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妈妈与城市中产:孩子教育背后的必输战役与择校补习的无奈

我们公司有电商业务。双十一时,我在仓库支援发货。临时雇了几个农村妈妈来帮忙打包。她们打包了 4 个小时。在这 4 个小时里,她们一直在讨论孩子最近的语文考试。听起来,这些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妈妈们,对考试和写作文的套路都颇有研究。

然而,在感慨她们的用心之后,我产生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很不政治正确。那就是,以这些家长的知识背景和社会资源来看,即便他们再用心,从概率的角度来讲,孩子的学业多半也不会特别优秀。如果人生道路主要依靠家长的督促,并且还需要学业成绩出色,那么她们难道不是在进行一场必定会失败的战役吗?

其实中产阶级也是如此。我日常接触的城市家庭,大多把时间和钱都花费在孩子的各种择校以及补习方面。然而,既然现在即便清北毕业的孩子也极大概率无法进入清北,面对如此低的投资效率,家长为何不努力挣钱留给孩子,让孩子能够放飞自我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中国父母对学业过度重视。这其中固然有传统因素,也有时代带来的焦虑。最近,随着自家老二的成长,我越发觉得,在过去 40 年里,我们经历了一个空前绝后的独生子女时代,无论是人类史上还是动物史上都未曾有过。不知不觉间,一些本应是“常识”的东西被我们丢掉了。

这种常识为:孩子身上的诸多才能或特质,实际上是“天生就有”的。父母的精心培养对其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不能将其成果据为己有,不能“贪天之功”。

长期的独生子女社会,

让家长忘了这些“常识”

我家有个女儿叫 Dora,她现在 12 岁了。还有个儿子叫 Ryan,4 岁。自从老二 Ryan 出生后,我每天都能感受到两个孩子天性的差异,真的是各不相同。

比如说,Dora 在运动天赋方面并非十分突出。然而,她在学习各种运动时都表现得非常主动。从幼年时期的轮滑开始,到后来的游泳和网球,她只要练习一段时间就能学会。所以,我认为她的这些才能肯定是我们的父母教会她的。

后来发现,小儿子 Ryan 身体健康。然而,让他学习各种运动需要专门鼓励,得费一番功夫训练。就连跑步,也是经过教练训练后才变得轻快。所以有一天感慨道:姐姐看到运动就愿意学习且能坚持学好,这其实是她自带的才能。

一方面,Ryan自小就对学习各类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 3 岁的时候,就悄悄地通过地图认识了大部分国家的汉字,并且对世界地图也有相当的了解。我用同样的方式教育姐姐,然而姐姐却是到了进入小学才开始认字。由此可见,Ryan 的这种特性肯定不是我培养出来的,而是他与生俱来的。

3岁时迷恋地图的小Ryan

人类社会原本有这样一个常识。80 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大多是几个兄弟姐妹共同在一个房间里长大,然而他们的性格和发展各不相同,都能切实感受到这一点。但在长期的独生子女社会环境下,这种常识感逐渐被消磨,家长对自身教育掌控能力和效果的信心却在悄悄增大。

独生子女的家长原本缺乏经验,每天只需面对一个孩子,仅有单个样本可供观察,也没有进行对比实验的可能。因此,他们很容易觉得,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家长努力的结果。而孩子的每一处暂时的不足,其实原本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自行消失,却也被归结为家长一定得采取些行动才行。

这种信念所带来的后果是,父母们都处于极度不安的状态。因为父母的每一个教养不当的行为,都有可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再加上令人恐惧的“敏感期”概念,孩子每天似乎都有极大的机会成本。如果 3 岁错过了这个敏感期,4 岁错过了那个敏感期,那么不就耽误了孩子潜在成为数学家、语言学家或者音乐家的前程了吗?

然而,家长教养的作用,真的有他们认为的那么大吗?

从逻辑方面来讲,如果某一种教养方式对所有孩子产生的影响都是相同的,那么它就会以某种共享环境发挥作用的方式体现出来。由此可以自然推断出,养子女之间会存在相似性,一同抚养的亲生兄弟姐妹,要比分开抚养的亲生兄弟姐妹更为相似。然而,实际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

科学家做了一系列对比测试,目的是测试天生基因和后天养育对于孩子成长的各自影响比例。结果显示:

一般的结论表明,在智力、个性以及其他相关方面存在变异时,大约一半的变异是可遗传的。这意味着这些变异与基因相关联,或者属于基因的间接产物。由此可知,基因的作用大概在 40%至 50%之间,共享环境大概在 0%至 10%之间,独特环境大概在 50%左右。

举一个名人的例子。在民间流传的关于斯蒂夫·乔布斯的成长故事中,常常会提及他的养父保罗·乔布斯对他产生的影响。然而,这个影响究竟有多大呢?我们能够通过上述的比较来审视《乔布斯传》里的相关内容。

左:乔布斯的妹妹莫娜,右:乔布斯

斯蒂夫有两个妹妹。其中一个是帕蒂,她比斯蒂夫小 3 岁,是保罗·乔布斯收养的。帕蒂在各方面都很普通。乔布斯与她的关系较为疏远,两人也没有什么共同之处。

成年后,斯蒂夫首次见到了未曾谋面的亲生妹妹莫娜。他们俩一见如故,并且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对自己的艺术十分执着,都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既敏感又倔强。在共进晚餐时,他们会留意到相同的建筑细节或者有趣的事物,之后会兴致勃勃地进行谈论。

由此可见基因的影响很大。保罗·乔布斯无疑是个好父亲,然而对于斯蒂夫·乔布斯的成就而言,他的教养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重要。

木匠式教育是限制生命力

园丁式教育是激励生命力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倘若家长们觉得自己在教养孩子成才方面具备很大的能力,那么就极易将过大的责任加诸于自己的肩头。其带来的结果为,在教育方式上,往往会倾向于木匠式的风格,而非园丁式的风格。

木匠是做什么的呢?木匠会运用他的方法,借助他的框架,依据他的模型,按照他的图纸去塑造一个物件,例如制作出一件家具。

园丁是什么?园丁是运用一种看似外围、很是侧面且较为边缘的方式,去尝试对一个事物产生影响。例如给一棵树浇水、施肥,在进行剪枝时,目的是让树更好地生长,而非改变它。园丁在“管理”花木的过程中,是在逐步从侧面施加影响,实际上是促使这些花木自我生长、自我激励。

本文提到的“园丁与木匠”理论来自这本书

从目的和手段方面来看,木匠期望把一块木头转变为一张好桌子,这依靠的是他的设计与改变的能力;而园丁希望让一棵树成长为一棵更优良的树,其成长的逻辑源自树自身。

如果要做个好木匠,那么符合逻辑的第一步是扼杀树木的生命力,这样就能依据自己的蓝图和喜好,把这块材料塑造成想要的形状。而作为园丁,首先要做的却是确认并激励植物的生命力和自主性,同时还要认识并接受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即这种生命力和自主性会引导孩子走向不可预期的方向。

这种生命力所导致的情况具有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这种情况可以用迪伦托马斯的一句诗来进行形容。

绿色导火索催开花朵,催开了我绿色的年华;炸毁树根的力量,它就是我的毁灭者。

当然,即便怀揣着木匠之心,家长也不会真的去摧残孩子的生命力。然而,他们会不自觉地对孩子们的生命力进行限制。如此一来,所得到的结果,或许既不是精美的桌子,也不是充满生机与多样的好植物,而是如同一百多年前龚自珍所提及的“病梅”那般。

这种木匠心态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会下意识地进入可比较性的趋同赛道。因为决定成果的是木匠的能力。如果不可比较,就无法通过桌子的好坏来体现木匠的工作效能。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说实话,很难有特别厉害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类比的思维,提前一些做这些事情不行吗?如果 3 岁能达到 6 岁的英语水平,小学高年级能学到初中的数学,12 岁先把钢琴十级考过,像这样的情况,保持比大多数同龄人领先一个身位。这样我们家长不就安心了吗?

然而,这带来了一个值得去思考的倾向。若要保持领先,就必须变得普通,要和大多数孩子在同一个赛道上,这也就意味着无法展现孩子自身的特点。因为倘若处于不同赛道,就无法进行量化和比较,即便有再优秀的个人特质,也只是独自辉煌而不被人知晓罢了。

所以在孩子的世界中,每天都有“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种情况在发生。这种情况在孩子的世界里比在成人的世界里更残酷。因为成人的世界较为丰富,而孩子的世界主要就是比考试成绩,以及比钢琴、英语等可量化的其他才艺。如此一来,孩子被同龄人抛弃的可能性就高了很多。

那么,这么说的话,家长生出孩子后就会自由放任吗?他们会觉得反正努力也没什么大用吗?

孩子的特质有很多是天生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回应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家长要从内心深处认可,每个孩子本身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趋向,并且要顺应这些特点和趋向进行引导。

蒙台梭利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强调的重点是“观察”这一朴实的词,而这一要求其实也可拿来要求父母。

教师或父母首先要充当观察者,其次才是指导者。强调“观察”这一点,意味着坚信被观察的对象拥有自身的生命力和独特特质,我们只能顺应其发展进行指导,而不能对其进行塑造。而这实际上正是保罗乔布斯作为一位好父亲的真正特质所在:

保罗和克拉拉是一对充满慈爱的父母。他们愿意为了适应这个儿子而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个儿子非常聪明且非常任性。他们愿意竭尽全力去适应他,给予他特别的对待。

童年时期的乔布斯和他的养父

如果我们是以“观察”的园丁视角来看,而非以“塑造”的木匠视角来看,就会发现各种孩子的特质难以改变,不过能够通过指导,使其走向好的方向。

拿我家 Dora 举例,她的记忆力一般般。我小时候是以过目不忘而闻名的。所以一开始,她花很长时间才能背下一首古诗,这让我很震惊。然而,我并没有特意去锻炼她的记忆力,也没有教授她记忆技巧。因为从自己成长和工作的经验来看,觉得好的记忆力实际上是个双刃剑,它很容易让人们过于依赖它,从而忽视了更深层的思维能力。

到了初中,Dora 的“死记硬背”速度相对较慢。不过,她由此慢慢培养出了能够擅长整理知识点以及思考逻辑关系的能力。

比如说,前些天市里进行统考历史。她就读的是双语学校,在每个科目上能够分配的时间非常少。依据我以往应考的经验,那就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地多背诵一些内容,尽量不去过多思考。然而,她很难直接进行背诵,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程度才能记住,所以反而时常会发现一些逻辑方面的疑点。

她问我,袁世凯于 2 月 15 号当上总统,临时约法在 3 月发布,为何是孙中山颁布此约法呢?我听后大笑,此问题很有水平,很少有人能发现此疑点。孙中山卸任后特意推动颁布该约法,其目标是限制新总统权力,所以袁世凯很气愤,这实际上是民国初年诸多纷争的重要源头。这么一说后,她对几个事件的时间点记得很牢,对其逻辑关系也记得很牢。结果是,她的复习时间比公立校少很多,然而最后的统考成绩却还不错。

曾经读过《谷歌是怎么学习的》,作者梅尔童年时患有阅读障碍症。他通过自己不断摸索,找到了一套用各种彩色笔做标志的方法。凭借这套方法,他逐渐成长为信息整理和分类的高手。最终,他成为了谷歌的首席信息官。

如果每代人都为后代牺牲一切

那么谁来创造新的东西呢?

那种家长对自身教育效果的高度评价被称作“教养假设”,意思是只要家长努力,无需考虑孩子天生的差异,就能培养出快乐、聪明、适应性强且充满自信的人。

但是,如前文所述,这实际上是一种幻觉。满怀自信且有责任感的家长必然会遭遇挫折,会持续感受到压力、疲惫和内疚。并且研究显示,父母过度投入的孩子更易焦虑,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更低。

牛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项飙给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工作洞”的比喻。他认为每个人都急切地奔向未来,当下的工作显得没有意义,然而却需要努力工作,以便迅速跳脱出来。那些成天加班的成年人对这种感受应该或多或少都会有相同的体会。

可是按照这个概念,要是必须在高度竞争的情景中取得单一维度的成功,那么孩子们就都陷入了“学习洞”中。每个人都急切地朝着未来奔去,在他们看来,现在的学习似乎没有意义,然而却又需要拼命学习,以便能够赶快跳出去。父母基于自身的某种责任心和自信心,陷入了“育儿洞”之中。每个人都急切地向往着未来,在当下的养育过程中,他们觉得没有什么意义,只想着让孩子快快长大,赶紧脱离这个阶段。

陷入这种“洞”中的过程是很难受的。你好不容易穿越了一个洞,接着又进入了一个洞,根本看不到尽头的亮光。这样的情况叫人怎么能不“丧”呢?

这种情况,其实一百多年前画家高更就曾经讥讽地说起:

人总是为后代牺牲自己的一切,后代又为他们的后代牺牲。这种愚蠢的事不断重复,一直持续下去。若人类都如此盲目地牺牲,谁来创造新的艺术和美好的生活呢?

保罗·高更的自画像

现在韩国存在一个很尴尬的现象:有许多老年人处于无望的贫困之中。因为这些老人将自己的积蓄和时间都投入到培养孩子上大学上了。然而,当年轻人工作后,他们为了自己的生活和小家庭而忙碌奔波,没有能力接济老人。这种情况就如同一个无法停止的梦魇,让人感到无奈。

总有一天,人们会觉得这件事非常愚蠢。

我认识的法国家庭在这方面做得挺好。他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干脆都不生育,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人生乐趣或者事业追求中;另一种是不管生育几个孩子,都愿意把生活的重心调整到家庭上,去享受与孩子共同生活以及成长的乐趣和经历其中的痛苦。

我感觉这两个路线都挺好,逻辑上都很自洽。

现代社会原本解除了许多传统的责任束缚。人们不一定非要承担传宗接代的责任,不一定非要追求光宗耀祖,也不一定非要获得飞黄腾达的成就。它允许每个人通过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去获得不同的幸福。

假如退一步,从这个必须要培养孩子怎样怎样的情境中抽离出来。无论是从概率的角度,还是从个人成长的本质来看,家长给自己背上这样的重负,就如同挟着泰山去超越北海一样,是做不到,而不是不想做。从(某种事物)的无形束缚里解脱出来,把孩子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主体而非客体。这样一来,家长就会发觉,亲子之间的关系属于人类之间能够建立的最为稳固且最为亲密的关系,共同生活所留下的美好回忆也是人生中能够获取到的最大价值之一,进而就有希望走出内心的困境。

《星际穿越》里有句台词:

我们会成为孩子们日后的回忆。拥有了孩子,你就仿佛是孩子未来的幽灵一般。

这种家长幽灵并非是随时被召唤来帮忙带娃买房的那种。它会萦绕在成长后的孩子心中,使孩子相信,人生不只是穿越一个又一个山洞,还可以是走过一片又一片星空。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4754.html

(45)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qulangwang
    qulangwang 2025年03月13日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 qulangwang
    qulangwang 2025年03月13日

    希望本篇文章《农村妈妈与城市中产:孩子教育背后的必输战役与择校补习的无奈》能对你有所帮助!

  • qulangwang
    qulangwang 2025年03月13日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 qulangwang
    qulangwang 2025年03月13日

    本文概览:孩子的许多才能都是他们天生自带的,父母可别“贪天之功”。...

    联系我们

    邮件:趣浪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