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答题技巧1
一、关键词
此方法应用范围很广。同学拿到一道题时,无需把题干内容全部读完,只需快速地浏览一下,把干扰信息屏蔽掉,把关键词划出来,就能够正确解答这道题。这样做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古人把观天象识天气的谚语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下这些谚语中,哪些与天气变化没有关系呢?
A.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B.天上鱼鳞云,地下雨淋淋
C.东风是个精,不下也要阴
D.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日晴
【解析】D。朝霞、晚霞、鱼鳞云、雨淋淋、东风、阴、连阴雨、晴这些都是与天气相关的。那究竟答案该选在哪里呢?其实主要还是要看关键词“天气变化”。A、B、C 三项都是气候谚语,它们说的都是天气的因果变化关系。“百日连阴雨,总有一日晴”这句话的意思是逆境只是暂时的,总会有峰回路转的那一天,它暗示着不要失去信心。所以 D 项所描述的内容与天气无关,答案选择 D 项。
二、排除法
排除法适用于每一种题型的解题,常识判断也不例外。在解题时,同学能依据自己平时掌握的知识,把最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从而选出正确答案。有些题甚至能够直接把其他三项排除掉,直接选出正确答案。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需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下属于政府投入保障政策的是( )。
A.支持文化企业在海外投资,投标,营销,参展和宣传活动
B.继续完善文化市场的准入政策,喜迎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
C.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享受税收优惠
D.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政府投入保障政策中提到“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转变投入方式”,具体方式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这样做是为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同时,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
A 项和 B 项属于“文化贸易促进政策”,所以被排除。C 项属于“文化经济政策”,因此也被排除。D 项属于“政府投入保障政策”。所以正确答案是 D。
三、选项对比法
此种方法适用于无法对题目做出准确判断之时。考生读完试题题干和所有选项后,若发现选项中有内容或特征大致相同的,便可将其排除,同时保留差别较大的选项。接着,对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和判断,以最终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
尽职但不越位,帮忙却不添乱,切实而非表面;协商不会代替,监督不会对立,为了大目标,同唱一台戏。概括了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
A. 维护国家主权和政治统一
B. 维护祖国的统一
C. 领导统一战线
D.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解析】D。首先来看选项,A 项中“维护主权统一”以及 B 项里的“维护祖国统一”,它们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只是说法不同。所以在单选题的情形下,A 项和 B 项就都被排除掉了。那么正确答案就处在剩下的 C 项和 D 项之间。接着看题干,“帮忙”“监督”等这些关键词能够清楚地显示,不可能是 C 项所提到的“领导”地位。所以最终答案选择 D 项。
四、第一印象
有些题目,同学读完题干和选项后,脑海中会冒出一个想法,即此题选某项。然而,当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后,却又不知该选什么好了。在这种情形下,同学可以先运用其他技巧来解答,如果还是无法选出正确选项,就可以选出第一印象的那个选项。尽管这种技巧有一定风险,但通常正确率是最高的。
【例题】我国的能源条件可以概括为( )。
A.缺煤、富油、少气 B.富煤、缺油、少气
C.缺煤、缺油、多气 D.富煤、富油、多气
【解析】B。题干是要概括我国的能源条件。首先想到的是,我国的煤储藏量在世界上位居第一,并且我国大约一半的煤油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所以当看到此题时,就直接选择了 B 项。故答案为 B 项。
五、正确备考
重视平时的积累。常识判断的考查主要是基础知识。题目设计虽然灵活多样,但始终没有脱离基础理论知识这个主线。在备考过程中,只有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够从容应对考试。
重点突出且有所侧重。常识考点数量众多,很多应考者感到复习时不知从何处下手,只能无奈地望洋兴叹。基于时间和知识点的因素,考生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考试大纲具有重要性,考生可以针对大纲所提及的知识点逐个进行突破。以下是常识判断部分的重要考点:
国情社情--我国的资源能源、人口与民族、经济成果等
政治常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党史等
人文常识--我国的历史、中医、戏剧、国画、书法、文学作品等
科技常识--科技史、最新科技成果
法律常识--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等基本法律知识
经济常识--重大经济现象、政策和措施
地理常识--资源能源、气候环境等
关注时事热点。常识判断题目通常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几乎每一部分都与身边发生的大事存在紧密联系,国情社情尤其如此,考试之前半年的国内外大事是考生们需要重点复习的内容。考生平时要多借助网络、报纸等媒体去留意时事热点,要善于观察,要勤于思考,这样在解答常识判断题目的时候才能应对自如,得心应手。
行测答题技巧2
许多考生时常反复提出两个一样的问题:为何资料分析总是难以做得快速?为何资料分析总是容易做错?在此,科信教育将介绍怎样深刻领悟“1-3-10-10”法的基本要点与具体方式,并且通过大量练习的强化,以实现机械化、流程化地完成资料分析试题的目标。
坦率地讲,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的五大题型里,资料分析算不上技术含量特别高的那部分。它的知识点以及做题技巧相对较为集中,掌握其要领也不是难事。然而,无数考生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两个相同的问题:为何资料分析总是做不快?为何资料分析总是做不对?
导致以上困惑的具体原因有多种。你可能头疼于材料的阅读,也可能头疼于答案的计算,还可能头疼于题意的理解,或者头疼于统计的术语,亦或头疼于答题的技巧。你必须明白,资料分析是一门技术,且是一门可操作性极强的技术!如果你想在有限时间内答对更多题目,唯一办法就是在正确方法引导下进行机械化、流程式操作。深刻理解“1-3-10-10”法的基本要点与具体方式,通过大量练习加以巩固,从而实现机械化、流程化地完成资料分析试题的目标。
科信教育介绍,“1-3-10-10”法指的是在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资料分析部分,要想实现快速且准确地答题,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二是要……;三是要……;四是要……。
要把握并熟练应用“一组统计术语”,还要把握并熟练应用“三条阅读方法”,以及把握并熟练应用“十大核心要点”和“十大速算技巧”。具体情况如下:
一组统计术语
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大纲着重指出,资料分析的材料具备“统计性、数据性”特点。要想正确理解各数据的统计意义,就必须掌握一组最基本的“统计术语”,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比如要掌握增长率(增幅、增速)、指数、同比这些基本概念,还要清楚百分数、百分点在计算上的区别等,以及由这些基本统计术语衍生出的一系列基本模型。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完成试题的前提。
三条阅读方法
做题时要迅速勾勒材料结构,这样能准确锁定数据位置,这是完成资料分析试题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文字型材料,我们必须掌握“分段落中心法”;对于包含特殊数字、字母、符号的题目,“关键词搜索法”会给我们带来很大便利;面对表格、柱状图和趋势图,“横纵目标定位法”是锁定所需数据最快捷的方法。这三大结构阅读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帮各位考生清除在寻找数据时遇到的障碍,给大家节约时间并且提高效率。
十大核心要点
这十个要点给我们传达了三组重要信息:其一,在考场中,绝不能因时间、单位或某些特殊概念的错乱而无辜失分;其二,一些特殊技巧能很好地辅助我们答题,比如在试题上做恰当标记、对统计图形进行定性分析、用工具刻度替代实际数据、运用排除法解答组合选择型试题以及凭借基本常识在……
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进行迅速选择,这些都有助于我们解题;最后,只有知晓避重就轻、先易后难的整体策略,深刻理解联合选项共同做题的精髓,你才能从思想层面真正领悟到获取高分的策略。
十大速算技巧
科信教育认为在资料分析中,几乎所有复杂计算都有简化可能。因为我们能用十种不同速算技巧应对各种情形:若选项或待比较数相差极大,估算为首选;若选项或待比较数首位各不相同,直除是不二之选;若在一群分数中,有个分数分子最大且分母最小,就应知晓此分数最大;若选项或待比较数之间相差一个特殊分数,插值法多半会用到;看到待比较的两个分数,有一个分数分子、分母分别略大于另一个分数分子、分母,就应毫不犹豫进行差分……十大速算技巧为解决复杂计算问题提供重要方法,为大家节省了原本会浪费在计算上的大量宝贵时间。
提醒考生,若能熟练掌握“一组统计术语”“三条阅读方法”“十大核心要点”以及“十大速算技巧”,那么后续工作就是在练习中用好这些方法并加以巩固。当你察觉到自己做题的速度和精度逐渐提升时,你就会明白:资料分析仅仅只是一门技术。
行测答题技巧3
一、语句衔接
做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确定句子的位置。若句子在段首或段尾,它就是整段的总括句;若在段中,就需承上启下。其次,要注意所填句子需与整段文字的话题保持一致,语境要与段落相符,行文要依据段落的脉络。
“木桶理论以及短板效应”的含义为:一个由众多块木板箍成的木桶,即便绝大部分木板都很长且质量良好,但若其中有一块木板很短,那么这个木桶的盛水量就会受到这块短板的限制,木桶的整体盛水量将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同样地,在一个团队或系统中,某个方面的薄弱环节(即短板)会对整体的表现和成果产生制约作用,就如同木桶因短板而无法装满水一样。
木板皆长,然不能多盛水;若有一块木板很短,那它的最大盛水量仅能达到最短木板的上沿。著名教授陈鹏将制约游泳成绩的几个因素比作木板,即木板的长度决定了盛水量,长木板不能多盛水,短木板会限制盛水量,其最大盛水量取决于最短木板的上沿。
填入划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A.只有几个因素都突出,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B.如果一个因素欠缺,那将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C.如果一个因素很突出,并不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D.如果几个因素都欠缺,必将影响运动员的整体成绩
解析:B。所填句子位于段尾,是整段材料的总括句。材料围绕“木桶理论”展开,意在说明某一个因素的欠缺会对整体产生影响。A、C 项提及“突出”,与文段论述重点不符;D 项的“几个因素”扩大了论述范围。只有 B 项“若一个因素欠缺”会影响“整体成绩”,与材料中心一致,所以选 B。
二、语句排序
语言排序就是原本顺序被打乱的文段,我们要从中排除出正确的顺序。在做这类题目时,我们不能盲目地去排列每一句话,而应该通过对选项进行分析,以及根据句子之间的前后关系来进行排除,这样就能选出答案。首先,要通过看选项来确定首句,如果 4 个选项的首句需要在两个当中确定,那我们就直接去看这两个句子,看能否确定首句;同时要注意,开头是代词或者关联词的后半部分(例如:但是)的句子不能作为首句。其次,如果无法确定首句,那么我们就抓住关键词进行合并同类项。也就是说,如果两句都提到了某部分内容,那么这两句一定离得很近。最后,通读全文,查看是否通顺。
例:①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
斗茶就是比赛茶的好坏。它又名斗茗、茗战。斗茶始于唐朝,在宋朝时最为兴盛。它是古代那些有钱又有闲的人所进行的一种雅玩。
斗茶的场所常常选在规模较大的茶叶店。这些茶叶店有前后两进,前厅十分阔大,用作店面;后厅相对狭小,还兼带着厨房,这样便于煮茶。
在古代,斗茶非常流行,就像西班牙斗牛那样惹人喜爱。然而,不同之处在于,斗茶要文雅很多,它的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
有些人家有比较雅洁的内室,这些内室可以是斗茶的好场所;有些人家有花木扶疏的庭院,这些庭院也可以是斗茶的好场所;有些人家临水,临水之处可作为斗茶的好场所;有些人家清幽,清幽之地同样可以是斗茶的好场所。
宋代是极为讲究茶道的一个时代。宋徽宗赵佶撰写了《大观茶论》,蔡襄撰写了《茶录》,黄儒撰写了《品茶要录》。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宋代的斗茶之风极为兴盛。
将以上 6 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D.①是第二个,②是第六个,③是第三个,⑤是第五个,④是第四个。
解析:B。首先进行分析,首句有①②④⑥。①句说清明节期间最适合参斗,放在段首不合适,所以排除 D 项。接着看是否有两句可合并同类项。②句对斗茶进行解释并说明其始于唐、盛于宋。⑥句表明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⑥句与②句衔接紧密,应紧跟在②句之后,这样就可排除 A、C 两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511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如何通过关键词快速解答题目:提高效率的学习技巧》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行测一般指行政职业能力,是国家机关单位选拔公务员职业必考的一门课程,在全国各地考生中享有非常高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