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传媒学院在新学期为学生开设了一门公选课,名为《大学生生活指南》。课程内容涵盖了诸多生活常识,像“医院看病的具体流程”“做饭的基本逻辑”“租房的注意事项”等。这门课引发了关注。授课老师回应称,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要教会大家好好生活。
生活常识课受到欢迎,原因在于切中了大学生的痛点。很多人是到了大学才首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从之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扑在学习上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这个时候,他们与社会的接触并不多,基本的生活常识以及社会运行情况,对他们而言可能都很陌生。理财方面的烦恼困惑,看病方面的烦恼困惑,租房方面的烦恼困惑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烦恼困惑看似简单琐碎,却很难避开,常常让不少大学生深感焦虑。
现在各个渠道的信息极为庞杂,与此同时,大学生在生活常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几乎难以在某一个地方获得系统性、专业性的解答。尤其是那些刚刚离开家庭的学生,很难清晰地辨别是非,也很难保持定力,很容易被蒙骗,从而导致钱财损失和精神伤害。高校课堂除了专业知识外,若能为大学生提供权威可靠的“生活指南”,就一定能让他们走向社会时更从容自信。而大学生未来能自如应对各种生活挑战,尽到家庭和社会责任,都依靠高校提供的专业化培养和全面素养培育。从这方面来说,社会常识素养课是很好的形式。
近来,不少高校针对大学生在生活方面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尝试开设了多种课程,如恋爱课、生活常识课、法律通识课、理财课、健康素养课等。这些课程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常常出现“一课难求”的境况。当前社会常识素养课是由高校自行进行探索和设计的。这些课程缺乏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所以,相关课程呈现出较为散乱的状态。部分内容设计脱离了实际需求。课程质量也参差不齐。并且课程的延续性存在疑问。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考虑直面学生需求,制定课程指导目录、内容纲要以及授课标准等,这些可供各地高校参考。高校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加快推进制度化建设,把社会素养课程体系完善起来。另外,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授课形式,鼓励老师带领大学生组建各类社团小组,从而引导大学生在交流与实践中掌握相关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
“生活指南”课程无论如何都是顺应学生现实需求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是有益的。希望有更多高校能够加入到探索社会常识素养课程的行列中。同时也希望这样的课程能够不断完善,能够切实落在实处,从而真正成为大学生自主生活以及走向社会的助力。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4-1530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南京传媒学院开大学生生活指南公选课,切中大学生痛点》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让大学生在未来有能力自如地应对各种生活挑战,尽到家庭和社会责任,均有赖于高校提供的专业化培养和全面素养培育。就此而言,社会常识素养课就是非常好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