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摄于北京颐和园)
过去十几年来,美国在中美经贸对话与磋商过程中给中国制造了诸多“话语陷阱”。早期有“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这一说,之后又有“中国违反市场经济原则”,近两年还提出了“去风险”以及“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等。各种新名词和新概念层出不穷。
我们对待美国制造的这些“话语陷阱”时,不能一直处于“努力自证清白”的被动状态。要摆脱这种被动,首先要做的是看清美国制造这些“话语陷阱”的背后目的。从常识角度来看,我们可以问:“美国制造这些‘话语陷阱’,是为了帮助中国解决经济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吗?是为了让中国变得更好吗?”显然不是。美国制造这些“话语陷阱”,根本上是为了占据中美博弈里的道义制高点。同时,也是为了在中美经贸谈判与磋商过程中,创造出对美国有利的谈判筹码。
过去五六年,中国制造业一直保持强势发展态势。尤其在电动汽车领域、光伏产品领域以及新能源电池领域等,逐步积累起了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在此情形下,美国拜登政府开始频繁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指责中国经济存在失衡现象,称中国向全世界输出通缩,并且影响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工业化等。美国在财经领域创造了这些最新的“话语陷阱”。如果我们应对不当,那么在接下来的中美博弈中就会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还可能影响到中国与广大“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中国需要扩大内需。同时,也需要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为民众所分享,更多地为民众所感知。然而,中国出口行业积累起了强大的竞争力,这绝对不是因为中国内需不足。中国的一些出口产业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这与德国、日本和美国在一些出口产业中积累起强大竞争力的本质是相同的。原因在于,中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的这些优势产业在全球市场体系下,其综合效率更高,并且在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中国制造业取得成功,这对全世界而言是个“福音”,并非如美国某些人反复强调的那样是一种“威胁”。其一,中国制造出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降低了全球通胀压力,尤其减轻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的通胀压力,同时也增加了全球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提升了他们的福祉。三十多年前,合资车企生产的普通小轿车,在中国售价达二十多万。如今,同样的车型,甚至更好的车型,价格已不到十万元。这既使中国消费者受益,也让全球消费者受益。在过去几十年中,此类例子数不胜数。当某个产业或某项技术被发达国家所垄断时,因为他们有着较高的综合成本以及较大的利润压力,所以相关产品的最终价格常常会出现畸形偏高的情况。相反,一旦中国进入到某个行业,就能够比较快地把这个行业的价格水平从美西方企业垄断时的那种畸形偏高状态,拉回到对消费者而言更合理且更有利的状态,这是中国制造业为世界经济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之一。我们要反对某些行业存在的无序竞争以及过度的“内卷化”现象。同时,我们也要反对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去“补贴”国际市场的消费者,不过这属于另外一个话题范畴。那些凭借综合效率更高、拥有核心竞争优势以及具有不可或缺性而逐渐积累起强大竞争力的中国出口行业,无论是对于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而言,都属于好事。
第二,中国在具备强大出口竞争力后,积累了一定的贸易顺差,这些贸易顺差最终转化为一定的外汇储备。中国利用这些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这是过去二十多年里美国政府能够长期维持赤字财政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的融资成本得以降低。美国是借债方,它不但不对中国这个债权国表达感激之情,还时常对中国进行指责,这确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中国借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加大了对众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为这些国家提供了珍贵且可靠、成本相对不高的资金,从而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够持续发展,以及当地民生得以改善,创造了有利的基础性条件。
面对美国在财经领域制造的“话语陷阱”,我们需有清醒判断力,还要有定力,不能被美国“带节奏”。若美国一开口,我们就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这正是美国乐于见到的结果。
面对美国在财经领域所创造的“话语陷阱”,我们既要揭穿美国一些人的虚伪面孔,又要多给美国出一些题。
美国国债规模正逐渐失去控制,这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稳定而言犹如一颗“定时炸弹”。美国务必把财政赤字以及国债总额控制在更具可持续性的水平之上。
美国经济长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消费比投资要大。而这正是美国面临贸易赤字的根本所在。美国应当加大生产力度,减少那种由债务驱动的消费以及经济扩张。
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应当保持美元作为国际社会公共品的这种属性,不能随意把美元当作“武器”来使用,不能动不动就凭借美元的霸权地位对其他国家实施非法的单边制裁。
美国应当维持 SWIFT 国际支付体系作为国际社会公共品的这种属性,不可随意把某些国家、某些企业以及某些机构从 SWIFT 体系中剔除出去,美国的这些行为不利于国际经济的稳定,也不利于国际金融的稳定,同时也不利于国际合作。
中国是美国的主要债权国,它有权利让美国控制财政赤字以及国债规模,以此来保证美国具备可持续的债务偿还能力。
美国是战后多边体系的主要创建者,所以它有责任维护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常运转,并且美国不应该带头去实施保护主义政策。
美国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务必要切实承担起在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国际责任,不可“倒行逆施”,不能“重蹈覆辙”;
这一清单能够拉得很长。列出这样的清单,一方面是为了减轻中美博弈中美国加诸中国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为了促使美国切实履行它自身应当承担的国际责任,进而与国际社会一同敦促美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超级大国。
需要注意的是,破解美国在财经领域给中国制造的“话语陷阱”,这与中国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并不相互矛盾。中国在扩大内需方面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刺激消费方面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控制一些行业存在的过度“内卷化”问题等方面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中国做这些事情的背后有着基本逻辑,那就是中国在持续以自身的方式,努力使中国经济增长更具活力且更具可持续性,并非是为了迎合美国的谈判需求。
最后我们要看到,在中美进行博弈的过程里,美国会一直把美国相较于中国的各种优势逐步“武器化”,中国对此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在过去的六七年时间里,中美科技战的本质在于,美国将自身在全球高科技行业里的优势进行“武器化”,以此来对中国进行“卡脖子”,妄图延缓和扰乱中国科技进步以及产业升级的步伐。中美贸易战的本质在于,美国将自身的市场与消费能力当作武器来使用,以此打击中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争取让中国在其他问题上配合美国。知晓了这一情况后,我们就应当持续对中国所有依赖美国的方面进行梳理,并且要像华为那样构建“备胎”计划。中国并非主动寻求与美国“脱钩”。倘若美国将那些中国依赖美国的方面全部予以“武器化”,接着以此要挟和讹诈中国,那么中国必然要有能够绕过美国的替代方案。这既是华为所汲取的教训,也是华为所积累的经验。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493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揭秘中美经贸对话中的话语陷阱:美国背后的真实目的与应对策略》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图片摄于北京颐和园)1)过去十几年来,美国在中美经贸对话与磋商中为中国制造了各种“话语陷阱”,从早期的“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到“中国违反市场经济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