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词的起源与发展:从隋唐到宋代的词牌与分类全解析

1.“宋词”的常识

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它还有另外的名字,如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歌曲、长短句。

隋唐之际萌发的词最初都可以配合音乐来唱,唐代形成的词也可以配合音乐来唱,宋代盛行的词同样可以配合音乐来唱。

《全宋词》收录的词将近两万首,其中有许多词已不再与音乐相关,而是变成了诗的另一种体裁,被人们称作“诗余”。按照字数的情况来看,词分为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 字至 90 字以内)以及慢曲(91 字以上)这几种不同的类别。

词有词牌, 词牌是词谱的名称。词谱的数目很多。到了清代康熙时期,其总数应该在一千以上。像《菩萨蛮》《如梦令》《西江月》《蝶恋花》《念奴娇》《天仙子》《玉楼春》《渔家傲》《临江仙》《贺新郎》《齐天乐》《芳心苦》《永遇乐》《桂枝香》《卜算子》《水龙吟》《声声慢》《虞美人》《鹧鸪天》《钗头凤》《踏莎行》《望海潮》等这些词谱。

词谱对词的相关方面进行了规定,包括字数、韵数、平仄以及格式。按照词谱规定的格式来写词,就叫做“填词”或者“倚声”。词调中存在一般诗体中很少见的情况,有一字、两字句,也有八字乃至十字以上的长句,并且这些长短句交错出现。

词调中存在全首齐言的情况。例如《生查子》,其上片和下片实际上是两首五言绝句;《玉楼春》的上片和下片实际上是两首七言绝句。在词调中,除了少数小令因不分段而被称为“单调”之外,大部分词调会分成两段,还有部分词调会分成三段甚至四段,分别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的词学术语有“片”和“阕”。“片”的意思是“遍”,也就是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本的意思是乐终。一首词的两段,一段被称作上片,另一段被称作下片;同时,这两段也分别被称为上阕和下阕。

填词注重声韵,需依照词牌来押韵。通常来讲,平声的声调较为悠长,既不上升也不下降,适合用缓慢的声音来吟唱,这样能够表达出无尽的情意以及盎然的韵味。

仄被称作“侧”,意思是不平。在诗词当中,仄声包含上声、去声、入声这三声,并且这三声的声调都是比较短的。

上声的声调是上升的,去声的声调是下降的,入声的声调是特别短促的。用那倾斜短促的仄声来押韵,这样很容易寄托那些奇特拗口且不平和的感慨,能让人激动得不能自已。

宋词存在两种主要的艺术风格,分别是婉约与豪放。明代的张?曾说:“秦观(少游)的作品大多属于婉约风格,苏轼(子瞻)的作品大多属于豪放风格,应当以婉约风格为主。”

明徐师曾认为:论其词的情况,有婉约的,也有豪放的。婉约的词希望其言辞情感含蓄蕴藉,豪放的词希望其气象宏大恢弘。大概虽然各自依据其本质,但词贵在能够感动人,重要的是应当以婉约为正统。

清王士禛认为:婉约应以李清照(号易安)为宗;豪放唯有辛弃疾(字幼安)称首。南宋著名词人有:辛弃疾,另立一宗“稼轩体”;辛派词人有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辛派后劲有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姜夔,其词风“清空骚雅”;还有史达祖、吴文英;姜派后继有周密、王沂孙、张炎、蒋捷等。

2.关于宋词的知识

百科上就有啊.

起源

词起初源自民间。之后,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来创作新词,此即为“填词”或“依声”。自此,词与音乐相分离,进而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五七言诗句呈现出匀称对偶的特点,展现出整齐之美;而词主要以长短句为主,呈现出参差之美。唐代时,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音乐与中原旧乐逐渐相互融合,并且以胡乐为主,由此产生了燕乐。原来的五、七言诗整齐划一,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就产生了词,词的字句长短不一,形式更加活泼。词在初期极为艳丽浮华,在市井酒肆中广为流行,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明显地展现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然而在这期间,词的题材仅仅局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比较“狭隘”。艺术成就已达相当水准,然而思想内涵层次尚欠。宋代初期词起初沿袭此词风,追求华丽词藻与细腻情感描写。如曾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得罪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流连于歌坊青楼,为歌妓们作词。所谓“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id_24386414]

发展

宋词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等承继“花间”的余绪,成为由唐入宋的过渡阶段;其二,柳永、苏轼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新的开拓,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进行艺术创造,促使宋词呈现出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景象;其三,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并非完全分开,它们相互交错;从其发展演变的实际状况来看,继承与创新也并非相互脱离。

3.唐诗宋词的知识

李白所作的《春夜洛城闻笛》:不知是哪家的玉笛暗暗地吹奏出悠扬的声音,这声音随着春风飘散,传遍了整个洛城。

此夜于曲中听闻折柳之声,何人不会涌起故园之情呢?要去理解题目里“折柳”的含义,关键就在于能够理解“柳”所蕴含的意象。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含一些常见的古诗词。例如,有“杨柳岸晓风残月”,它出自柳永的《雨霖铃》;还有“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出自李白的《塞下曲》;以及“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王之焕的《凉州词》;另外还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出自《诗经·采薇》。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里存在《折杨柳枝》,其歌词为:上马时不握马鞭,反而拗弄杨柳枝。下马后吹奏横笛,使行路的客人忧愁至极。

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具有特殊含义。“柳”柔顺婀娜且随风摆动,它与“留”谐音。并且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容易将其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

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看见杨柳后,会想起离别时那依依不舍的场景,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如此一来,诗中“折柳”一词所蕴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黄四娘家的小路满是花朵。千朵万朵的花朵把枝头都压得低低的。蝴蝶留恋花丛,时时在飞舞。娇美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啼叫着。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 760 年),诗人杜甫历经离乱后寓居四川成都。他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至此有了安身之所,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春暖花开之际,他独自在江畔漫步赏花,随后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这组七首绝句,而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

“花满蹊”意为繁花将小路完全盖住,形成一片。次句为“千朵万朵的花把树枝都压得低低的”。

“千朵万朵”用以形容数量的众多。“压枝低”里的“压”与“低”这两个字运用得极为恰当且生动,将春花那密密层层、又大又多的样子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仿佛沉甸甸地把枝条都给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指的是蝴蝶飞来飞去而舍不得离开的那种模样。此句从侧面体现出了春花具有鲜艳且芬芳的特质。

其实诗人被万紫千红的春花吸引并留连忘返。第四句为“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用于形容莺歌,其特点是柔美且圆润。正当诗人前来赏花之际,黄莺也在发出鸣叫,此即“恰恰啼”。

诗人内心欢愉,便想当然地觉得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的。这就如同上句中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将自己的情感移加到了物体之上的手法。

诗人成功运用了这一手法,实现了物我交融、情景相生,所以这首小诗读起来更加亲切有味。

庐山香炉峰被称为香炉,它位于庐山西北,其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的样子,就如同博山香炉的形状一般。飞流直下三千尺,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

诗人李白笔下呈现另一番景象:有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团团白烟缓缓升起,在青山蓝天之间缥缈着,被红日照射后化成一片紫色云霞。这既将香炉峰渲染得更加美丽,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营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诗人接着将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其中前四个字是点题之处;“挂前川”,这是他“望”时所看到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宛如一条巨大的白练高高悬挂在山川之间。

“挂”字极为精妙,它将动转化为静,把倾泻的瀑布在“遥看”时的形象表现得十分生动逼真。谁能够把这巨大的物体“挂”起来呢?只能感叹“壮哉造化功”!因此,这个“挂”字也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那神奇伟力的赞美之情。

第三句着重描绘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挥洒自如,每个字都铿锵有力。

“飞”字,将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很生动;“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又能体现出水流的急促,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然而,诗人还觉得不够,接着又写下“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真是想法奇特、超乎想象,令人惊心动魄。

“疑是”值得细细品味。诗人说得恍恍惚惚,读者也明知不是如此,但大家都觉得这样写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已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瞧!巍巍的香炉峰隐藏在云烟雾霭里,遥望那瀑布,就仿佛是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上降落下来。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很奇特。但在诗中,它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形象的刻画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它既夸张又自然,既新奇又真切,能够振起全篇。这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雄奇瑰丽。它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又是到了春残的时候,那该如何走出翠帏呢?落花之中,人独自站立;微雨之下,燕成双飞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

一句中,以“又”字开头,以“也”字结尾,连续使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种情况在诗中较为少见。然而,作者运用得十分自然,使得起句显得突兀,增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且具有笼盖全篇的作用,可称得上是写法的创新。

“又”字与下面的“经年”相呼应,这暗示着这位女子与她的情人分别了,且正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所以她对物候的变化格外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帏”中,“如何”一词含有难以承受的意思。

联系第一句来看,这位女子是在去年的此时此地,正承受着别离的痛苦。一年过去了,那些记忆依然清晰。并且,如今依旧是在这相同的时间和地点,她怎敢再次身处其中,重新经历呢?

4.谁能介绍些宋词的基本知识

并且都代表着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唐诗得以兴盛并不断发展,在古代诗歌史上达到了巅峰状态。词在隋唐之际开始萌芽,在晚唐五代时期兴起,在宋代达到了极盛的程度。

词最初被称为曲、曲子、曲子词。

它被简称为“词”,另外还有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等别名,同时也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总的来说,这些众多的名称主要是用以分别表明词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它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形式特征。

我国古代诗和乐是一体的。《诗三百篇》以及汉魏六朝的乐府诗,大多是符合音乐并且可以歌唱的。“乐府”原本是汉朝时政府的音乐机关的名称。

汉以后的五七言古体诗以及唐以后的近体诗,一开始是徒诗,不能歌唱。唐人的拟乐府古题和新乐府,不再与乐相和,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古体诗。

唐代绝句中存在可配乐歌唱的,有的被称作“唐人乐府”。这些可配乐歌唱的绝句有时会与词相混淆,像《阳关曲》《杨柳枝》等,它们也被当作词调名。唐宋时期的词,是配合新兴乐曲而演唱的歌词,可以说是前代乐府民歌发生了变化而形成的。

当时新兴乐曲主要是民间乐曲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和域外传入的曲调。这些曲调的章节有抑有扬、有抗有坠,变化多样。它与以“中和”为主的传统音乐风格截然不同。歌词的句式也变得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奇偶相互间隔。与大体整齐的传统古近体诗歌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具备了特殊的表现力。因此,曲子词、近体乐府、诗余、长短句这些名称由此而来。

作词通常是依据某种乐调曲拍的谱来填制歌词。像《菩萨蛮》《蝶恋花》《念奴娇》等这类曲调的名称,被称作“词调”或“词牌”。依据词调进行作词,这种行为被称为“倚声”或“填词”。

宋词唱法早已失传,然而读者当时依声填词或者后来依谱所填的词,能够从其字里行间体会到音乐节奏之美,有的缠绵宛转,有的闲雅幽远,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沉郁顿挫,令人心潮起伏,别有一番感染的力量。前人按照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把它们称为“小令”、“中调”或者“长调”。

有的将 58 字以内视为小令,59 字至 90 字当作中调,91 字以上算作长调;有的主张 62 字以内为小令,超出则称“慢词”,但这些都未达成定论。在词调中,除少数小令不分段而被称为“单调”外,多数词调分成两段,还有分成三段、四段的,分别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

段的词学术语有“片”和“阕”。“片”的意思是“遍”,也就是乐曲奏过一遍。

“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词虽然被分片,但仍然属于一首。所以上片和下片的关系,要有分别也要有结合,要有中断也要有延续,要有承接也要有起始,句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而在过片(或换头)的地方尤其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和功力。

宋代许多词人在此处精心谋划,他们创造出了离合回旋、若往若还且前后映照的艺术奇妙境界,在一首词里增添了层次、深度以及荡漾的波澜。大部分词的句式是长短不一的,其押韵也变化多样。

唐宋词人常用的词调《菩萨蛮》,是唐代依据从东南亚传入的乐曲创制的。北宋魏夫人依照此调填写的词这样写道:溪山在斜阳的映照下若隐若现,楼台的影子随着鸳鸯的飞起而晃动。

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本词调全首八句,句句押韵。

上片的前两句是七言,押仄韵,本词所押的仄声韵是中上声的“纸”韵;后两句是五言,押平韵,本词押的平声韵是“麻”韵。下片的四句都是五言,前两句押仄韵,本词押的仄声韵是去声的“遇”韵和“御”韵;后两句押平韵,本词押的平声韵是“微”韵。

近体诗通常八句,全篇要么都是七言句,要么都是五言句,并且隔句押同一个韵,首句也有押韵的。将其与词调相比较,能明显看出词调呈现出错综参差的美。

本词上片用以描绘景色,下片则描写女主人公的行动以及心理活动,环境与人物相互关联,人物的动作和内心也紧密相连。通过五、七言长短不齐的句式,以及“麻”“微”平韵与“上”“去”仄韵的交替变换,达到了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实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平仄等各种韵脚分别具有独特的声情之美。

一般而言,平声的声调较为悠长,既不上升也不下降,适合用缓慢的声音来吟唱,这样能够表达出无尽的情意以及盎然的韵味。仄声又被称作“侧”,其含义是不平。

诗词中,仄声包含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三声。上声的声调是升调,去声的声调是降调,而入声的声调则是特别短促的。

用欹侧短促的仄声来押韵,这样很容易寄寓奇拗不平的感慨,能让人激动不已。在不少词调中,平仄诸韵是递相押韵的,也就是长短声调交替使用,平调与升调、降调或促调交替使用。这样一来,不仅声调有抑扬顿挫之感,激荡且和谐,而且蕴蓄的感情也显得更加丰富和曲折。

诵读宋词时需要注意这些。词调中存在一般诗体里少见的一字句、两字句,还有八字乃至十字以上的长句,它们交错出现。

蔡伸的《苍梧谣》(也就是《十六字令》):“天!不要让那圆圆的蟾蜍照着客人入眠。人在哪里呢?桂花的影子独自美好。”

开头以一字句来振起全篇,接着有七字的句子,还有三字的句子以及五字句,并且还有摇曳着的余韵。再来看辛弃疾的《唐河传》,其中有“春水,千里”这样的表述。

孤舟浪起,梦携西子。觉来村巷夕阳斜。

几家? 短墙红杏花。 晚云做些儿雨,折花去。

岸上谁家的女子?实在是太轻狂癫狂了!那边,柳棉被风吹到了天上。这里有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有押平韵的,有押仄韵中上声、去声的,它们错综递用,就好像大珠小珠纷纷落于玉盘之上,描绘出了无边春色的生机勃勃,展现出了青春少女的天真娇憨,整首词在写作上对前人有所借鉴。

5.有关宋词的文章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

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南乡子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渔家傲 平岸小桥千嶂抱。揉兰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

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

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

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

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

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

黄鹂三两声。 桂枝香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的旧事随着流水消逝了,然而寒烟弥漫,芳草呈现出一片翠绿。到如今,歌女们依然时常唱起那《后庭花》的遗曲。

千秋岁引秋景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耽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菩萨蛮集句 海棠乱发皆临水。

君知此处花何似。凉月白纷纷。

香风隔岸闻。 啭枝黄鸟近。

隔岸声相应。随意坐莓苔。

飘零酒一杯。

6.有关宋词的一些文学常识,如作家风格

宋词是在唐诗之后出现的另一种文学体裁。它主要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这两大类。

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大江东去,浪把千古风流人物淘尽。在那西边的故垒处,人们说那是三国周郎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当年的公瑾,小乔刚刚出嫁,他英姿勃发。手持羽扇,头戴纶巾,在谈笑之间,敌军的战船就像灰烬一样纷纷飞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三月七日这天,在沙湖道上遭遇了雨。雨具先前已经被拿走了,一同行走的人都显得很狼狈,而我独自没有这种感觉。不久之后天气就放晴了,所以创作了这首词。不要去听那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又何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缓慢行走呢。

竹杖和芒鞋比马还轻便,谁会害怕呢?一身蓑衣在烟雨之中任凭平生漂泊。料峭的春风吹醒了酒醉的人,微微有些寒冷,山头的斜照却相迎而来。

回头看那向来萧瑟的地方,回去了,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朗。《蝶恋花》苏轼,花儿褪去残红,青杏变得幼小。

燕子飞翔之时,绿水环绕着人家。枝头上的柳絮被吹得又少了,在天涯的什么地方没有芳草呢?墙里面有秋千,墙外面是道路。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说:老夫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色的猎狗,右手擎着苍鹰。戴着锦绣的帽子,穿着貂皮的裘衣,上千的骑马随从席卷过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太守出猎,亲自去射杀老虎,看看像孙郎那样的风采。酒喝得正畅快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微微发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拿着符节到云中,哪一天派遣冯唐呢?定将拉开雕弓如满月般,朝着西北眺望,射杀天狼星。

在乙卯年正月二十日的夜晚,苏轼写下了《江城子》这首词。十年的时间,生死相隔,一片茫茫。即便不去刻意思量,那份情感却难以忘怀。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似花又似非花,无人怜惜它便任其坠落。它抛离家园傍着路旁,细细思量,虽看似无情,却实则蕴含着情思。

柔肠被萦绕而受损,娇眼因困倦而酣睡,想要睁开却又闭上。梦仿佛随风飘行了万里,去寻找郎君的去处,然而又被黄莺的叫声惊醒。

不恨此花已然飞尽,而是恨那西园之中,飘落的红花难以再缀补。清晨来临,雨过之后,它的踪迹又在何处呢?只见那一池的萍叶破碎如尘。

春色被分成三份,其中两份化作尘土,一份融入流水。仔细看去,那不是杨花,那点点滴滴的,是离人的眼泪。

苏轼所作《水调歌头》,疑问明月究竟在何时出现?于是持酒询问青天。不知那天上的宫殿楼宇,如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着风回到天上,然而又担心那美玉砌成的楼宇,在高处承受不住寒冷。于是起身跳起轻盈的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这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无法入眠的人。

不应有怨恨,为何总是在分别的时候才圆呢?人有欢乐与悲伤、离别与团聚,月亮有阴云遮蔽与晴朗皎洁、圆满与残缺,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完美。只希望人们长久安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好的月色。

当年为了寻觅封侯,万里奔赴疆场。独自一人戍守在梁州。那关河之地的梦境,在何处中断?旧貂裘上已蒙尘黯淡。

红酥般的手,黄封的酒,满城皆是春色,宫墙旁的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那孤馆之中,春寒紧闭,在杜鹃的啼叫声里,斜阳已然西暮。

驿使送来梅花,鱼雁传递书信,这恨堆积得如同无数重。郴江本就环绕着郴山,可它究竟是为了谁而流到潇湘去呢?

纤云展现出巧妙的姿态,飞星传递着怨恨,银河迢迢,两人在暗中渡过。秋风和白露一旦相逢,便胜过人间无数的景象。

柔情如同流水般轻柔,美好的时光宛如梦幻。忍不住回头去看那鹊桥回去的路。如果两情能够长久存在,又哪里在于一定要朝朝暮暮相伴呢。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在梦里不知道自己是客居之人,尽情地享受着一时的欢乐。不要独自倚靠在栏杆上,那广阔无垠的江山啊,分别的时候容易,再相见的时候却很艰难。

春花秋月何时才会结束呢,往事又有多少呢。流水与落花消逝了,春天也已离去,身处天上人间。

小楼在昨夜又吹起了东风,在明月的映照下,故国的景象实在令人不堪回首。那精雕的栏杆和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往昔的容颜已经改变。

问君有多少忧愁呢?恰似那向东流淌的一江春水。【相见欢】李煜。林花凋谢了春天的红色,实在是太匆匆了,无奈早晨有寒冷的雨,晚上有凛冽的风。

无言之中独自登上西楼,那弯月如同钩子般悬挂。寂寞的梧桐树在深深的庭院中,锁住了清冷的秋意。

剪不断的是离愁,理还乱的也是离愁。这种离愁别绪,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寒蝉在凄切地鸣叫,对着傍晚的长亭,骤雨刚刚停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那去去的路途,千里皆是烟波浩渺。傍晚的云雾沉沉地笼罩着楚天,显得格外开阔。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感伤,更何况是在这冷落的清秋时节呢!今晚酒醒后我将身处何处?在杨柳岸边,伴着清晨的微风和残缺的月亮。

此去经年,那应当是美好的时光和景色都如同虚设一般。即便有千种风情,又能和谁去诉说呢?从《诗经》、《楚辞》以及《汉魏六朝诗歌》中获取营养,并且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提供了养分。

她一直到今天都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极高的艺术享受。词在初期呈现出极其艳丽浮华的特点,在市井酒肆之间流行,属于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明显地展现了词那美丽绚烂的文采。然而,在这期间,词的题材仅仅局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比较“狭隘”。

艺术成就已达一定水准,然而思想内涵层次尚欠。宋代初期的词起初沿袭此词风,致力于华丽词藻的运用以及对细腻情感的描绘。

柳永曾因写下“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触怒了仁宗皇帝,他郁郁不得志,一生都在歌坊青楼之中流连,为歌妓们创作词。正所谓“只要有井水饮用的地方,就能传唱柳词”。

当时的词被视为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无法登上高雅的殿堂。正因如此,宋朝的晏殊在升任宰相之后,对他之前所创作的词都不予承认是自己所写。宋朝的艳妓数量众多,水平高超,是其他朝代所少见的。她们与宋朝的才子们一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传播。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4839.html

(42)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qulangwang
    qulangwang 2025年03月16日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 qulangwang
    qulangwang 2025年03月16日

    希望本篇文章《探索词的起源与发展:从隋唐到宋代的词牌与分类全解析》能对你有所帮助!

  • qulangwang
    qulangwang 2025年03月16日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 qulangwang
    qulangwang 2025年03月16日

    本文概览:1.“宋词”的常识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歌曲、长短句。最初的词都可以配合音乐来唱。 词,萌发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

    联系我们

    邮件:趣浪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