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那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有标准,人的心理健康也有标准。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心理健康小常识(优秀 8 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帮到大家。
心理健康小常识 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 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它指的是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能保持这种正确的自我意识,进而接纳自我。
能对情绪进行协调与控制,让心境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够一直保持着愉快、自信且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里去寻求乐趣,对生活怀着希望,并且情绪的稳定性较好。
4、 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并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意味着人格构成的各个方面,如气质、能力、性格以及理想、信念、人生观等,能够平衡发展,从而能够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其一在于正确认识环境;其二在于能够处理好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心理行为与年龄特征相符。若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时常显著地偏离自身的年龄特征,通常属于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
健康状态与心理疾病状态之间一般可划分出 4 个等级。其中有健康状态,还有不良状态,以及心理障碍,另外还有心理疾病。
1、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所讨论的。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依据自身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以及简洁的评价方法。这些方法是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本人不觉得痛苦,意思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比如一周、一月、一季或者一年),快乐的感觉要大于痛苦的感觉。
他人感觉不到异常,意味着其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会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社会功能良好,意味着能够胜任家庭和社会的角色,能够在一般的社会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并且能够利用现有的条件(或者创造条件)来实现自我价值。
2、不良状态
它也被称作第三状态,处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是正常人群组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其产生是因为个人心理素质方面,像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情况,以及生活事件方面,诸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因素,还有身体不良状况,比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患病等。它的特点为:
①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损害轻微,意味着这种状态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通常能够完成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他们只是会感觉到愉快感比痛苦感要小,并且常常会说出“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等词汇。
能自行调整这种状态的,大部分人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比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让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而小部分人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就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对于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便尽快实现调整。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的形成是由于个人以及外界的因素,从而导致了心理状态在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的发展出现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者偏离的情况。它具有以下特点:
不协调性指的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生理年龄不相称,或者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例如:成人会表现出幼稚状态,像是停滞、延迟、退缩等;儿童可能会出现成人行为,属于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也会出现异常,比如偏离正常情况等。
此类状态下的人通常对障碍对象(例如敏感的事、物以及环境等)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包括思维、信念以及动作行为等方面;而对于非障碍对象,他们可能表现得很正常。
损害较大,这种状态对其社会功能的影响较为显著。它有可能导致当事人无法依照常人的标准去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例如:社交焦虑症(又名社交恐惧)患者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
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因为处于这种状态的大部分人不能仅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来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个人及外界因素所引发的,会让个体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比如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等方面的反应,同时还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它是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种外在表现,其特点在于:
强烈的心理反应会导致思维判断出现失误,思维的敏捷性会下降,记忆力也会下降,头脑会有粘滞感和空白感,还会有强烈的自卑感以及痛苦感,会缺乏精力,情绪变得低落而忧郁,会紧张焦虑,行为会出现失常的情况,比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也会减退。
明显的躯体有不适感,因为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会引起其所控制的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比如影响到消化系统,就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 - 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到心血管系统,就会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情况。
损害较大。处于这种状态的患者无法或者只是勉强能够完成他们的社会功能,他们缺乏轻松和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以及“活着不如死了好”这些感受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需心理医生进行治疗,一般来说,处于这种状态的患者自身无法调整,也不能通过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这类患者的治疗通常会采用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的早期,会通过情绪调节药物来快速调整情绪;到了中后期,会结合心理治疗来解除心理障碍,并且通过心理训练实现社会功能的恢复,同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小常识 篇二
1:告别遗尿症
5 岁之后的孩子常常不能自主排尿,这种情况被称为遗尿症。精神因素是幼儿出现遗尿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长应消除那些会引起孩子情绪紧张的各种不利因素,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排尿训练。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起克服不良习惯的信心,不要对孩子随意指责,以免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2:消除口吃
矫正口吃的办法,家长需要注意两点。其一,不要过度地关注或议论孩子的口吃,也不要去模仿、嘲笑孩子,更不要严厉地强迫孩子矫正,要尽量减少和消除能引起孩子精神紧张的因素。
一些因素。家长还可以耐心地运用一些具体的言语矫正方法来协助孩子,例如设计特殊练习,以分散孩子对害怕口吃的注意力等。
3:戒掉吮指癖
对待有吮指癖的孩子,不能使用吓唬、在手指上涂药水等强制方法,因为这些方法会让孩子产生紧张、害怕、恐惧的心理。家长应采取更关爱孩子的方法,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给他讲道理并加以引导;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用他喜爱的事物来分散他的注意力,逐步帮助其改掉吮手指的不良习惯。
4:纠正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需要接受正规治疗,比如药物治疗、包含治疗、行为治疗等。行为治疗效果较好,它主要是通过纠正儿童偏常行为,来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以增进其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行为治疗主要采用合适的认知活动,以改善患儿的注意力,克服分心,并且通过合适的训练程序,减少患儿的过多活动和不良行为。
儿童心理健康十项注意
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易让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觉得人人都该尊重他,进而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不要对孩子进行贿赂行为。应当让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就明白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即如果不尽义务,就不能享受权利。
利。
不要与孩子过于亲近。应当鼓励孩子去和同年龄段的人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办法。
不要让孩子去做他们无法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大多是通过做事成功而获得的,倘若强迫他们做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事情,那么就只会对他们的自信心造成打击。
不要对孩子过于严厉,不要苛求孩子,也不要打骂孩子。这样做会让孩子养成自卑的心理,会让孩子养成胆怯的心理,会让孩子养成逃避的心理等,这些都是不健康的心理。同时,这样做还会导致孩子出现反抗的行为,会导致孩子出现残暴的行为,会导致孩子出现说谎的行为,会导致孩子出现离家出走的行为等,这些都是异常行为。
不要欺骗孩子,也不要无谓地恐吓孩子。如果吓唬孩子,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就会丧失。之后,父母的一切告诫,孩子都不会服从了。
不要在小伙伴面前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做会让孩子产生怀恨的心理,也会使孩子变得害羞,还会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对孩子进行过度的夸奖。当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时,稍微表达一下赞许就可以了。如果过分夸奖孩子,会让孩子沾染到那种追求虚名、贪图荣誉的不良心理。
不要对孩子的情绪表现得忽喜忽怒。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变得敏感且多疑,情绪也会变得不稳定,还会让孩子变得胆小且畏缩。
要帮助孩子对他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要帮助孩子去解决困难,而不是替他们去解决困难。应该教会孩子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要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
忌哄骗。有些家长为了图一时的安宁,会编造假话来欺骗孩子。孩子耳濡目染,容易效仿这种行为,变得不诚实。
忌讽刺。不要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因为原本以为这样可以“激发”孩子上进,然而实际上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三、要避免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里,当孩子当众做错事时,家长明明知道那是不对的,却凭借各种理由去庇护和掩盖孩子的错误行为,这样做的结果必定会导致孩子无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四,要避免娇惯溺爱。开口总是说“好”,吃饭任由他要,穿衣任由他挑,这样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亲先是“爱子”,接着“溺子”,最后“误子”,这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五、忌苛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希望孩子事事都能做到尽善尽美。然而,一旦孩子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便会遭到父母的严厉训斥。这使得孩子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内心也会感到压抑。长此以往,孩子有可能会走向相反的方向,变得我行我素。
七、忌打骂体罚。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条,不能以理服人,而是采取打骂、体罚的方式,这样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会使孩子与家长感情对立。
八、忌注意力不集中。要让孩子自行选择合适的运动,以此培养他们集中注意力、专心完成一项工作的能力,同时训练儿童拥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不要总是让孩子更换活动内容。
3. 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孩子的发展是有益的。
三、要让儿童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
十一,忌忧郁沉默。要培养儿童乐观幽默的性格。
十二,忌依赖。需让儿童经受一定困难,使其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两方面进行磨炼,即从性格和体格方面进行磨炼。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这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心理健康小常识 篇三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适应良好。
3、情绪稳定、意志正常。
4、良好的自我意识。
5、有良好的人格。
6、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也被称作精神健康,它呈现出一种持续的状态。这种状态属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以及严重病态心理。
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这是一般常态心理者的表现之一。他们适应潜力较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够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还具有调节情绪的潜力。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轻度失调心理者的表现是不具备同龄人应有的愉快。他们与他人相处时会略感困难,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有些吃力。如果能够主动进行调节,或者借助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能够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从而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存在严重的病态心理。其表现为心理适应严重失调,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倘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就有恶化的可能,进而有可能成为精神病患者。而精神病属于严重的心理疾病。
(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环境适应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较为常见。
学习方面存在问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遭遇的挫折,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
中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其重要特征。在这个阶段,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性格方面存在问题,情绪也有状况。在中学生中,性格障碍属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它的形成与成长经历相关,原因较为繁杂。主要的表现有自卑、怯懦,依赖感较强,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
神经症问题方面,长期存在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恐怖等情况,这些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症状。
心理健康小常识 篇四
一、什么叫心理健康?它有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也被称作精神健康,它呈现出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以及严重病态心理。
经常会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较强,善于和别人相处,能够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该做的活动,还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这是一般常态心理者的表现。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轻度失调心理者的表现是不具备同龄人应有的愉快。他们与他人相处时会略感困难,在生活自理方面也有些吃力。如果能够主动进行调节,或者获得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能够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进而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存在严重病态心理。其表现为心理适应严重失调,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以及工作。倘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就有恶化的可能,进而有可能成为精神病患者。而精神病属于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保持心理健康的小窍门
(一)心灵减压十二招
1、开怀大笑,进行发泄
2、保持沉默有助于降压
3、听音乐、阅读书报是增长知识和乐趣的`最好办法
4、作错了事安慰自己“谁都有犯错的时候”,以便继续工作
5、在无人处大声喊叫或大哭
6、与人为善,不要怀恨在心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甚至连公正都有所欠缺。只要自己已经付出了努力,就不要去在意最终的结果。
8、不要害怕面对自己的能力有限,学会适当地说“不”
9、对小事不去计较,装糊涂最好
10、给久未联系的朋友写封信,吐露自己的感受。
11、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找出恰当的解决办法。
12、车到山前必有路,今天很快就会过去。
(二)自我心理平衡术
生活中遇到尴尬或难堪场合时,若一味埋怨和逃避,心态会越来越坏。此时不妨自我调侃,进行自我贬抑,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使心理达到高层次的平衡。
现实中很多人整天都生活在对过去往事的痛苦回忆里,不断地去品尝以前受到的挫折,进而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当中,让自己的心理变得越来越不平衡。所以一定要学会遗忘,因为遗忘是对痛苦的一种解脱。遗忘能够让身心得到宽慰,并且还能激发出新的力量,使人性得到升华。
激励法:要摆脱每日“消沉—后悔”这种心理不平衡的怪圈,为自己确立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可以出去找个朋友尽情地开怀一下,也可以踏踏实实地干点活赚取一笔小财,还可以参加一个培训让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等等。有了成功的经验和自信后,我们就能够再选择更高的目标来激励自己。
闲聊法具有很大的功效,对心理调适有帮助。它能够缓解紧张的情绪,消除彼此之间的隔膜,表达出温情,躲避可能的碰撞,化解心中的怨气,发泄内心的怒火。
哭泣法。我们应当摒弃有泪不轻弹的传统观念,让自己能够随着情绪的起伏而哭泣。哭泣能够促使人体产生有益的激素,使人体的反应更加协调。
6、移情法。它是宣泄、调节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
心理健康小常识 篇五
拥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够对自我进行了解,能够欣然接纳自我,还能够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认识自我,能承认自我,能接受自我,并且要有自知之明。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特长以及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够进行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既不自傲,也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和学习目标符合实际情况,不怨天尤人,也不会自寻苦恼。对于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够正确对待,安然地接受。
2、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学习,也乐于工作和生活。他们能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从而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他们还能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觉地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以争取新的成就。
善于与同学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乐于与同学交往,尊重同学友谊;善于与老师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乐于与老师交往,尊重师生友谊;善于与亲友保持良好人际关系,乐于与亲友交往,尊重亲友友谊。
心理健康的学生通常表现出乐群性,他们有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的愿望。他们能够和周围的人构建良好且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过程中能够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做到团结互助,对他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且谦虚,富有爱心。他们还能够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看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擅长与各种类型的人融洽相处。
情绪较为稳定且乐观,能够适度地进行情绪表达,同时也能够对情绪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从而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学生主导心境一直处于轻松的状态,一直处于活泼的状态,一直处于快乐的状态。即便因为学习或者生活中的挫折、失败以及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的体验,但是不会长期处在消极、悲观且无法自拔的体验里,更不会因为这些而选择轻生。他们善于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善于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随时排解各种烦恼,高兴时不会狂放,忧愁时不会断绝,胜利时不会骄傲,失败时不会气馁,谦虚但不卑微,自尊且自重。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而违背道德行为规范,能够在社会规范所允许的范畴内,使自己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并且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5、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学生,其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的状态。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能够……
面对挫折时具有较高的承受能力,面对失败时也具有较高的承受能力,并且具备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学生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有较高的耐受性与平衡性,不会因之影响或改变自身目标及正常学习生活。他们可以驾驭自身情绪,凭借良好的意志力去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能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能排泄那些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让自己的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心理健康小常识 篇六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识较为强烈,他们对自尊的要求很迫切。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所以,一旦他们察觉到某种会威胁到自尊的因素存在,就会产生极为强烈的不安、焦虑以及恐惧情绪。而当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变得生气、愤怒,常常表现出神经过敏和多疑的状态。
2、叛逆: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作小孩子。同时,为了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很容易对任何事情都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
这是一种在心中因他人的优势地位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在学习、相貌、人缘等方面比自己强时,会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等负面感情,甚至带有破坏性。
4、失落:
小学生有很多幻想,希望把这些幻想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各种努力,甚至会有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或者只是部分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这种挫折多体现在学习方面、吃穿方面以及玩高档玩具等方面。这很容易给中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的情绪。
5、自卑:
它是因印过多自我否定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会让人自惭形秽。自己缺乏信心,觉得在各方面都比不上别人,有低人一等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做事谨小慎微,行为变得萎缩,总是瞻前顾后等。
6、孤独:
调查发现,有些学生时常觉得自己如同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还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作闭锁心理,由这种心理状态所产生的一种感觉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被称为孤独感。
心理健康小常识 篇七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们正常生活所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同时也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将智力发育不全或者阻滞视为一种心理方面的障碍以及变态性质的行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够时常保持愉悦的心情,能够保持开朗的状态,能够拥有自信,能够感到满足。他们善于从生活里去寻觅乐趣,对生活怀着希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情绪稳定性较为良好。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具备以下特点:其一,目的明确且合理,自觉性程度较高;其二,善于对情况进行分析,在意志方面表现得果断;其三,意志坚韧,拥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其四,自制力良好,既对现实目标有着坚定的态度,又能够克制那些会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会放纵自己、肆意妄为。
人际关系和谐
表现如下:其一,乐于与他人进行交往,既拥有稳定且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拥有知心的朋友;其二,在交往过程中能够保持独立且完整的人格,具备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高傲;其三,能够客观地评价他人,用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以宽厚的态度对待他人,友好相处,乐于帮助他人;其四,在交往中积极的态度比消极的态度更多。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在于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并且要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包含以下这些方面: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当作人格的核心,并且能够用它有效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往往严重地偏离其年龄特征,一般而言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信息时代到来了,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变化,且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异越来越显著,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也越来越显著。
生活在如此纷繁复杂且扑朔迷离的大环境中,这就要求人得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如今,人们已经开始察觉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且越来越注重自己以及与自己朝夕相伴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小常识 篇八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一方面有自身成长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有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原因: 自身成长因素导致心理问题,外部环境因素引发心理问题,二者综合作用产生了这些心理问题,具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变化极为迅速。他们阅历较为浅薄,知识和经验也不够充足。其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以及亲情力等方面,都与成年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种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不平衡状况,使得小学生会出现诸多困惑,产生不少烦恼,并且表现出躁动不安的情绪,进而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以及期望值过高,导致家庭教育普遍有这样一种倾向,即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家长只将重点放在孩子的考试和升学上,而对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方面不够重视。当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一厢情愿时,就会让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会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方面的疾患,从而导致孩子出现高分低能或者心理不健全的情况。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承受着压力,于是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致力于追求升学率以及打造名牌效应。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尤其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的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向学生展示的是正面教育。当今,各种思潮对我们的社会造成冲击,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存在强烈反差,这使得学生陷入没有参照、无法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出现混乱,情绪产生波动,这些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4-1532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重要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这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心理健康小常识(优秀8篇),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