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在制重点新书预告推出之后,居家办公的中华书局编辑们要使出最后的“厉害招数”,也就是人文与教育篇。
其中有名家创作的深度作品,也有适合青少年的教辅类读物;有图书编辑日夜不停地奋战,也有期刊编辑精心细致地耕耘。只等好书和好刊打磨完毕,便可与各位读者相见。
马燕,大众图书出版中心
《本草文献十八讲》
《乡土中国》注解本
课代表:最近在做什么书?
马燕近期在做的书为《本草文献十八讲》。此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能够让人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之前她仅知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然而读了这书稿后,才明白本草系列原本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家族。该书依照时间顺序从本草家族里挑选出了十八部极具特色的本草文献,涵盖了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直至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看完这本书,对于了解本草文化是有帮助的。如今中医和西医一直存在争论,多了解一些中医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课代表:听起来还是挺令人期待。那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
王家葵老师是作者,他是医学博士,也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老师的研究很深邃,知识很广博,并且还是中华书局的老作者。他对“道教典籍丛刊”中的《真灵位业图校理》和《养性延命录校注》等书进行了校注。此外,还有很多种专著得以出版。
课代表询问您在阅读稿件时,是否有觉得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马燕表示有这样的情况,并且很多。例如我们时常能看到带有“警惕十种最致命的相克食物”“千万小心!XX 和 XX 不能一起吃”这类标题的微信文章。那么,这些说法到底靠不靠谱呢?王老师列举了一个“蜂蜜和葱”的例子。许多古代文献都记载,这两种食物如果同时食用就会导致死亡。王老师解答道,无论是小白鼠的实验还是人的实验,都未曾见到确切的毒性反应。王老师从专业角度告知读者:食物的作用是疗饥,药物的作用是治病,这是常识;倘若颠倒过来,用药丸来充饥,用食物来治病,那就会成为人们的笑谈。这本书中存在有趣的图片,我们都知晓很多皇帝都妄图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并且对炼丹术极为痴迷。这本书里就有炼丹的场景图。我要推荐这本书的附录,即漫谈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药物,它写得很有意思。这里暂不透露具体内容。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黄帝授书图
《补遗雷公炮制便览》雷公炮炙图
课代表:您手头还有别的书在同时进行吗?
马燕:还有一本《乡土中国》。
课代表询问:“国民阅读经典”丛书当中的《乡土中国》是否已经出版了呢?
马燕表示这次推出的是注解本。并且专门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教授岳永逸来为本书撰写导读以及进行注释。
课代表:那这是什么样的一个导读呢?
马燕:这个导读呢,特别长,2.5万字。
课代表:哇,这么长的导读!都写了什么呀?
马燕说:这个导读比较长。然而,你读完之后会觉得它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全篇内容都是围绕着“费孝通和他的《乡土中国》”进行讲述的。中国有着“知人论世”的传统,岳老师正是从这个方面切入的。如果不了解费孝通的成长背景和教育经历,那么能够理解他为什么写出《乡土中国》这样的论著吗?不能。如果不了解费孝通复杂的知识谱系,那么能够真正读懂《乡土中国》吗?不能。如果不把费孝通放到那个兵荒马乱、国破家难且亟待突围的时代,就无法明白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为何对“文字下乡”这样的乡建运动持保留态度。
课代表听说《乡土中国》被选入部编版高一语文的“整本书阅读”。这让很多老师都感到非常头疼,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教学。同时,很多学生也反映自己根本听不懂。岳老师的导读,或许能够帮助老师和同学们解决这个难题吧?
岳老师是从北师大在去年年底的时候调到人大的。《乡土中国》刚被选入部编版高一语文教材的整本书阅读,各地高中语文老师都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向高一学生讲解这部与现在孩子距离较远的专业书。北师大文学院推出了一个短期班,是专门为高中老师讲解新课标新教材的,而《乡土中国》的讲解请来的就是岳老师。我在现场听了一整天的课,收获颇丰。之前我读过《乡土中国》,然而听了岳老师的课之后,才发觉自己完全没有理解透。接着,我请求岳老师以他讲解的内容为依据形成书面文字。岳老师十分认真,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来修改文字,最终发来的是一篇堪称完美的导读。读了这篇导读不一定就能读懂《乡土中国》,但肯定会对理解《乡土中国》有帮助,且这种帮助会更深入。
傅可,大众图书出版中心
《〈诗经〉动植物图说》
课代表:最近在看什么稿子?
傅可表示,在居家办公的这段时间里,一方面在精心钻研厨艺,另一方面则在看稿。而这本《〈诗经〉动植物图说》应该能够很快和大家见面。
本书对《诗经》进行了简要解读,介绍了其中的 114 种动物和 137 种植物。要让读者能够读懂每个篇章,理解并欣赏诗的优美之处。同时,要用生物学的视角去认识《诗经》里的动植物,结合《诗经》来感知动植物的比兴效果。
河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高明乾老师,曾担任河南省生物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以及省生物学奥赛命题人。他亲自绘制了书中那些关于动植物的图片,这些图片既具备学科的准确性,又具有观赏性,对理解《诗经》有着积极的意义。
课代表提到《诗经》名物时,大家常常会引用孔子所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当做完这本书之后,您对于这句话有着怎样的理解呢?
傅可认为:如果没有动植物这些生灵,没有了可供感知的对象,那么就会缺乏灵感,也就难以产生诗歌。当生物进入诗中时,它就成为了诗的一部分,其具有的象征意义以及比兴效果,能够使诗意大大增加,意境变得更加丰满。倘若我们不认识诗中的这些生物,又怎么能够去理解诗意呢?
市场上已经有一些讲解《诗经》名物的书了,课代表想知道高明乾老师这本有什么特点呢?
傅可说:本书的一大特色是文理渗透。《诗经》在中华文明发展演变史上如同“活化石”一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绝世瑰宝,它品物丰富且艺术高超。因为它是“活化石”,所以存在今人看不懂的地方,不少动植物的名称也发生了嬗变。作者从训诂学开始着手,凭借现代生物学的知识,对每一种生物都进行了精心的考订工作。他指出了每种生物所属的科和属,努力求解出名称与物实之间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他力求做到名称在古今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在中外之间也能够相互沟通,并且确保物种的准确性。同时,他还简要地描述了每种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产地、用途以及保护级别。他所提供的内容可信度很高,并且配有真实可靠的图像,以图像来展现生物的风采。
在这个时候,我们对动植物以及自然的认知有着独特的意义。本书不但介绍了相关的人文趣事,还挖掘并传承了《诗经》中的“人本思想”,同时呼吁保护动植物等。相信读者会喜爱!
焦雅君,大众图书出版中心
《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
课代表:最近在看什么稿子?
焦雅君提到陈来先生的《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去认识传统文化。我们要探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同时,我们也得明确我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此外,还需了解中国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近百年来,传统文化呈现出“花果飘零”的状态,那么中华文化该如何实现复兴呢?陈来先生对传统文化、国学进行重新审视。从中西比较的广阔视野出发,以世界眼光去分析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重塑儒学的社会价值,阐明中华文化复兴的条件。希望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能滋养现代人心灵的养分,弘扬古圣鸿儒的思想精华,探索国学研究的新途径。
中国人所重视的“以人为本”这一原则,以及“协和万邦”“极高明而道中庸”等处世原则,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却未曾察觉的人文精神传统。陈来先生既重视从理论层面阐明百年国学的发展概况,又倡导在新时代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期望现代人能够学习王阳明、朱熹等大思想家的智慧,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陈来先生对关键性的阐释进行了加点处理;此外,对于读者难以理解且比较重要的传统文化常识,编辑进行了适当的注释。
陈虎,大众图书出版中心
《华年锦瑟谁与度——杨雨讲诗歌里的爱与情》
《诗词总动员——影响孩子一生的70首经典古诗词》
课代表:最近在做什么书呢?
陈虎提到一本是《华年锦瑟谁与度——杨雨讲诗歌里的爱与情》。我们都熟知中南大学的杨雨教授,她长期在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语桥》等节目中担任解说嘉宾。这本书由杨雨老师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诗歌爱情”的讲稿整理而成。它以古典诗词为串联线索,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十二个爱情故事,这些故事有的甜蜜,有的凄美,有的悲喜交加。
课代表说: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杨雨老师展现出温柔得体的姿态且富有才情。这次她专门来讲诗词中的爱情,那一定是非常动人的。
爱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永恒话题。它纯洁且神圣,能让诗人着迷,让世俗痴狂。所以,描述爱情的诗歌往往动人且最能反映人性。在中国古典诗词园地中,永远镌刻着一个个璀璨夺目的名字:有白居易、李商隐、赵孟頫、杜甫,还有纳兰性德;有班婕妤、鱼玄机,还有董小宛。因为用情至深,有多少诗歌名篇被千古传诵!许多轰轰烈烈的爱情被记录于那些令人心醉的诗句之中:截取一段时光,将其放置在最美的段落之中,一首诗词,就构成了一个爱的故事。杨雨凭借女性的细腻,从独特的视角出发,饱含深情地讲述中国古代最美的爱情诗,凭借华丽的文字和朴素的情怀,在超越现实与空间的美妙境界里,使读者深切地体会到古代爱情诗里的爱恨情仇。
课代表:另一本的情况呢?
陈虎表示正在创作另一本书,名为《诗词总动员——影响孩子一生的 70 首经典古诗词》。这本书所收录的 70 首古诗词,均源自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并且书中配有 70 幅卡通配图,能让孩子在趣味中学习诗词。作者张羽博士在“喜马拉雅 FM”讲解古诗词,积攒了极为丰富的授课经验,得到了广泛的好评。
何龙 丰雷,大众图书出版中心
“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
“中华碑帖精粹”
课代表说:上次推送了学术篇之后,有一些读者留下了留言,他们希望能够了解碑帖的相关情况。请你介绍一下碑帖吧。
何龙称:中华书局出版了两套碑帖丛书,分别是“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以及“中华碑帖精粹”。“彩色放大本”于 2015 年开始上市,到现在已经出版了八十种之多,其涵盖了书法史上各个书体、各个朝代以及各个书家的代表作品。这套书主要以“放大”为特色,采用大八开的规格,能够为读者呈现出高质量的碑帖细节。倘若你正在临摹或者精研某一种碑帖,那么“彩色放大本”就是你的最佳之选。“中华碑帖精粹”于 2018 年上市,到现在已经出版了六十种。这套书的规格是十六开,采用的是不反光的非涂布纸,这样便于携带和观赏。雅昌印刷了这两套书,图色还原十分精准,价格也比较适中,深受读者喜爱。
“中华经典碑帖彩色放大本”
雅昌印刷,品质保证
课代表:接下来推出哪些新品种?
分别是《欧阳询皇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欧阳询和欧阳通为父子,他们的书法被称作著名的欧体,据传从欧阳通开始学习更容易踏入欧体的领域。明代有行草书两种,分别是《文徵明行草千字文》和《王宠行书千字文》。文徵明的行草书以及王宠的行草书,都具备法度严谨且纯熟简劲的特点,很值得后世之人学习。还有清代有篆书两种,即《吴让之篆书崔子玉座右铭》和《赵之谦篆书铙歌》。吴让之即吴熙载,他擅长玉箸篆,其风格灵动典雅,如今很受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大众图书出版中心
滑动抢先看《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插画
《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第二辑)
课代表称,“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依据详实可靠的史料,以细腻动人的故事作为载体,将中华先贤人物的事迹、品格以及精神风貌真实地呈现了出来,彰显了他们的贡献和功绩,激发了读者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以及对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该套书已于去年推出了第一辑。中华书局大众图书出版中心承担了本套丛书的编辑工作。本次邀请了董邦冠为大家介绍第二辑的情况。
董邦冠称:2020 年上半年,“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会推出第二辑 20 本。百里奚等先贤人物将与青少年读者相见,这些先贤人物包括百里奚、司马迁、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郭守敬、郑成功、史可法、夏完淳、于成龙。
课代表:这一辑里的人物也相当令人期待啊,您简单介绍几个呗。
董邦冠表示赞同。百里奚是先秦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原先担任虞国的大夫,虞国被晋国灭掉后,百里奚成了俘虏。之后他逃到楚国宛邑,在那里为人放牛。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并授予他国家政务。在百里奚的治理下,秦国在国内注重推行教化,积极发展生产,在对外方面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秦国开拓了千里疆土,秦穆公成为西方的霸主。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人物。他是政治改革家,也是思想家。商鞅在秦国大力推行变法运动,主导思想是以法家为主。此变法运动旨在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商鞅改革了秦国的诸多方面,包括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等。在经济上,他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耕织。经过长达十八年的变法革新,秦国最终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大国家。
司马迁生活在西汉王朝最为鼎盛的那个时代。他怀揣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梦想。他发愤努力去著书。他秉持着笔进行实录。最终写成了鸿篇巨制。《史记》成为了二十四史中的首部。它被后来的史家所模仿和借鉴。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在诗词、书画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给后世留下了极为丰硕的艺术遗产。苏轼的思想广泛汲取各家之长,在人生态度方面达到了超脱且旷达的境界,在处世方式上做到了“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统一。
于成龙是清初的一位名臣。他起初是治理边地的一个“九品芝麻官”。随后,他逐步成长起来,成为了官居一品的两江总督。于成龙具备操守,懂得方法,敢于担当,对丑恶之事嫉恶如仇,做到了廉洁自律。同时,他还怀有仁慈之心。他被辖下的民众赞誉为“于青天”,也被康熙帝称作“天下廉吏第一”。
杜国慧,青少年读物编辑部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习手册》
课代表:最近在做什么书?
杜国慧近期在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习手册》开印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红楼梦》属于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整本书阅读”单元的指定书籍,而我们所编写的这本《手册》旨在帮助学生解决“怎样去读以及读完之后该做什么”的相关问题。本书总结了北京二中语文组多年的教学经验。它从著作通读这个方面,引领同学们阅读《红楼梦》;从专题研读这个方面,引领同学们阅读《红楼梦》;从拓展阅读这个方面,引领同学们阅读《红楼梦》;从同龄人研读小论文这个方面,引领同学们阅读《红楼梦》。可以说它是名校的学案,实现了资源共享。
编辑部与北京二中语文组就本书的编写方案进行了多次沟通。编辑部主要从文本方面着手,而二中老师主要从学生阅读的角度出发。最终二者实现了完美结合,既有对文本的通读,也有对文本的细读;既有针对专题的研读,又有拓展性的阅读;同时还有学作阅读成果的展示以及历年高考题的讲解。可以说,这样的编写方案基本满足了高中生对阅读《红楼梦》的全部需求。
编辑部为确保本书质量,邀请了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中语会理事长王本华先生、全国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张彬福先生以及北京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段江丽女士来审阅书稿。蔡义江先生从内容严谨性角度给予了指导,王本华先生从学生阅读角度对本书予以肯定,张彬福先生从学生阅读角度对本书进行了肯定,段江丽女士从学生阅读角度对本书给予了肯定,这让编辑部深受鼓舞。80 多岁高龄的蔡义江先生读了本书书稿,这让人们特别感动。之后,他手写了一段很长的文字,对青少年阅读《红楼梦》进行指导。至于具体写了什么,要等书出来后大家才会知晓。
课代表认为这本书非常强大,他相信这本书出版之后一定会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和欢迎。
杜国慧表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习手册》得以诞生,离不开二中的老师以及校对部、美编部的同事。在春节假期和抗疫期间,他们一直都在为这本书而忙碌,对此他衷心表示感谢。
这本书有一个额外的彩蛋哦。每位购买这本书的读者都将获赠一本精美的《红楼手账》。至于《手账》长什么样,现在先不透露啦。
刘浜江,传统文化教材编辑部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配套读本(插图版)”第三辑
课代表:最近在做什么书?
刘浜江目前正在进行的书是“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配套读本(插图版)”的第三辑,其中包含《庄子》《世说新语》《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增广贤文·格言联璧》等经典。这是该系列诵读本的最后一部作品。此前已经出版了第一辑,包括《老子》《诗经》《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还有第二辑,包含《论语》《孟子》《周易》《千家诗》《大学·中庸(附《孝经》)》。总共涵盖了十五个品种。
课代表:与同类型的诵读本相比,我们这套书有哪些特点呢?
刘浜江表示内容丰富。从上述介绍能看出,十五个品种包含了蒙学读物,还包含了儒家经典,也包含了诸子经典,同时还包含了诗文名篇等。这些品种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家长以及老师对诵读的需求。
底本具有权威性。其采用名家经典整理本,像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程俊英的《诗经注析》,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等。每一本所采用的底本在出版说明中都有相应说明。
注释准确。注释不追求全面、细致、深入,而是努力做到精练、准确、易懂。对于学生和家长在诵读经典时经常遇到的小难点,像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以及小障碍,都在文字下方加了黑三角进行标注,并且不厌其烦地进行注释。
版式较为活泼。本系列的所有图书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与文字内容紧密相关。二者相互结合,不但丰富了阅读的形式,还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意,努力让大家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赵晨昕,大众图书出版中心《文史知识》编辑部
《文史知识》2020年第3期
课代表:期刊的编辑“宅家”的状态怎么样?
赵晨昕称现在是一段特殊的日子,原先的审阅流程、送校流程以及监督排版修改等流程都需要改为线上进行,这给传统的采编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尽管我们已经竭尽全力,第二期早早便送出了,但它仍在“路上”;第三期已经提前了,可又恰好遇到要宅家工作的情况。即便宅家工作,却能够静下心来审稿,并且收获颇丰。
课代表:哦,那最近在看什么稿子?
赵晨昕先说个有趣的事。陈尚君老师有一篇《唐代的夫妻诗人》的文章。当我读到“中宗身边有位非常有才华的女子,即昭容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是反对武则天的才士上官仪的孙女,她刚出生就被配入内庭,并且一生都在宫中。”新出的墓志表明她曾是高宗的才人,之后成为武后的文胆,接着又成为中宗的昭容,这一家的情况真够混乱的。当读到这句时,口中含着的水差点全喷在文稿上,心中忽然觉得:大学者完全释放了自我,网红根本就没什么事了。静心思考: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开篇句为“《朱子语类》一一六《历代类参》云:‘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而这段话为其做了更好的注脚。这可以算是宅家工作所获得的一种别样的“褒奖”吧。
课代表:审稿还有什么感受吗?
赵晨昕举例说,叶嘉莹先生在《中国诗歌里的性别文化》中有这样一句:“中国从《离骚》开始,男子就将自己比作女子,倘若男子作闺音,就会说自己是一个女子。”结合文章中臣下(妻妾)与君主(夫)的排比情况来看,他认为叶先生基本上把中国古代的纲常伦理关系阐述清楚了。叶先生的文章看似简单通俗,然而他却能以朴实易懂且颇具启发性的语言,将溶于自己血液和信仰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精神表达出来。这对身为小编的我这个忝列学人的人有着更多的启发: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时,还是应当“以我为本”,从中国的始源去探寻和理解中国的根本精神,这样才是真正的守正出新。要更好地编辑出版《文史知识》,就需要更深入地去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吴麒麟,大众图书出版中心《月读》编辑部
《月读》2020年第3期、第4期
课代表:《月读》接下来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专栏和文章呢?
吴麒麟称,防疫与治疫都离不开医生。在古代的中国,有众多医生在大疫来临之际挺身而出,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医疗经验和智慧,而被誉为“医圣”的张仲景便是其中的一位。《月读》2020 年第 3 期“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对张仲景进行了介绍,其题目为《张仲景:“医圣”之名传天下》。
在中国古代,“疫”一般指流行性传染病。史家开始记录“疫”的表现和危害,最早是从《史记》开始的。《史记》对“疫”的记录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这对于研究流行病史、医学史、卫生史具有开创的意义,并且体现了司马迁重视健康,尊重生命,关心民众生存条件。《史记》第 3 期讲座,王子今教授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史记》对“大疫”以及“天下疫”的记录。
今年 4 月 23 日是第 25 个世界读书日。《月读》第 4 期以“读书”为主题,在经典名篇栏目、岁月书香栏目、家风·家训·家教等栏目,计划刊登关于我们为什么读书、应该怎样读书以及读书与家风等方面的文章。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477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中华书局编辑推出人文与教育新书,包括本草文献十八讲等力作》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马燕:这个导读虽然长,但你读完后会觉得没有多余的话,全篇都是围绕着“费孝通和他的《乡土中国》”来讲述的。以前读过《乡土中国》,但听了岳老师的课,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