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腊八过后便是年。春节在我们一年中是最重要且最令人期待的日子,然而,你是否想过,我们的春节实际上与古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呢?例如,中国人的年夜饭,是一开始就围桌而食的吗?
今天我们常提及“筵席”。在唐代以前,人们都是以席地而坐的方式吃饭。“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到了唐代,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士大夫坐在食床或靠背大椅上,围坐在一起分食。而到了宋代饮宴时,才最终实现了围桌合食。
图/《甲方乙方》
如今我们将正月当作岁首,遵循的实际上是夏历。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夏历之外,还有殷历和周历。所谓的“三正”,指的是三个不同的月份被当作正月。秦朝统一六国后,以建亥之月作为岁首,也就是农历十月。我们的春节,与秦朝人的新年有着不一样的浪漫。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历法凭借对季节真实感知的记录,展开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时序,指导着早期农业文明的作息。它使中国人的生命有了节奏感和仪式感,让一生都充满对土地的敬畏和依恋。
历法演绎出了中国的文化之美。《春秋·成公元年》记载“二月无冰”,史官将这一罕见现象记录在史册中。这显然是指周历二月也就是夏历十二月;倘若为夏历二月,那时已经“东风解冻”,无冰属于正常现象,就无需特意记录了。
当我们懂得历法之后,再读古典诗文时,就仿佛经脉被打通了,整个人也变得豁然开朗。
图/《烟江叠嶂图》局部
这些知识看似玄妙且费解,然而却充满了古老的智慧,它们不过是王力先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里众多“常识”中的一部分。
前年,锺叔河老先生针对年轻人的困惑,即面对世界的变化会有无力感,给出了回答。他说要尽力去启蒙,并且谈常识就可以少折腾。
那时的我感到很困惑,在一个常识不常见的时代,我一直在思考常识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而如今,当我读到王力先生的书时,我终于深刻地体会到了“常识”在修筑和巩固自我精神世界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甲辰龙年即将到来,这是一个传统意蕴深厚的重要日子。三联邀请你一同参加一场典雅风趣的古代文化飨宴,让你回望自己的来处。用那些“不过时”的“常识”来充盈内心,从而过好当下。
现在续费或开通“三联中读·知识年卡”,我们会免费送出这套被称作“奇书”的中国古代文化百科全书。它是以典藏礼盒的形式,用来犒赏三联读者的。这个礼盒价值 498 元,送完就不再有了。
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限时送典藏礼盒
王力主编,他是“中国最后一位语言方面的全才”;马汉麟执笔,他是清华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姜亮夫和作家叶圣陶进行审校;还特聘汉学专家刘乐园进行修订,可谓名家荟萃,历经多次锤炼。
历经了 4 次修订,时间跨度达 50 余年。它涉及的范围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礼俗宗法、衣食住行。到如今,它依然是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最为重要且最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除了有精装版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还额外加赠了周边。这些周边是以书中太阳神鸟、西周利簋、四神瓦当等能够代表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文物为设计来源的,并且是精心制作的,一共有四款,都充满了古物的雅韵。
体现蜀人太阳崇拜的“太阳神鸟”书签
寄寓辞旧换新的“牧野之战”玻璃纸镇
纯天然香料制成的“伴读”线香套组
代表生生不息向往的“青龙白虎”折扇
愿这份古意盎然的文化厚礼
陪你开启万象更新的甲辰龙年
限时送典藏礼盒
豆瓣9.3高分,北大“私藏”
能传世的中国古代文化“奇书”
这本豆瓣评分高达 9.3 的不朽之作,倘若仅仅因为看了书名就将其误认为是普通的工具书,那么你就会错失这本被北京大学中文系视为“私藏”的读物。
全网30多万条好评,极其震撼:
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让读者如此疯狂地奔走推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涵盖14大领域:
从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讲述古代人对天地时序的认知;
从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解析古代社会的基础结构;
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这些古代的衣食住行器具,它们相互交错,在历史的长河中驰骋。
它虽然在讲述传统文化,但是并没有特意去进行“精神层面”以及“思想史”方面的总结,也没有宽泛且空洞地上升到“礼乐”“同谐”“天人合一”而只是抛出满纸的空话。
用扎实的考证,让古代文化从那堆积的故纸中显现出来,让每一位中国人都能与流淌在自己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愉快地相遇。
它是我们读懂中国古典文学的“词典”:
讲天文星宿中的参心二宿,用《左传·昭公元年》的典故给你讲解: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它们出没时彼此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的情况比喻为参辰或参商。
当我们再次读到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其中有“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句诗。此时,我们便理解了这种人生中相聚和离散都不确定的感慨。
本书有一幅插图,是敦煌卷子紫微垣星图的局部。这幅图是五代时期的纸本,长 299.5 厘米,宽 31 厘米,是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
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其主持者,于是将它们人格化,还赋予了一定的名字。比如,风的主持者被称作飞廉,雨的主持者被称作荓翳(屏翳),云的主持者被称作丰隆,太阳的驾驭者被称作义和,月亮的驾驭者被称作望舒。
这些名字带有神话色彩,它不仅在古典诗歌辞赋中成为了辞藻,而且也是如今无数惊艳的中国名字的出处。
它是大人小孩逛博物馆时,拥有深层文化认知的“导览册”:
读懂中国“衣饰”后,当你走在故宫博物院中,你可以看懂皇帝所穿吉服、朝服以及行服之间的区别。你也能够懂得分辨出文物到底是皇帝穿的龙袍,还是太子穿的蟒袍。甚至还能从文物里出现的中国结形态,判断出它流行的朝代以及所蕴含的深层寓意。
本书有一幅插图,是乾隆明黄色缎绣云龙十二章袷龙袍。此龙袍为清代制品,纵 144 厘米,两袖通长 194 厘米,现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存,文物号为故 41984。
“什物”这一章,台北故宫博物院收存的《宫乐图》从宫女的妆发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书法家的笔法。
从宫女的发式可以判定它是典型的晚唐时尚,从服装也能判定它是典型的晚唐时尚,从开脸留三百同样能判定它是典型的晚唐时尚;画中唐代桌子仅用于置物,而不像宋代那样桌凳相配且用于写字;那么,唐代时王羲之、欧阳询等难以复制的绝美笔法难道是因坐姿执笔习惯形成的吗?
本书有一幅插图叫《宫乐图》,创作于晚唐时期,材质为绢本,纵 48.7 厘米,横 69.5 厘米,现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收存。
它甚至是 我们看古装剧时挖掘历史彩蛋的“放大镜”:
看《长安十二时辰》,能读懂它,从而瞬间掌握午时三刻、子时丑时、打更等隐藏知识点;
本书插图 十二太岁年名
读懂它,观看《甄嬛传》,能将清朝的服饰、房屋建造以及官职名称等都了然于胸,并且看得比别人更加过瘾。
本书插图 慈禧太后像 清宫旧藏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人口中提及的“风水”,还有古人所信奉的“星座”等,各种神秘玄妙的知识都被包含在其中。
本书有一幅插图,是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的摹本,其时代为战国,尺寸是纵 39 厘米、横 47 厘米。
你在地铁里翻阅它,或者在走进博物馆前遍读它。闭卷之后,你抬头仰望星空,此时天文、历法、乐律、地理、饮食等,就像星光般点点洒在脸颊上,千年的人文也映入了眼眸里,充满了穿越千年的浪漫。
他是劝中国人“学常识”的先生
名家合力编写,千锤百炼
王力认为这些是常识,而现在的学者则认为这些是学问。一位豆瓣书友在读完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后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在中国,只要学汉语、认汉字的人都受益于王力编写的书。
《古代汉语》甚至被苛刻的豆瓣读者打到满分10分!
他的学生季羡林曾以八个字来对其学风和学术成就进行概括,即中西融会,龙虫并雕。
周有光教授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他称自己是“中国最后一个语言学的全才”。
王力出生于 1900 年,26 岁时自学并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他师从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同时,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大师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赞赏。
当年汉字面临着险些被废除的处境,是赵元任以及王力这师徒二人伸出援手将其挽救。并且,是王力开启了我国近代最早的语言学研究这一工作。
主编 王力先生
他说:其实学古文不难。觉得难,是死记硬背难,也是生搬硬套难。只要先熟悉古人的生活环境,再掌握古人的常识,自然就能一通百通。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应运而生,自它成书之后,在接下来的近 50 年时间里,经历了 4 次修订,并且再版了数十次,这可以说是王力先生等三代编写者倾注了心血。
现在看,这本书的编写委员会名单绝对是豪华顶配:
吕叔湘等在各个学术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每一篇稿子都经过集体编写组内讨论。这些专家包括丁声树、朱文叔、叶圣陶、姜亮夫、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等。
本书审校之一 叶圣陶先生
多种赠品×典藏礼盒装
赠人自用两相宜
翻开这本书,能够处处感受到那一代学者的良苦用心。例如封面,它以“画龙点睛”这一成语故事作为线索,在彩陶瓶上所绘的大鲵,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是某些居住区域内人们心目中的龙。
本书封面
编者称:点了眼睛的龙,不再仅仅是普通的装饰意象。它们引领着在草木山川间繁衍生息的人们,在蒙昧洪荒的宇宙中穿行。
古代的人已然逝去,然而他们曾经的存在能够给现今活着的人带来深刻的启示。这正是先生们编写此书的重要缘由。
内封为精美亚麻布面
这样做是为了对文物影像做到高度还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精装书之外,还为三联的读者特别加赠四款文创。这些文创古意盎然,每一件都蕴藉深厚,并且是专为陪伴阅读而打造的,值得成为你的手边物。
你已经成功下单了,那么不妨接着往下读。听小编细细地说一说,当你加入三联中读·知识会员之后,你能够获得哪些收益。
这里是“历史文化爱好者”的福地
全新上线的《这就是中国龙——给孩子的一部龙文化宝典》,会引领孩子和家长一同前行。它以“龙”的源头以及演变作为线索,将神话、考古、历史、文学、民俗、美学等 6 大领域串联起来。中读最受孩子喜爱的主讲人之一王叡,会通过趣味故事以及提出新奇问题的讲解方式,让孩子怀着兴趣和好奇,去探寻龙文化背后那璀璨的文明。
爆火的《葛剑雄·不一样的中国史》能够带你借助 50 个关键词,像疆域、城市、人口、迁移、文化、帝王、政治等这些。从“事件”开始,进而深入到其背后的原因,为你重新构建出更具立体感的中国史。
《葛剑雄·不一样的中国史》有 50 个关键词,能俯瞰历史风貌。单买这本书的价格是 129 元,而拥有知识年卡就可以免费收听这本书。
口碑课《了不起的敦煌》能带你穿越一千多年的风沙。你可以细细欣赏 800 多个洞窟,欣赏 3000 余身彩塑,欣赏 50000 余平方米壁画。还能亲近 2000 多年的中国历史。
《了不起的敦煌——全景式解读中国美学秘藏》单买的价格是 198 元,知识年卡可以免费收听。
这张年卡甚至能够让孩子一同踏上学习历史的快速征程!因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从小就培养起成熟的历史观,就相当于提前为人生储备好了经验,这样就能少走许多弯路。《杨早·简说中国史》是新年送给孩子的最为有益的礼物!
《杨早·简说中国史——帮孩子建立历史观的第一课》,单买的价格是 99 元,而知识年卡可以免费收听。
一个会员,提升全家人的认知
你如果还不是知识会员,可能会不明白,为什么老会员们都如同参加接力赛般续订它呢?有一位老会员甚至已经续到了 2041 年。
三联中读的知识会员,到底多让人上头?
打开三联中读 App 后,你会察觉到,它宛如一片知识的丰饶之海。历史方面,文学方面,艺术方面,哲学方面,心理学方面,社会学方面,经济学方面等等。无数你所感兴趣的话题,都能够在这儿寻找到成系统且富有趣味的成套课程。
我们提供精神养料:
当人们毫不犹豫地为漫威和迪士尼进行消费时,或许你会对“电影”这门艺术的流派、思潮以及美学更感兴趣,进而能够真正看懂优秀的电影;当身边的人被“神曲”深深影响并沉浸其中时,或许你愿意借助“古典音乐”,重新找回变得迟钝的听觉。
或许你已经很久没有去旅行了,那么你可以前往全球顶尖的“博物馆”,去欣赏 100 件镇馆之宝;也可以在一个十分无聊的傍晚,捡起一卷民国时期的老课本,然后走进“西南联大”的课堂。
我们帮你提升认知,更好地生活:
抛弃心灵鸡汤和成功学,到三联去体验一次正规的“心理学”课程吧,让这门课程帮助你达成自我疗愈以及实现终身成长;接着学习两位顶尖“哲学家”的终极思维方式,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策略。
从“中国历史的 DNA”中,学会去辨别他人;学会掌握未来社会的大致框架;尽量去尝试对“政治”进行理解,因为几乎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有着其政治背景。
亲子共学,让陪伴更有质量:
这些内容深受大人喜爱,而三联还为孩子特别打造了历史课、文学课、艺术启蒙课、哲学课,同时拥有海量文学名著有声书。全家人在 App 中都能够找到自己想听想看的优质内容。
这样一个年卡会员,内容丰富得令人惊叹,直接把全家人的知识需求都承包了。怪不得有人会感慨它是:“知识付费入手最不亏的”!
每天只需 1 元钱,全家大人和孩子就能够享受一整年的顶级博雅教育。同时,还能享受到陪伴式的知识服务。这种性价比,实在是非常高,简直可以说是达到了顶点。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了解知识会员
全网只此一家!
这些讲者太牛了
三联邀请讲者时,不会看重自带流量的文化网红或者知识明星。它更倾向于挑选那些在顶级高校中“最有资格来讲这一话题”的学者教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坚持呢?其一,他们在高校任教已经有很多年了,所以更清楚怎样把知识系统地、浅显易懂地传授给大家。其二,他们作为在领域内非常受认可的研究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最为前沿的观点。他们那具有权威性的知识背景,完全能够让大家放心地学习。
许倬云的思考结晶,将为你所用;西川的思考结晶,将为你所用;陈嘉映的思考结晶,将为你所用;戴锦华的思考结晶,将为你所用;葛剑雄的思考结晶,将为你所用;樊锦诗的思考结晶,将为你所用。
以《博物馆观看之道·中国篇——100 件文物里的中国史》这门爆款博物馆课为例。我们为了给大家呈上能够随时观看的“中华文明百物展”,特地请来 11 位国内一线的知名学者专家,精心打磨制作出了“可以看见的中国文明史”。
比如:
讲隋唐五代器物的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
讲宋元器物的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器物部主任吕成龙;
讲宋元书画的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彦;
……
这些学者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即使是一流高校文史专业的学生,也很难做到同时让这么多位文史大咖来给自己进行系统的授课。
用这样的心思去打磨一门课,岂有不好听的道理?用这样的心思去打磨近 400 门课,岂有不好听的道理?
当然也不用怕好内容太多听不完,小编已经帮你算了一笔账
如果听够 2 门课,就已经把入会费赚回来了。所以,想要提升认知并且为内在魅力增加砝码的你,完全是可以毫不犹豫地加入的。
现在加入/续订会员,
还赠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典藏礼盒
(价值498元)
赠品数量不多,莫失良机。
立即获赠典藏礼盒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511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春节习俗演变:从席地而食到围桌合食,探秘中国春节的历史变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读懂了中国“衣饰”,走在故宫博物院,你能看懂皇帝穿的吉服、朝服和行服的区别,懂得分辨文物是皇帝、皇后穿的龙袍,还是太子穿的蟒袍;甚至能从文物里出现的中国结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