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专业硕士点建设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接续了已有的文艺理论研究传统;另一方面不断顺应学科建设所体现出的新时代发展趋势。依托较为扎实的理论研究人才队伍优势,主动向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对下属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整细化,逐渐形成了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分别是“城市文化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方向”以及“公共文化研究”方向。在研究生教育领域,以文艺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将研究的视野逐步拓展到文化学、传播学、视觉艺术以及人类学等跨学科的领域之中。从而形成了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互结合的学科特色。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掌握严谨的研究方法;既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要具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他们需具备扎实的文艺学专业知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传播知识、城市文化知识、公共文化知识及相关知识,能够从事文艺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成为理论型人才,同时也能从事文化管理运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成为应用型人才。
导师介绍:
徐清泉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所长,且为研究员(三级)。他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上海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二级学科“文艺学与文化理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他毕业于复旦大学文艺美学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做过理论经济学博士后。他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治理研究”创新工程团队的首席专家,担任上海东方公共文化评估中心的副主任,是上海大学的特聘兼职教授和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特聘教授,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通讯评审专家,并且是《上海公共文化发展报告》(蓝皮书)的执行主编。
研究领域包括文化理论、社会舆情、传媒经济学、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公共文化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规划决策咨询工作。主持并完成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还有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同时,主持完成了十多项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和招标课题,并且主持和参与了数十项地方政府文化发展规划研究编制课题。获有“中国图书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达十余项,其中有六篇是独立撰写完成的内部研究专报,这些专报获得了省部级以上领导的肯定和批示。在《学术月刊》等纸媒上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数十篇;在《学术月刊》等纸媒上出版个人专著五部;在《学术月刊》等纸媒上合作出版专著十余部;在《学术月刊》等纸媒上累计发表成果约二百六十万字;在《文汇报》等纸媒上发表漫画百余幅;在《文汇报》等纸媒上发表短篇小说两篇;在《文汇报》等纸媒上发表随笔评论十余篇。
任一鸣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同时担任国际文化与比较文学研究室的主任。他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的理事,也是上海比较文学学会的副会长,还是上海外国文学学会的副会长以及上海国际文化学会的秘书长,并且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他毕业于复旦大学,拥有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博士学位。曾在美國、加拿大、德国和韩国等知名高校进行访学或讲学。从事比较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城市文化研究已有很长时间。出版了《文化翻译与文化传播:蒋彝研究》《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英语后殖民小说研究》等专著,还译著了《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理论与实践》《全球化时代比较文学》《奥兰多》等。
郑崇选出生于 1977 年,拥有文学博士学位且为博士后。目前是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同时担任硕士生导师以及公共文化研究室的主任。他还是《上海文化发展报告》《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的执行主编,并且是徐汇区的政协委员。主要的研究成果包含以下几部专著:有关于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的专著;关于都市文化研究的多重视域的专著;关于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的专著;关于媒介转型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变迁的专著;关于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多元内涵以及上海探索与实践的专著;关于京沪港台四城文化政策比较研究的专著。在《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在《解放日报》等刊物也发表了多篇论文,在《文汇报》等刊物同样发表了多篇论文,还在《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在《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在《文化中国》等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在《上海文化》等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独立承担了多项国家课题和省部级课题。近年来,尤其在公共文化方面着力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在文化政策方面着力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在文化理论方面着力进行基础和应用研究,参与了大量与文化建设相关的课题研究,参与了大量与文化建设相关的重要文件起草工作。
饶先来为男性,籍贯是江西临川。他在 2004 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得了文学博士学位。他是硕士生导师,其研究方向包括文化政策、文艺批评以及城市文化。近年来,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出版了三部学术专著,分别是《阐释与重构》《新时期文艺批评四十年》《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合著)。其中,《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在《文艺研究》《小说评论》《光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十余篇论文。主持完成了三个上海市哲社规划课题,如《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瓶颈问题和制约因素》,相关成果受到好评。现任《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蓝皮书执行主编。
任明是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的副研究员。他毕业于厦门大学,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获得了学士学位。还毕业于英国卡迪夫大学,专业是新闻研究,获得了硕士学位。同时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专业是广告与市场营销,也获得了硕士学位。另外还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专业是文学与传媒,获得了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文化研究和电影研究。出版了专著《光影叙事与时代风云——上海城市电影六十年变迁(1949 - 2009)》。其学术翻译以及艺术评论在《上海文化》《21 世纪经济报道》香港的《文汇报》等媒体中有所呈现。
电影研究当前主要聚焦于电影理论,以及跨国电影文化与产业政策的比较,还有受众研究,以及电影的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等方面。相关的论文有:2016 年的《电影的“跨文化接受”:文化贸易与“文化折扣”理论》,以及 2016 年的《大数据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前瞻》等。城市文化研究主要关注以下方面: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发展战略;城市文化设施与公共空间的营造;草根文化群体;“一带一路”给城市文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以及新挑战等。相关论文有:2018 年的《“一带一路”开辟上海文化交流新气象》;2016 年的《公益文化团体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台岛国光剧团的经验与启示》等。
冯佳是博士,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在 2018 年 7 月到 2019 年 7 月这段时间里,她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进行了交流学习。
主要的研究领域涵盖了文化政策方面,还涵盖了公共文化方面,同时也涵盖了图书馆法治与管理方面以及阅读推广理论等方面。
主持的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主持上海市社科基金系列课题;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一般项目;主持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参与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重点课题;参与世界银行“中国图书馆概况调查”;参与首都师范大学重大课题“京沪港台四城文化政策比较研究”;参与上海及全国其他城市文化领域相关课题等,总计数十项。出版了《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研究》这一专著,并且参与了多部著作的撰写,其中包括《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2014 公共文化蓝皮书》《上海文化发展报告》《上海公共文化发展报告》。发表了 30 余篇学术论文,包含《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试点实践研究》,发表了《美国各州图书馆理事会制度研究》,还有《当代图书馆重要实践问题的理论探索——公共图书馆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的思考》,以及《美国公共图书馆理事教育培训研究》等。在这些论文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了 4 篇。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4-1542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某专业硕士点建设:研究方向调整与研究生教育特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为您提供权威的研究生专业知识信息查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