷气短、长吁短叹。
相比之下,主导策略未变。然而,当代的电车礼仪宣传画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诱发通勤者的集体意识。1925 年的宣传画强调了列车与车站间的间隙。当代的电车礼仪宣传画把间隙转化为通勤体验中约束表达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张力。JR 东日本中央线上的电车礼仪宣传画以“乘车时要整齐排队啊”这样的标题开头。下一句更为直接具体,即“为了能够快速上下车,请自觉配合进行有序排队”。
在这个标题背后有一幅图画,这幅图画向读者呈现了站台上的情景。站台上有两位通勤者,他们的腿部清晰可见。两位通勤者均站立在白色排队指示线内,并且站在黄色安全线之后。其中男性通勤者穿着休闲裤和棕色鞋子,这双棕色鞋子显得有些笨重。女性通勤者穿着裙子、长袜和粉红色波点鞋。他们的鞋子相邻。这些鞋子上都有一个图案,这个图案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且是传统的笑脸图案。男性鞋子上的笑脸相对较大,呈现出“男性化”的开口大笑;女性鞋子上的笑脸看上去更加娴静,显示出“女性化”嘴角上扬的微笑以及表示友好的眨眼。在他们二位的身后,我们可以看到一列车门关闭的地铁。这幅宣传画对车站设施的描绘很准确。它采用了绿色和蓝绿色,从而软化了色调。这样一来,图片就远离了照片级的真实。
宣传画的目标受众,既包含作为特定个体的“你”,也包含作为非特定群体的“我们”。宣传画作者在标题句结尾处加入了极难翻译的“ね”这一语气词。此语气词一般体现社会交往中寻求协调合作与确认的语气。第二句话运用了日语中女性常用的“ください”这种要求、命令语气,表达出“积极的礼貌策略”。“ください”的使用把要求、命令转变为希望获得对方同意的请求。加之,这种类女性语气的表达与图画中女性鞋子上示好的眨眼笑脸组合在一起,使得整个表达变得柔和了。这一句还使用了一个片假名书写的“スムーズ”(也就是英语单词 smooth),和官方严肃的汉字单词“順調”(意思是“顺利”)相比,前者更像是注入了轻松有趣的语气,同样起到了“软化”指令约束的作用。另外,采用化被动为主动的方式,在标题句中,用引号标记了“整列乗車”(意思是有序排队上车),这是想暗示这是受规范约束的既定惯例,是大众常识的一部分,并且最终希望大众能够遵守。同时,宣传画中眨眼微笑的鞋子进行了亲切俏皮的拟人化处理,进一步完善了宣传画制作单位的全面诱导和劝说策略。另外,“权威”在宣传画页面的底部得以进一步消解。页面上写着制作单位是“铁路少年团”(鉄道少年団),其成员们因为关注和谐社会,所以合作制作了宣传画。虽然我猜测不一定准确,但这类地铁礼仪宣传画通常是相关竞赛的作品或者是向通勤者征求意见后的作品。
图2.5
这种地铁礼仪宣传包含约束表达与情感表达的组合,基本上属于一种标准程序。一些带有强制性质的宣传标语,如“不许装睡不给老人让座”等,常在规范、示范与展示之间来回变动。它们时而表现得强硬,时而显得亲密,有时既像是针对个人,又像是针对全体通勤者。在使用有趣称谓的电车礼仪宣传画中,这一点尤为明显。在这方面,JR 东日本的“蔬菜—双关”系列地铁礼仪宣传画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从图 2.5 可以看出,宣传画的标题句为“要知道只有排队才能更快”(並んだほうが早イモん)。画面中是一群可爱的、面带微笑的土豆在站台有秩序地排队候车。其双关的梗在于“芋「いも」”(意思是“土豆”)与单词“早い”以及终助词“もん”组合后的发音是一样的。
东京电车礼仪宣传画达到了宣传目的,它通过弱化的指令、生动的示范以及友好的语气来实现,这可以说是威廉·马扎雷拉(William Mazzarella)的“情感管理”(affective management)的生动体现。作为描述“专业协调情感”这一行为的术语,它诞生之初的目的是呼吁人们关注公共话语的必要性。集体生活的构建,一方面需要来自权威的规范约束,另一方面也需要公共话语。正如马扎雷拉所写:“若要使任何非强制力约束的社会活动有效,就先要给它注入情感。”马扎雷拉的观点并非仅仅是要把情感压缩进话语里。他明确认为,集体生活源自情感(affect)与象征性阐述(symbolic elaboration)或者说“情感与表达”的差异所形成的不稳定的协调(modulation)。而这对于思考电车礼仪和列车空间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事实上,集体生活本身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整、不稳定、不全面”的。它是一种辩证法,且这种辩证法永无定论,会在公共话语的象征性调节与情感调节之间来回往复。马扎雷拉指出,前者具有抽象的特点,它包含了诸如公民身份和公民社会等严肃正式的法律范畴;后者具有感性的特点,其虽各不相同但却屡见不鲜,是吸引我们每个人去遵守情感社会秩序的源泉。
马扎雷拉呼吁人们关注差异,将其视为集体生活中的过程性不平等现象。同时,他主张让我们把权力看作具有拓扑结构的,是在调节间隙中存在的,并且终结于往复的无法判断的表达间的行为和内容。马扎雷拉认为,差异是“权力生效的条件”。所谓生效,意味着具有吸引我们注意、促使我们投入以及勾起我们欲望的能力。也就是说,并非仅仅是机构话语、经济或技术力量强制我们服从、参与并投入集体创造活动。社会集体生产与生活自身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诱导人们参与社会集体生产与生活。它就像是一个过程空间和潜在场景,人们可以在其中去寻求机遇,并且不断地进行尝试,最终能够产生全新的人或物。
马扎雷拉指出,差异是由公共话语在视听方面的调节与改变所产生的。这种差异既包含一国的科技进步,也包含娱乐媒体及消费广告的影响。具体到通勤铁路网中,差异一方面形成于该系统的不确定性边际在生活体验方面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形成于不确定性边际在具体矛盾与系统规范间产生的紧张关系之中。它体现在列车电动机的共振方面,也体现在车内恭默守静方面,二者相互协调;还体现在沉默拥挤的车厢内,通勤者们之间若即若离的特殊关系中。通勤中的紧张矛盾具体而言,挨肩叠背的车厢会让人无法动弹,并且让人根本喘不上气来。车厢照明的灯光会使人头晕目眩。风扇既卷起吹散了带有洗发水、香水、肥皂味道的体香,也扬起了咖啡的余味、香烟灰的臭气、汗臭以及各种由压力和腐烂产生的难以言说的气味。这些存于系统中的矛盾与通勤者们的通勤行为有联系和冲突,表明了系统中各要素间的互动,也体现了通勤铁路网中通知、提醒与警告之间难以名状却约定俗成的规则。这些矛盾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通勤者们的通勤行为是日复一日且潜移默化的。
通勤者集体是通过一个操演过程而生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通勤者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需要去设法处理通勤体验中约束表达与情感表达之间存在的间隙。重要的一点是,电车礼仪只是这种活动的一种表达,而不是活动的制造者。电车礼仪是一种对“具有拓扑结构的”权力运作的表达。间隙作为一个有可能性与潜力的场景,能引发拥挤列车中的各种具体参与活动。所以,当第一章随机采访的通勤者说“别无选择”时,他的话只对了一部分。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社会生活氛围使得社会个体每天早晨必须准时到达工作单位或学校。并且,日复一日的重复活动,让通勤者们在超员载荷运营的间隙,在弥合这一高度不稳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承诺感。不确定性边际的承诺,是通过参与到集体中来实现的。这种参与是以克服客观物质限制为目的的尝试。具体来说,挤上拥挤的列车就是参与到集体中,这是参与到世界上其他通勤人群难以仿效或忍受的过程。集体承诺感在其中产生,这让通勤者一致把违反电车礼仪的行为当作众矢之的,使它成为大众口诛笔伐的对象,进而大家将其视为日本社会世风日下的典型案例。
《通勤梦魇》;作者是【美】迈克尔·菲什;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世纪文景的出品;将于 2025 年 1 月出版。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4-1543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日本白领日常行程固定:通勤列车上举着日经新闻且零交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挨肩叠背的列车日本白领的日常行程都非常固定。我每天早上7点5分准时出发,到车站后,在7点23分抵达的通勤列车第9节车厢第2个门排队。日复一日,都是如此。除了每日准时出发到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