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救援知识的普及与普通人群关系紧密。普通公众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急救医学常识,比如心肺复苏,这样就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在地震和其他灾害现场,倘若普通公众拥有搜寻和急救的知识或技能,也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
汶川地震 10 周年时,成都举办了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 2018 年学术年会以及四川大学华西紧急医学救援国际高峰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有一个焦点话题,那就是如何提升灾难医学的水平,以便能够救援更多的生命。
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人类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像地震、山洪、台风、龙卷风、冰雹、风雹、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雾霾、沙尘暴、雷暴等。面对以地震作为代表的自然灾害,人类的防线存在至少两种。一种是在灾害发生前进行预防;另一种是在灾害发生后进行救援。
在灾后的救援过程中,灾难医学起到了首要的作用。灾难医学的水平提升得越高越快,那么能够拯救的生命就会越多越好。2008 年汶川大地震过后,无论是在专业领域还是公共领域,都在进行反思,同时也在进行科学的探索以及经验的总结。这次峰会可以说是一个能够全面总结、科学探讨以及经验交流的非常好的窗口。
现在,灾难医学以抗御地震灾害为代表,已经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灾害发生之后,常常会导致大规模的伤亡事件。对这些伤亡事件进行快速有效且合理的处置,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行伤员的搜寻与营救;二是对伤员进行分类与初步治疗;三是在临场进行针对性的临时治疗;四是在伤员疏散之后进行深度的对症与康复治疗。
对于危重伤员,要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这四个原则来进行救治,这样才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
这些认知,是以灾难中的无数生命为代价的,也是医护人员忘我工作、精心救治以及探索性思考所获得的。并且,许多认知只有亲历现场才能够体会和获知。
首先,在现场验伤方面,普通救援人员需要学习,专业人员也需要重新学习。正常情况下,现代医护人员习惯了在医院进行分诊以及利用多种仪器和器械进行检查。然而,在断水断电、房屋塌陷且缺医少药的环境下,很难再借助多种设备对伤员进行有效的判断和分类。
在黑暗的环境中,如何去检查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疼痛、血氧、瞳孔和角膜反射等生命体征的改变等情况,这与常态下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汶川地震给我们一个教训,那就是有些医护人员没有掌握最为关键的检伤分类技术,他们往往是根据伤员中谁喊疼痛,谁的叫声大,来决定谁先被救援施治或者谁先被抬上飞机运往后方。真正的重伤者是那些处于昏迷状态的、失血过多的以及肝脾破裂的人。他们无法发声,所以无法得到及时的临场救治,也无法被转运到后方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进行救治。这在客观上耽误了救治的机会,导致他们丧失了生命。
鉴于此,专业人员需要进行医疗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2008 年 9 月,同济大学医学院正式成立了中国高校首个灾难医学系。该系要求医学院临床系的学生必须通过两学期共 64 学时的灾难医学理论和实践课,才能够毕业。灾难医学涵盖了灾难学、管理学、心理学、气象学、地质学、天文学、水文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历经 10 年的研究探索,灾难医学已然从理论层面以及实践层面步入了体系化的发展轨道。
其实,灾难医学的普及与普通人群有紧密联系。普通公众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急救医学常识,比如心肺复苏,这样就能挽救更多在公共场所突发疾病者的生命。在地震和其他灾害现场,倘若普通公众拥有搜寻和急救的知识或技能,同样能够挽救更多的生命。
在这次紧急医学救援国际高峰论坛中,世界灾难和急救医学协会的理事长科比·佩雷格提出,对中学生进行一日的搜救能力培训,能够多救活上千人甚至更多。因为,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具备足够多的专业队伍去搜救所有坍塌的建筑,然而 16 至 18 岁的学生人数是相当多的。
事实上,这种普及培训需要拓展到所有的单位和人群。在灾害突发的时候,有 90%的人不是由专业人员将其救出,而是依靠亲戚朋友以及邻里之间的互救,还有自身的自救。只有让所有人或者大部分人都学会自救互救,才能够更高效地挽救生命。
灾害医学在知识更新方面以及其特殊性上,都需要专业和非专业人员提升认知。过去人们认为灾后 72 小时是黄金救援时间,虽然这个时间段有其合理性,但实际上仍有很多人在废墟下能够坚持超过 72 小时甚至更久。所以,除了持续进行搜救工作外,还需要掌握特殊的救援方法。
在汶川大地震期间,有一位名叫陈坚的年轻人,他的身体被压埋在废墟下大半部分。他坚持了长达 80 个小时,最终迎来了救援人员。然而,就在被抬出废墟后的半个小时,他趴在担架上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事后进行的医疗探讨表明,这是因为受到挤压以及突然解压而导致的隐性失血性休克所引发的。如果在抬出陈坚之前和之后,都对其进行输液和输血的操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其缓慢地进行解压,用绷带等在其肢体和腹部等部位缠绕并适当加压,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缓慢地解压,让身体能够慢慢地适应这种情况,那么是可以救活陈坚以及类似的伤员的。
灾害医学的主要问题在于,大量伤员有着健康需求,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与之存在巨大差距。对此需从多方面进行完善:要增加医护及急救人员的种类与数量,尤其需要灾害医学专业人员和全科医生;要扩大营救及急救人员到达灾害现场的路径,包含海陆空通道,尤其要重视空中路径和空中救援;要提供充足的医疗设备及补给品;要普及全民的急救和灾难医学常识与技能;要全方位探讨灾难医疗的理论、措施和程序等。
如果在这些方面进行改善,未来随着地震预报预警的推进以及全面修建抗御地震的房屋,那么在发生地震灾害之后,就有机会挽救更多的生命。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474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提升灾难医学水平:普及专业救援知识,挽救更多生命》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专业救援知识的普及与普通人群息息相关,就像要求普通公众有一些基本的急救医学常识,如心肺复苏就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一样,在地震和其他灾害现场,如果普通公众有搜寻和急救知识或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