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地方官职文化常识(二)
判官是一个官名。隋朝开始设置判官。按照唐朝的制度,被特别派遣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以自行挑选中级官员,奏请让他们担任判官,以此来帮助自己处理事务。五代时期的州府也设置了判官,其权力和地位逐渐变得重要。宋代在各州府沿袭设置判官,选派京官担任并称为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在各路的经略、宣抚、转运和群牧等使府以及州中都有判官。元朝的各路总管府、散府以及州都有判官。明朝的府州有通州,到了清代改为州判。2008 年高考湖南卷。成平三年的时候,参加进士考试并考中了,最初担任峡州军事判官,在这个职位上展现出了有才能的名声。
通判是古代的一种官职,可称为中央特派员。“通判”是“通判州事”或“知事通判”的简称。在宋初,为了能更好地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避免知州职权过重且专擅行事,宋太祖创设了“通判”这一职务。2014 年高考广东卷中提到“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掾属是佐治的官吏。在汉代,其人员是由主官自己选任的,并非由朝廷任命。而到了魏晋以后,就改为由吏部来任免了。2008 年高考北京卷中有“延寿闻之,对掾史涕泣,遣吏医治视,厚复其家”这样的内容。
主簿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它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在 2015 年高考江苏卷中有“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薄”这样的记载。
知府,又称“知州”,也被称作太守。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名,属于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东汉末年,州从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此时州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州牧”,负责掌管一州的军民。到了隋代,州的最高长官称作“刺史”或太守。而在唐宋时期,正式设立了与知州级别相同的府级地方长官“知府事”。掌管一府的政令,统领各个属县。凡是宣布国家的政令、治理百姓,审理决断诉讼案件,稽查奸邪之人,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所有的政务,都属于其职责范围。《登泰山记》中提到:在这个月的丁未日,与知府朱孝纯子颍从南麓登山。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中记载“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担任郑州知州。”
州郡的长官称为牧守,其中州官称作牧,郡官称作守。州牧负责管理一州的人民,在李密的《陈情表》中,“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里的牧伯指的就是州牧。
牧伯指古代州牧与方伯的合称,可用来指封疆大吏,在汉代以后常被用以尊称州郡的长官。
战国时三晋(魏、赵、韩)以及秦,已将县的行政长官称作令。秦国商鞅进行变法,把各个小乡合并为县,并设置了令以及其职责。如果所辖人口超过一万户,就称作县令;如果一万户以下,就叫做县丞。唐代把佐官代理县令称作知(某县)事。宋代大多会派遣中央官员去知某县事,也就是管理一县的政令,被称为“知县事”,简称知县。2016年高考新课标I卷“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县令是一县的行政长官,也被称作“知县”。在《孔雀东南飞》中提到:“回家已经过了十多天,县令就派遣媒人前来。”
县丞是一种官名,在战国时期开始设置,是县令的佐官。秦汉时期相沿设置。其职责是掌管文书以及仓库和监狱等事务,是县令的辅佐,历代所设置的县丞职责大致相同。2014 年高考福建卷中有“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这句话。
里正为古代的乡官,也就是一里的长官。2010 年高考四川卷中有“乃部户曹掾吏,以及乡吏、亭长、里正、父老、伍人。”
里胥是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2011 年高考江苏卷提到,转运使调遣里胥的米并且免除他们的徭役,总共是十三万石,这被称作折役米。
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其级别与现在的乡长相当。在秦汉时期,乡村每十里设置一亭,亭中设有亭长这一职务,亭长的职责包括负责治安警卫、掌管停留的旅客以及治理民事等事务,多由服完兵役期满的人员来充当,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亭长是泗水亭亭长刘邦。
候卒是守卫巡逻的士卒,在军中通常承担夜间巡查的任务,还能监督敌军等。同时,候卒也指侍候长官的士兵。类似的有“候骑”等。
宋代有武官名为钤辖。官高资深的被称作都钤辖、都钤辖使和副都钤辖。官低资浅的一般被称为钤辖和副钤辖等。
总管有多种含义。在古代,它是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同时,它也是旧时富豪人家管理奴仆或事务的人等。2008 年高考辽宁卷中有“陈人逼光州,擒以行军总管击破之”的记载。
辽代有统治汉人的机构叫南面官,它与北面官是相对的。南面官专门负责管理汉族州县的车马以及赋税等相关事务。
屯田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它分为军屯和民屯,且以军屯为主。汉武帝刘彻在元狩四年(前 19)击败匈奴后,在国土西陲开展大规模屯田,以此给养边防军,这便是边防屯田。2013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提到“为兵部十三年,在屯田、马政、边备、守御等方面,多次上奏有利之事。”
都令史是官名,也就是尚书都令史。西晋时期设置了这一官职,它是尚书令仆射左右丞的属员。到了隋朝,此官职改称都事。2015 年高考四川卷中有“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使”这样的内容。
司兵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其职责包括掌管兵器。在作战前,司兵会颁发兵器;在祭祀时,司兵会发给舞者兵器;在大丧时,司兵会制作埋葬用的兵器。2014 年高考大纲卷中有这样的记载:“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能,便向朝廷上表举荐,于是他升任扬州法曹。”
司农少卿:在古代,曾是负责教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官。到了北魏时期,被简称为大司农少卿。而在宋代,又被称作司农寺少卿,它是司农寺的副长官。2014 年的高考大纲卷中提到“六迁司农少卿”。
驿丞是掌管驿站的官员。在各州县设有驿站的地方,都会设置驿丞,其职责是掌管驿站中的车马以及迎送等事务,并且驿丞的品级不在品阶之列。2014 年高考山东卷中“将众人聚集在庭院中,引领一位驿丞,指责他不奉行公事,然后将他斩杀。”
土司是古代中国边疆的一种官职,在元朝开始设置。土司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土司,一方面指的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土著人在其势力范围内自行建造并且被国家法律所允许的治所,也就是土衙署;另一方面指的是“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狭义的土司专门指的是后面这种情况。
50、长吏:称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4-1537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古代地方官职文化常识:判官与通判的官职设置与发展》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高考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