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 出生于 1737 年 1 月 29 日,于 1809 年 6 月 8 日去世。他是英裔美国人,既是思想家,又是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以及激进民主主义者。他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其父亲是裁缝。因为家境贫寒,他仅上过中学。青年时期,他当过教师、店员、税吏等工作,多次遭遇失业和饥饿的威胁。1765 年,潘恩在列易斯担任税吏一职,此时他就开始关心政治。1772 年,他写了一本名为《税吏事件》的小册子,对英国税吏的苦恼进行了描写。1774 年 4 月,由于他怀有“反 *** ”思想,被免去了税吏职务。同年 10 月,潘恩作为契约奴来到了美洲,之后在费城担任了《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
当时北美人民反英斗争正蓬勃兴起。然而,人们的君主制观念却极为深厚。即便像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在独立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也都没有明确地提出美国独立。就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潘恩发表了小册子《常识》,并且公开地提出了美国独立的问题。小册子强烈谴责世袭君主的罪恶:“在上帝的视角里,一个平凡的诚实之人比从古代到现今所有举行过加冕仪式的坏蛋更具价值。”潘恩的这篇文章,在独立战争时期成为了人民大众的学习教材。
潘恩为美国独立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身为出身低微的异乡人,遭到了排挤与打击,最终沦为失业者。1788 年,他回到了英国。不久之后,他撰写了歌颂法国革命的小册子《人权论》,并认为攻陷巴士底狱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事件”。这本小册子遭到了查禁,潘恩无奈之下被迫旅居法国。[id_850625052]
1802年,潘恩回到美国,在默默无闻中于7年后死去。
生平
1773 年,他对工资过低感到不满。他撰写了《税务官员的状况》这一作品。之后,他因撰写该作品而被解雇。
* 1774年 他到美国费城,主编《宾夕法尼亚杂志》。
1776 年美国独立的风潮兴起。他力挺美国独立,对英国的殖民专政予以反对。他撰写了成名小册子《常识》,为美国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进行辩论。他批评英国国王残暴且无能,认为独立后的美国应当建立共和国。他积极倡导废除奴隶制,曾撰写《在美洲的非洲奴隶》一文,与本杰明·富兰克林一同废除了宾州的奴隶制。
1787 年,他前往英国并在那里定居。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一些关于人权的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引起了英国方面的关注,他遭到了英国政府的通缉。
1791 年,潘恩前往法国。他积极支持法国大革命,随后被选入国民公会。他认为是美国独立所体现出的精神对法国产生了影响。然而,他反对处死法国国王,并且支持吉伦特派。
1793 年,雅各宾派在罗伯斯比尔的领导下夺取了法国政权。潘恩因为反对他们的恐怖专政,并且之前还反对处死国王,所以被投入了监狱。在监狱中,他写成了《理性时代》一书。
1794 年,法国发生了热月政变。罗伯斯比尔被斩首。潘恩出狱了,并且仍在国民公会中任职。
1802 年,潘恩回到了美国。他始终坚决反对贵族政治、富人政治以及教权主义,一直坚持自然神论。正因如此,他在美国遭到了很多人的批判。
* 1809年 潘恩于在纽约辞世。
思想体系
潘恩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位自然神论者。他提出了“世界公民”的理念,倡导建立“世界共和国”。他还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资限额的提出者之一。在他的思想体系里,国王与贵族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影响
潘恩所著的《常识》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使美国的独立士气得以提升。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对法国的民主事业以及英国的民主事业都提供了帮助。
寻找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并将其作为 1904 年美国《企业家》杂志的发刊词。
ENTREPRENEUR'S CREDO
我不会选择成为一个单调的人。我有权利保持不单调——如果我愿意的话。我可以拥有多样的兴趣爱好,去探索不同的领域和事物,而不是局限于一种模式或风格。我可以在生活中展现出丰富的色彩和变化,而不是一直保持单调乏味。我有权利去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独特,而不是随波逐流地成为一个单调的存在。
因为有国家照顾我,所以变得迟钝了。
我想成为有计划的冒险,去梦想并去构建,去失败并去成功。
我不会用激励去交换救济;我更喜欢生活中的挑战者,而不是
存在得到保障,实现的激动转化为乌托邦般的宁静状态。
我不会用我的自由去换取恩惠,也不会用我的尊严去换取施舍。我会……
不会在任何主人面前退缩,也不会向任何威胁屈服。
享受我的创作带来的益处,并且勇敢地面对世界并说:
Entrepreneur ”
3.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 出生于 1737 年 1 月 29 日,逝世于 1809 年 6 月 8 日。他是英裔美国人,身为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以及激进民主主义者。
他的出生地是英国诺福克郡。他的父亲是裁缝。因为家境贫寒,所以他只上过中学。在青年时期,他当过教师,也当过店员,还当过税吏等。他屡屡遭遇失业的情况,也常常受到饥饿的威胁。
1765 年,潘恩在列易斯担任税吏期间就开始关心政治。1772 年,他写了一本名为《税吏事件》的小册子,对英国税吏的苦恼进行了描写。1774 年 4 月,由于他怀有“反 *** ”思想,被免去了税吏职务。
同年 10 月,潘恩来到了美洲,他是以契约奴的身份而来。之后,他在费城担任了《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
当时北美人民反英斗争正蓬勃发展。然而,人们的君主制观念依然十分牢固。即便像华盛顿、富兰克林、亚当斯这些在独立战争时期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也没有明确提出美国独立。就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潘恩发表了小册子《常识》。
提出了美国独立的问题。这本小册子强烈指责世袭君主的罪恶,称:“在上帝看来,一个普通的诚实之人要比从古至今所有戴皇冠的坏蛋更具价值。”
潘恩的这篇文章,在独立战争时期成为了人民大众的教科书。潘恩为美国独立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出身低微且是异乡人。
受到了排挤和打击,成为失业者。1788年回到英国。
他不久后写了一本小册子《人权论》,这本小册子是歌颂法国革命的。他认为攻陷巴士底狱属于“世界性的事件”。然而,这本小册子遭到了查禁,致使潘恩不得不旅居法国。
他参与了法国大革命。法国这场革命的激烈程度以及彻底性,与美国的独立战争相比要深刻许多。潘恩的思想未能跟上,他反对对路易十六进行处决。在雅各宾派执政期间,潘恩曾说:“共和国已亡。”正因如此,公安委员会以“图谋反抗共和国”的罪名将他逮捕,后在美国驻法大使门罗的干预下他才得以获释。
1802 年,潘恩回到了美国。7 年后,他在默默无闻中离世。在他的生平中,1773 年时,他因对工资过低不满,撰写了《税务官员的状况》,随后被解雇。
1774 年,他抵达美国费城,并担任《宾夕法尼亚杂志》的主编。1776 年,美国独立的趋势开始兴起,他积极支持美国独立,坚决反对英国的殖民专政。在此期间,他撰写了成名小册子《常识》,为美国从英国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进行辩论,同时批评英国国王残暴且无能,他认为独立后的美国应当建立共和国。
他大力主张废除奴隶制,曾撰写《在美洲的非洲奴隶》一文。他与本杰明·富兰克林一同努力,成功废除了宾州的奴隶制。1787 年他前往英国并在那里定居,期间创作了一些关于人权的作品,随后他遭到了英国政府的通缉。1791 年,潘恩去到法国,积极支持法国大革命,并且被选入了国民公会。他认为是美国独立所蕴含的精神对法国产生了影响,然而他却反对处死法国国王,反而支持吉伦特派。
1794 年,法国爆发了热月政变。罗伯斯比尔被斩首。潘恩出狱后,仍然在国民公会中任职。
1802 年,潘恩回到了美国。因为他始终反对贵族政治、富人政治以及教权主义,并且一直坚持自然神论,所以在美国他遭到了许多人的批判。1809 年,潘恩在纽约去世。
潘恩是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和自然神论者。他提出“世界公民”理念,宣传要建立“世界共和国”。他还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资限额的提出者之一。在他的思想体系里,国王与贵族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常识》这本书对潘恩影响很大,极大地鼓舞了美国的独立士气。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对法国和英国的民主事业起到了帮助作用。
4.尤利西斯哪个译本好
我国国内目前存在两个完整的《尤利西斯》中译本,且这两个译本比较有名气。
一个版本是由萧乾和文洁若夫妇共同翻译,由译林出版社进行出版;另一个版本是由金堤进行翻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进行出版。《尤》的上卷本,这两个出版社差不多是在同一时间出版的,而全译本方面,译林出版社比人民文学出版社早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出版。
当时某些报纸曾因这一情况炒作过一篇题为《〈尤利西斯〉译本南北大战》的文章。然而,我并不觉得两个版本的翻译家存在“谁参考谁”的嫌疑。萧乾、文洁若以及金堤都是翻译界和文学界的知名人士,我认为他们的翻译各有其独特之处。
以下简称萧乾、文洁若夫妇翻译的版本为“萧译本”,金堤翻译的版本为“金译本”。总体而言,萧译本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直译,所采用的语言较为通俗且直白。
而金译本的大部分译文未与原文对等,它对一些句子进行了调整和变化。这样做使得语言较为流畅,同时增强了语言的文学性。例如:Two strong shrill whistles answered through the calm. 萧译本的译文为:两声尖锐有力的口哨在寂静中回应了他。
在宁静的晨空中,传来了两声尖锐有力的声音作为回答。萧译本把“whistle”译为“口哨”,较为直白;而金老将其译为“啸鸣”,更具文采。
普通读者更能理解“口哨”;文学修养高的人更喜欢“啸鸣”。此外,金老将这个英语简单句拆成两句来翻译,还添加了“传来”这个动词,长短句相结合,技巧性强,让人感觉很轻松。
又如:一件未系腰带的淡黄色晨衣,被温和的晨风吹得在他身后微微鼓起。金老在翻译这句话时,突出地结合运用了长短句。他用了四句话,相较于萧译本的翻译,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给人一种简洁美的感受。
这样的例子在金译本全书中数量众多。可以说,金老在翻译过程中,一方面在尽力追求重现原著,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美的转变。
另外,我认为金老在选词上也很准确,很有神韵。体态丰满且颇具风度的勃克·穆利根从楼梯头走来,手中捧着一只碗,碗里盛着一层泡沫,镜子和剃刀交叉地放在泡沫之上。
他手里托着一钵肥皂沫,碗上交叉放置着一面镜子和一把剃胡刀;仪表堂堂、结实丰满的壮鹿马利根从楼梯口走了上来,他端着那碗肥皂水。
我认为,“从楼梯口走上来”比“从楼梯口出现”好很多。从后文可以很容易得知,主人公一直在沿着楼梯往上走,始终没有停止。所以,萧译本中的“出现”一词,我觉得只能表现一个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走了上来”则描绘出“爬楼梯”这一动态的过程,更贴近原文,在选词上更为准确。
另外,我觉得“端”这个字比“托”好,“碗”这个字比“钵”好,“肥皂水”这个词比“肥皂沫”好,“十字交叉”这个表述比“交叉”好,“架”这个字比“放”好。试想一下当时的那种情形,再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爬楼梯的时候,最好还是“端着”会比较安全一些。
“钵”这个词太过文言化了。萧译本通篇使用的是白话文,在其中突然冒出一个“钵”字,就显得特别突兀。端着一碗“肥皂沫”,会让人感到摸不着头脑。而“肥皂水”则比较明显,能让读者很快就明白主人公是要去刮胡子。
在爱尔兰,当地大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十字架”是他们的信物,因此“十字交叉”更能体现出他们的宗教色彩。“架着一面镜子和一把剃刀”,用“架”字比用“放”字更形象生动。
然而,对于 Buck Mulligan 这个英文名字的翻译,我觉得萧译本比金译本好。金译本中的注释是这样的:“壮鹿”是他的绰号,buck 指的是公鹿、公山羊等雄性动物;而萧译本给出的注释是:Buck 是教名,也就是洗礼名或第一个名字。
所以,我认为,当出现 Buck Mulligan 这样完整的名字时,若直接把 Buck 翻译为“公鹿”,会让人觉得译者是故意在冒犯,这实在是不“雅”的做法,也是不妥当的。另外,金庸老先生已经将 Mulligan 音译为马利根了,那又为何还要对 Buck 进行意译呢?另外,英语中有许多普通词。这些普通词首字母大写后,就可以作为姓氏来使用。例如,white 这个词,当写作 White 时,就作为姓来用,通常译为“怀特”。难道要将其译成“白”吗?显然是不合适的。
萧译本把 Buck Mulligan 译成了勃克·穆利根,我觉得这挺不错的。总体而言,在原著里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其他语言,像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法文、意大利文等等。
金译本选择通过加注的方式来提供译文,这样能更利于展现原著的原貌,保存原有的艺术效果。并且,对于原著中的对话,一律不使用引文作品中常用的引号,而是采用法国式的破折号,金老在翻译时也将这一形式保留了下来,从而保存了原著的这种特殊风格。
这些译法在未影响读者理解原著的情况下,保存了原著风格,我认为这种译法值得提倡,也值得今后的译者学习。另外,我认为在下面这句话里,金老出现了一个汉语构词法上的错误。
Buck Mulligan 朝镜子下看了一会儿,接着巧妙地遮住了碗。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491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托马斯·潘恩:从英国税吏到美国革命思想家的传奇人生》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托马斯潘恩常识哪个译本好1.托马斯.潘恩 Thomas Paine,(1737年1月29日—1809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