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 720个月 21930天
西影用数百部作品度量这三个数字
--------------------
此刻,我们用“第一”做关键词
牵出那些眼中跳动心中激荡的瞬间
《陕西简报》第一号
第一部新闻纪录片
1958年
《陕西简报》第一号涵盖了“今日西安”这一题材,同时还包含“五千年前的村落遗址”这一题材,此外还有其他三个题材。
影片加工完毕后,立即在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进行放映。当时,省委书记赵伯平以及省委宣传部长赵守一等观看了影片,他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许。并且在同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该影片在西安平安电影院与观众见面。
自此陕西有了自己的电影。
《雪海银山》
第一部黑白故事片
1958年
《雪海银山》的创作人员将目光聚焦于西部,以陕西渭南的省劳动模范、植棉能手张秋香的先进事迹作为依据,影片描绘了八百里秦川新农村所发生的故事。
拍摄时,设备很简陋。服装道具方面很欠缺,各种设备也很欠缺。底片是采用原始手工洗片的。内景是在席棚里拍摄的。条件极为艰苦。一共 500 多个镜头,用了 16 个工作日才拍摄完毕。经过后期制作后,以最快速度与观众见面,并且收获了好评。
《古都青春》
第一部彩色纪录片
1958年
纪录片《古都青春》的拍摄范围,东边到达临潼,西边抵达咸阳,南边止于秦岭,北边临近草滩。它展现了古都西安全新的面貌,古代建筑修缮之后辉煌耀眼,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摄影师在拍摄时,抢抓了历史画面,并且拍摄了当年西安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游行的镜头。
《人工心肺》
第一部科教片
1959年开拍
科教片《人工心肺》将医学常识贯穿于故事片的情节之中。它介绍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自制的一台“人工心肺”,并且通俗地讲解了“人工心肺”的功能以及作用。影片还设计了一组动画,以此突出科教片的风格。
《碧空银花》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1960年
电影《碧空银花》讲述了我国第一批女子跳伞运动员的成长历程。其情节起伏不定,人物形象丰富而饱满,充分展现了女跳伞运动员之间真挚且动人的友情。作为首部彩色故事片,它在镜头运用方面恰到好处,对色彩的运用也十分娴熟,为西影后续的彩色影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滴血》
第一部秦腔戏曲片
1960年
《三滴血》在西北地区广泛流传,它是一个秦腔传统剧目。电影《三滴血》既得益于原作和舞台的艺术锤炼,又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的特长。它突破了舞台演出在时空和场景上的局限,还利用两次曝光的技术手段,让一个人能饰演两个角色,从而增强了戏剧效果。
《三滴血》题材新颖别致,能嬉笑怒骂,讽刺也很到位,可谓是淋漓酣畅的,并且手法还不落俗套;而情节方面,更是曲折且跌宕,富有极浓厚的传奇色彩。
影片在西北地区秦腔普及的地方反响热烈,久映不衰。
《桃花扇》
第一部古典题材故事片
1963年
电影《桃花扇》是西影的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采用了同期录音。同时,它也是第一部用 35 毫米磁带录音剪辑样片的影片。
电影以“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为特点,借助明朝末年留在南京的复社文人侯朝宗与秦淮名妓李香君之间的悲欢离合,将南明王朝衰亡的过程反映了出来。
影片是西影为提高艺术质量而拍摄的翻身片,其艺术质量达到了西影那个阶段的最高水平,同时技术质量也达到了西影那个阶段的最高水平。
《生活的颤音》
第一部获政府奖的故事片
第一部获得全国奖励的影片
1979年
《生活的颤音》是西影建厂二十一年后所拍摄的第一部获得全国奖励的影片。这部得奖影片的摄制组人员全是青年人,两个年轻导演首次独立拍片就拍出了这部影片。
影片追求新颖的电影表现手法,它将彩色片与黑白片交替运用。同时,还运用了虚实结合以及声画合一等手法。在拍摄过程中,采用了高速、定格、降格、长短焦距和变焦距等多种方法。这些做法在当时给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西安事变》
第一部大型历史巨片
第一部在金鸡奖评选中获奖的影片
第一部具有史诗规模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1981年
《西安事变》以严谨的艺术构思,进行高屋建瓴且宏观的把握,努力还原历史,贴合纪实大作的风格。
结构上,运用顺叙的方式,将错综复杂的矛盾层层叠叠、交叉呈现,展现得有条不紊;为了追求真实和可信,在季节和地点的选择方面,都严格遵循历史原貌,进行实地拍摄,像南京的夫子庙、中山门、美龄宫,西安的止园、华清池五间厅等;在肖像化妆上,化妆师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对于三十多个历史知名人物,全力做到外形和神韵都相似。对历史人物成功的个性刻画,也是一大亮点。
西安上映时,街上空无一人,大家都去看电影了,盛况非常;1983 年在香港放映时,七家剧院一起放映了 21 天,观看的观众有 25 万。
《特高科在行动》
第一部惊险悬疑故事片
1981年
80 年代过后,西影在创作题材方面进行了多样化的拓展。有惊险题材的影片,也有农村题材的作品,还有舞剧影片等。这些佳作接连不断地出现,并相继上映。
《特高科在行动》改变了同类影片的老套路,主要以刻画敌对阵营为重点,通过敌人的狡诈凶残,来反衬我地下工作者的睿智和坚守。在对敌人进行刻画时,没有将其脸谱化,对地下工作者也没有过度英雄化。在故事情节方面,巧妙地设置了悬念,赢得了观众的普遍好评。
《飞燕曲》
第一部参加国际电影节比赛的故事片
1981年
《飞燕曲》将精彩的杂技表演与爱情波折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它既有能让人惊叹的特技表演,也有美好且动人的爱情展现。
该片凭借其多姿多彩的杂技表演以及多样的艺术形式,得以成功发行到世界各地的三十余个国家。 该片的杂技表演多姿多彩,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从而成功发行至三十余个国家。 该片因其杂技表演的多姿多彩和艺术形式的多样,成功地发行到了世界各地的三十余个国家。
《丝路花雨》
第一次走上西影银幕大型舞剧
1982年
《丝路花雨》借助各种电影手段,将一千多年前大唐歌舞繁盛且百戏兴盛的艺坛风貌展现在银幕之上。其场景宏大且磅礴,画面缤纷又绚丽。再加上特技的运用,把飞天和梦幻都进行了完美的呈现。
《没有航标的河流》
第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故事片
1983年
《没有航标的河流》于 1983 年获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二等奖。在美国第四届夏威夷电影节上,它荣获了东西方中心电影奖以及伊思曼柯达最佳摄影奖。这是西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为西影赢得了国际声誉。
这部故事片没有按照戏剧结构的起承转合来进行创作,也没有设置故事悬念。它顺着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以及情势的变化逐步展开和铺陈。全剧显得自然流畅,将真实蕴含在质朴之中,把奇崛隐藏在平淡之下,追求一种含蓄而不外露的散文式风格。
《人生》
第一部获百花奖的故事片
第一部被选参加奥斯卡最佳外国语影片
评选的中国电影
1984年
《人生》是路遥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在拍摄过程中,秉持着尊重原著的理念。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度剖析。运用了时序渐进的客观叙事手法。还采纳了现代艺术的心理分析手法。以此来透视人物内心。力求将这一名家名著完美还原。
镜头设计和运用方面,努力追求最为合理的视角,并且一直保持着镜头的客观和平实;在音效处理上,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匠心,通过切景配乐来营造情绪。
影片问世后,引发了双重轰动。男主高加林的命运结局以及女主刘巧珍的命运结局,在一时之间成为了热门话题。许多影迷纷纷向全国各大报刊投稿,这些稿件涵盖了形象塑造方面、社会生活的发展方面以及社会观念的变革等方面。著名电影理论家、美学家钟惦棐做出了“中国西部电影”这一理论概括。
《黑炮事件》
第一部获金鸡奖的故事片
1985年
该片依据张贤亮的小说《浪漫的黑炮》进行改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工程师在寻找一枚丢失的黑炮棋子的过程中,闹出了一场大误会。
该片在当时收获颇高评价,在后来的互联网观影时代也收获颇高评价,这得益于拍摄团队的精诚合作,得益于持续不断地打磨剧本,得益于高水平的拍摄技术,也得益于后期剪辑,这些都是该剧获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野山》
单部影片获金鸡奖最多的故事片
1985年
影片的艺术风格凝重厚实且富有力度,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画面、表演、声音、化妆等方面都统一向生活靠拢,完整地追求生活实感并突出地方特色。在画面构图上,注重将“秦”味呈现出来;在演员表演上,不畏惧展现“农民气”;在音效方面,采用同期录音技术,使得鸡鸣狗吠、欢声笑语等极为逼真;在道具方面,化妆和服装都力求做到真实。
影片在第六届金鸡奖上,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奖,还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录音奖、最佳服装奖这六项大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金鸡奖设立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像这样把奖项如此集中地颁发给同一部影片。
《大刀王五》
第一部武打片
1985 年,西影开始在影片类型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包括武打、喜剧等。《大刀王五》的特点是以情节取胜,其中包含正剧、悲剧以及传奇的色彩。人物的命运随着变法的“命运”而发生起伏,这部影片受到了观众的普遍好评。
《他,我们见过》
第一部立体片
1985年
《他,我们曾见过》以某杂技团丑角演员张小三的工作和生活为开端,呈现出了一幅充满温情且动人的社会画卷。
影片穿插了各种杂技和魔术,从而达到了喜剧电影的效果。观众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能够观看到其他的艺术形式。
《两对半》
第一部喜剧片
1986年
《两对半》以一个“君子协定”为开端,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爱情生活展现了出来。这部影片在剧情方面,以及艺术手法上,都努力做到逼真且纯粹,正因如此,它获得了观众广泛的好评。
《东陵大盗》1-5
新中国第一部系列电影
1986年-1987年
影片以轰动中外的掘盗东陵事件为基础,进行了丰富与拓展。它将历史知识、传奇色彩以及惊险打斗融合在一起,带领观众在惊险的悬念中去认识历史。这种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吸引力,使得它成为当年娱乐片的新品种,具有特殊的意义。
《黄河大侠》
第一部拷贝发行数量最多的故事片
1987年
《黄河大侠》问世了,这表明西影在娱乐性影片的创作方面以及生产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该片由香港电影公司联合摄制。它凭借独特的故事背景、精彩的武打场面以及跌宕起伏的情节,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其拷贝发行数量达到了 425 个,在西影影片中是拷贝发行数量最多的。
《红高粱》
中国电影第一次在A类国际电影节获大奖
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87年
电影《红高粱》是新时期电影创作浪潮中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它运用了光、色、动势以及声画交叠等多种综合电影手法,从而创造出了气韵生动的视听交响效果,也引发了观影的浪潮。
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奖时,十一个评委都把票投给了《红高粱》。这个电影节从 1951 年开始创立,此前从未将此殊荣颁给中国电影,而这次是第一次。
《老井》
第一次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
金麒麟奖和最佳男主角奖
1987年
电影《老井》在人物关系方面,严格要求纪实;在情节铺排方面,严格要求纪实;在细节运用方面,严格要求纪实;在镜头设计方面,严格要求纪实;在场面调度方面,严格要求纪实;在演员表演方面,严格要求纪实;在后期配乐方面,严格要求纪实;在色彩调和方面,严格要求纪实;在服装道具方面,严格要求纪实,力求生活的逼真再现。
镜头运用保持为正常视角,镜位主要是全景和中景,极少使用人物特写。这样能让观众通过平实的生活画面进行冷静且独立的思索,从而获得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影片开拓了现实主义,同时在总体掌控上具有象征形式,在表现形态方面追求纪实性与表现性的交融结合。
《网络时代的爱情》
第一部网络题材影片
1998年
电影《网络时代的爱情》的编、导、摄、录、美、演等创作班子成员均为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的毕业生,他们的平均年龄仅有 25 岁。影片上映后,网友们纷纷想要亲眼目睹这部中国第一部网络题材影片的风采。
《走到底》
中国第一部公路片
2000年
电影《走到底》讲述了在跑长途期间,司机与搭车的女乘客历经四天三夜从而改变彼此命运的故事。人生如同影片里的公路那般,没有起始点,也不存在终点,在这一路上,既可能隐藏着杀机,又可能迷失前进的方向。
《乒乓小子》
第一部体育励志儿童片
2004年
电影《乒乓小子》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乡村小学生壮壮在暑假期间,跟随在省体校打工的母亲一起生活。在此期间,他喜欢上了乒乓球。回到小山村后,他和小伙伴们即便处于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这一爱好。并且,他们得到了学校周校长以及小金老师的支持,从而成立了一支乒乓球队。
《5.12汶川不相信眼泪》
第一部反映灾难题材的影片
2008年
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两周之后,《5.12 汶川不相信眼泪》剧组得以成立。接着,剧组便投入到实地拍摄之中。影片在当年 11 月 12 日,也就是“汶川大地震半周年祭”这一天上映了。这部影片是第一部在院线上映的、反映汶川地震题材的影片。
《钱学森》
第一部数字拍摄、数字发行放映的影片
2012年
电影《钱学森》以真实原型为依据来塑造人物。在情节方面,增添了悬疑以及爱情等商业元素。主要角色由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来担当。并且辅以一流的画面质感。整体的故事既精彩又流畅,突破了传统意义上那种主旋律影片的模式。
影片在当时开创了多项历史之最。其一,投资规模方面是最大的;其二,演员阵容方面是最强的;其三,使用特技方面是最多的。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
国产复映影片票房第一
2017年复映
《大话西游》在 1995 年于内地开始上映。到了 1997 年,它才在内地高校和网络中走红。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影迷以及市场对于大话 IP 的呼声一直都很高。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为回馈影迷期待,在 2017 年 4 月 13 日复映。上映仅 40 分钟,便打破了华语 2D 电影复映票房 2600 万元的最高纪录。上映 60 小时后,票房过亿。最终斩获 1.8 亿元票房,刷新了国产复映影片票房新纪录。
复映的影片增加了部分在原来拍摄时被删减掉的情节。整部影片的画面是从原底素材中采集而来的,并且对画质进行了高清修复以及 DI 调光处理。同时,声音也从单声道提升为全景声。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4-1523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西影60年辉煌历程:从陕西简报到雪海银山的陕西电影发展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60年 720个月 21930天西影用数百部作品度量这三个数字--------------------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