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 类)》是为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它主要测查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这些要素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方式进行考查。其包含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分析、判断推理、策略选择等部分。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 类)》是为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它主要测查与中小学教师职业紧密相关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素,这些要素适合通过客观化纸笔测验的方式来考查。其包含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分析、判断推理、策略选择等部分。
考试内容与题型介绍
⑴常识判断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是否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能否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应试人员是否具有广博的知识面,主要涉及教育、文化、历史、政治、自然、经济、法律等方面。
例题:
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互补性B.共同性
C.顺序性D.差异性
答案:C
⑵言语理解与表达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内涵的能力,能迅速准确地进行思考和交流;包括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能正确理解指定词语、语句的含义;可以概括归纳主题、主旨;能够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内容原意是否一致;依据阅读内容合理推断隐含信息;可以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能够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表达观点。
例题1:
从学校方面来看,家长与学校本身应是一种合作关系。在家中,家长需担负起教育责任,不能过度依赖校方教育。家长和老师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上也存在差别,所以只有老师和家长切实做到相互配合,才能够避免矛盾和冲突的产生。
A.批评互动B.倚重配合
C.依赖沟通D.强调了解
答案:C
例题2:
有一个小孩,在中学阶段,他的父母曾为他选定了文学这条道路。仅仅上了一个学期,老师就在对他的评语中写下了这样的结论:这个学生很用功,然而他做事过于拘谨。像这样的人,即便具备完美的品德,也绝对不可能在文学领域取得成就。之后,一位化学老师得知了他的这个特点,便建议他改学化学,因为进行化学实验恰恰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改学化学之后,他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其成绩在同学当中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之后,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名字叫作奥托·瓦拉赫。
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
A.父母不应过早代替孩子选择人生道路
B.教师对孩子的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人在本质上只有特点而没有优缺点之分
D.善于利用“缺点”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答案:D
(3)数量分析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对于事物间量化关系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以及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能力。主要涉及对数据关系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运算等方面。常见的题型包含数学运算以及资料分析等。
例题1:
某班级进行一次考试阅卷后,得知有一道选择题答案有误。原本正确答案是 A,却误写成了 C,且这道题分值为 3 分。在修改分数时发现,本班未选 A 和 C 这两个选项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一定比例。修改分数后,班级平均分提高了 1 分。那么,本班选择 A 答案的人数占班级总人数的比例是多少呢?
A. 1/2 B.1/3
C.1/4 D.2/5
答案:A
例题2: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统计结果表明:在 2012 年,S 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达标率是 89.2%,也就是达到体质健康综合评价“及格”及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为 89.2%;优良率为 64.2%,即达到体质健康综合评价“优秀”和“良好”标准的人数比例为 64.2%。
图12008~2012年S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比较
图 2 展示了 2011 至 2012 年 S 市中小学生在各学段的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情况,并且进行了比较。
以下这些年份中,哪一年该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达标率同比增长的数量最多?
A.2009B.2010
C.2011D.2012
答案:B
2.以下说法与资料相符的是:
A.2012年该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达标率大幅上升
B.2011年该市中小学生各学段体质健康优良率基本一致
2012 年该市存在这样的情况,即有超过 10%的初中生,他们的体质健康综合评价未达到合格标准。
该市中小学生各学段体质健康达标率高于优良率 25 个百分点以上。
答案:C
(4)判断推理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分析推理各种事物关系的能力,包括理解、比较图形,理解、比较语词概念,理解、比较事物关系,理解、归纳文字材料等。常见题型包含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逻辑判断、综合判断推理等。
题型一:图形推理
一道题会给出一套或两套图形,需要应试人员去进行观察分析,目的是找出图形排列所具有的规律,然后从选项中选出符合该规律的一项。
例题:
答案:D
题型二:定义判断
每道题先给出一个定义,此定义被假定为正确且不容置疑。接着列出四种情况,应试人员需严格依据该定义,从这四种情况中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例题:
学习存在两种形式。同化意味着个体在与外界互动时,凭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技能经验,来形成对当下信息的认识。顺应则是指个体在与外界互动过程中,对自身原有的体系和经验进行调整,以便能够适应当前的信息,进而不断使其得以完善。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哪一项最能体现同化这种学习形式?
A.循序渐进B.触类旁通
C.集思广益D.与时俱进
答案:B
题型三:类比推理
每道题会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要求应试人员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所给词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例题:
老年证︰年龄
A.资格证︰工作B.毕业证︰学位
C.伤残证︰医疗D.学生证︰身份
答案:D
题型四:逻辑判断
每道题会给出一段被假定为正确且不容置疑的陈述。要求应试人员依据此陈述,运用特定的逻辑推论方法,挑选出一个最为恰当的答案。
例题:
多年来,教育界流行的理论是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能带来成功。此理论让老师们倾向于在学生取得的任何成功时都给予表扬与肯定,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然而现今,越来越多的老师意识到,一些过多且含糊的“空表扬”无法给学生带来长远益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历时研究显示,内向的学生与外向的学生相比,更易于从教师真实的表扬里获得动力,进而能够建立自信。
研究表明,许多孩子对于教师模糊的表扬并不在意。他们更倾向于获得同伴的肯定。
相比那种模糊不清的“空表扬”,真实的赞扬更有作用,它能够激发孩子们的进取心,还能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聪慧并非是天生就有的。
调查发现,“你真聪明”这类表扬有负面影响。那些经常因聪明而被称赞的学生,更倾向于逃避复杂且困难的任务。
答案:D
题型五:综合判断推理
每道题会给出若干材料,接着要求应试人员把各种推理能力综合起来运用,然后让应试人员选择出一个最为恰当的答案。
例题1:
近年来出现了一个网络流行语叫“佛系”。它主要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态度表现为无欲无求、不争不抢、随遇而安。“佛系”一词流行起来之后,展现出了超强的构词能力。在一段时间里,“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父母”等纷纷出现,层出不穷。对于这种生活态度,很多人展开了讨论,并且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佛系”是一种不可取且消极的生活态度。在我身边,倡导“佛系”生活态度的大多是 90 后的年轻人。由此可见,我们的青年一代似乎垮掉了。
“佛系”与“不佛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佛系”的生活态度会让人们失去拼搏奋斗的意志。所以,应该选择“不佛系”的生活态度。
丙认为,“佛系”实际上体现了人对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行为。因为人有时候无法改变所处的环境,所以就需要改变自己的心态。
丁不同意丙的观点,因为环境并非始终保持不变。丁觉得环境恰恰需要凭借“不佛系”的态度来进行改变。
1.对于甲的言论,评价正确的是:
①使用带有偏见的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观点
②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具有必然的推出关系
③通过贬损表达某一观点的主体来否定这种观点
④把某些个体所具有的属性当作整个群体所具有的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D
2.回答下列哪项问题,对乙的论证最重要?
A.“佛系”的生活态度是否还有其他不利的影响?
关于生活态度方面,“不佛系”和“佛系”,哪一个会引发更不利的结果呢?
“不佛系”的生活态度会不会让人们极大地增强拼搏奋斗的意志呢?
是否有人有时会秉持“佛系”的生活态度呢?是否又有人有时会秉持“不佛系”的生活态度呢?
答案:B
3.对丁的言论评价正确的是:
A.直接反驳了丙论证的理由
B.直接反驳了丙论证的结论
C.直接阐明了自己论证的理由
D.直接阐明了自己论证的结论
答案:A
例题2:
安乐死指的是对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停止进行治疗或者使用药物,以使病人能够无痛苦地死亡。在一直以来的时间里,对于安乐死存在着很多的争议,而其中最为重大的争议就是安乐死是否应当被合法化。有一天,在某一个论坛上,一些网友针对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这一问题,展开了如下的讨论:
身患绝症的人,死亡随时可能降临,身心正处于极度痛苦之中,他们有权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来解脱病痛对身心的折磨。这种行为对自己有益,对家属有益,对社会也有益。并且世界上有些国家已经通过立法允许实施安乐死,所以我认为我国应当允许安乐死合法化。
乙不同意甲的观点。从世界其他国家的做法来讲,安乐死一般是由医院来进行实施的。然而,医院很难去判别安乐死是否为患者本人的真实意愿。并且,医院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机构,这与它自身的宗旨以及职业伦理是相互背离的。
法律没有禁止对动物实施安乐死,而且在实验室中针对实验动物实施安乐死有着明确的指南以及流程。这样看来,对人实施安乐死也是能够行得通的。那些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人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而担忧。
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安乐死属于违法行为。然而,现实中存在这样的需求,总会有一些人会去实施安乐死这种行为。基于此,应当对法律进行修改。
1.以上讨论中,论证错误最为相似的是:
A.甲和丙B.乙和丙
C.乙和丁D.丙和丁
答案:A
2.下列哪项作为前提,最能支持相应网友的观点?
A.“我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并不相同”——甲
B.“医院减轻病人痛苦也是一种救死扶伤”——乙
C.“被实施安乐死的动物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丙
D.“现实需求应该得到法律的关注”——丁
答案:D
⑸策略选择
主要测查应试人员对教育情境的感知理解能力、分析判别能力以及权衡选择恰当策略的能力。这部分题目的题面呈现了一个教育情景,主要考查应试人员面对各类问题时的分析处理能力,包含依据情景采取恰当措施进行管理组织的能力,以及依据情景选择合适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的能力等。
例题1:
教语文的谢老师刚到这所学校任职,今日是他首次上课。因为太过紧张,在踏上讲台前不慎绊了一下,险些摔倒,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面对这般情形,以下哪种应对方式最为恰当?
A.向学生承认:“我太紧张了”
B 对学生讲道:“你们来讲讲,我到底是‘差点摔倒’呢,还是‘差点没摔倒’呢?”
C.若无其事地直接开始本课的正常教学
D.严肃地告知同学们嘲笑老师是错误的行为
答案:B
例题2:
在一次班级活动里,当老师引导四年级小学生去理解“目标的作用”这个问题时,以下哪组方法以及顺序是最为合适的呢?
①讲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什么是“目标”,有什么作用
②举若干个世界上伟人、名人成长的例子
③请学生思考,并写下自己的长远目标
④请学生陈述并分享自己本学期的目标
⑤分组讨论“什么是目标及其作用”
⑥组织学生做个小游戏,让学生了解“目标及其作用”
A.②⑤⑥B.①⑥②
C.③④⑤D.⑥①④
答案:D
例题3:
某教师接到了一名学生家长打来的电话,这位家长向教师表达了自己的抱怨,觉得教师对于其孩子的某一种错误行为的处理方式不够公正。基于此,教师决定与家长进行直接的面谈,以便处理这个问题。在教师和家长见面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A.倾听,让家长充分地表达观点及其情绪
B.告知,使家长了解学校相关的校纪校规
C.解释,给家长详细解释处理此事的充分理由
D.商讨,共同讨论如何缓解处罚对孩子的影响
答案:A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485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考试详解:中小学教师招聘必备指南》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职业能力倾向测验(D类)》是针对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