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初中读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会产生一些感想。此时,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好好记录这些感想。那么,该如何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初中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借鉴和参考,并且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初中读后感1
“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此乃歌曲《龙文》中的一句歌词。起初,我并不知晓“宫商角徵羽”究竟所指为何,只觉得谭晶的演唱婉转悠扬、悦耳动听,其中充满了中华古风所特有的诗情画意。并且,我还曾误以为这只是作词人为了追求押韵而特意运用的文字技巧,是一种卖弄的把戏。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书。通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宫商角徵羽”其实就是我们在上学时音乐课上所接触到的“12356”。这是古代文化中关于乐律方面的一个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包含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这 14 个范畴的古代文化内容,几乎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识项目全都一一列举出来,没有遗漏。
常识,百度百科对其进行了如下定义。它指的是普通知识,也就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且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知识。这些基本知识包含基本生存技能(如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以及基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并且,一切都基于对自然的敬畏。此书封面上的“常识”二字,给很多人带来了一种直觉:“这就是‘常识’吗?我通过百度一下就能知道,还需要花钱去买吗?”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如果不读这本书,那么中国古代文化里的诸多东西,我们始终都无法知晓。
作为成年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成年人,自诩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智能社会的成年人,读完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后,内心感受如同打翻的调味瓶,有多种滋味。在古人的常识面前,我们就像无知的孩子,一切都显得新鲜、神奇且有趣。只能眨着双眼,不断发出一声声的感叹!
在天文和历法这两章中,看到二十八星宿那些陌生且怪异的名字,捧着厚厚的古代汉语词典,就好像在啃一个风干了五千年的烧饼,感觉很硌牙!然而,在坚持不懈地咀嚼过程中,一个被遗忘的世界逐渐在心中复活。在宗法、礼俗、职官、科举这几章里,为我们展现了远古的礼乐之邦,礼崩乐坏之后的百家争鸣,还有在儒道思想维系了两千多年的皇权时代。随着阅读不断深入,却发觉古代先祖在天文、历法、地理、乐律等方面的常识,对我而言就像天书一样。除了对祖先怀有深深的敬仰之情外,内心也悄然生出一丝不安。我作为一个年近不惑的中国人,对祖先的这些常识竟然只剩下惊叹和叹服,不得不反思到底是什么模糊甚至抹去了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常识。
王力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行文朴实且平静,不紧不慢地罗列着遥远过去的点滴常识。然而,这种罗列却有着一种类似考古的仪式感与庄严感,它慢慢地清理着那层历史的尘土,向我们证实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璀璨。那璀璨的历史之光,逼视着我们的眼神,也在拷问着我们的灵魂。我们口口声声号称是那个伟大民族的后裔,实在感到羞愧。除了汉字那方方正正的字型之外,还有什么传承能证明今与古的联系呢?祖先生活的常识竟能以陌生的美感让我感到惊讶;时光流转得太快,总是把后人的记忆匆匆填满。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每一步都仿佛是踩在前辈的脚印之上,俯身之时便能撷取往昔的生活片段。仔细看去,才明白自己也未曾偏离片刻。
当今处于大数据时代,信息之光使得我们都被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之中,我们也因此忘却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就我来说,《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它与其说是在追求知识,更像是在进行一种“扫盲”,即去了解那些未知的领域或者是自己不精通的领域,这是一个自我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新时期的检察人应当多读书,多发现,多懂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悟后,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并发扬下去,这是一种责任,需要一直坚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初中读后感2
因为正在进行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的课题,所以近期较多地接触了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我对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于是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在书中徜徉,收获了很多趣味。
读传统文化的书通常会觉得比较枯燥且晦涩,甚至还会有许多生僻字,让人不知其音其意。这本书包含天文地理、衣食住行等方面,传统文化的涵盖面很广这是毋庸置疑的。它的文笔既风趣又诙谐,插图十分精美,图文相互结合,还穿插了故事和文献等内容,并且配有相关注释,读起来不会觉得无味和深奥,而是通俗易懂且趣味盎然。书中的插图,有的是关于器皿的,有的是关于建筑的,有的是关于丝帛的……这些插图线条清晰,给人真实可感的感觉,当触摸上去时,仿佛在与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进行着最亲密的接触,让人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好与厚重。
本书简介中接连发出一连串的疑问:你是否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你是否知道孟姜女姓姜而非姓孟?你是否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模样?你是否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学识渊博、能旁征博引的老师,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在必要的时候,能够随手拿来这些知识、故事和文献并加以延伸引用,那我的课堂肯定会很受欢迎吧。语文老师需要汲取多方面知识,提升自身文学修养,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
传统节日在书中有所涉及。例如中元节是中国人极为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它还被称作“盂兰盆节”或“河灯节”。“盂兰盆”是梵文的音译,其原本的意思是“从苦难中拯救”。这个故事与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救母的故事相关。传说中,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获得神通后,想要度化自己的父母,以此来报答他们的生养哺育之恩。结果母亲一拿到送给她的饭食,那饭食就化成了火炭。佛陀称每年七月十五日为佛欢喜日,我们需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来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此故事的内涵,实际上远比其表面所呈现的更为深刻。实际上,佛教界的人大多觉得盂兰盆的故事讲的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变的缘由。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小说里,关于中元节的描写有很多。中元节是一个寄托哀思、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它的历史比清明节还要悠久,意义也不低于清明节。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民俗活动,像上巳节和寒衣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也与之类似。
仅以中元节为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节日文化资源时,需要进行筛选、提取、比对以及舍弃。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属于糟粕,应当摒弃;而其中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学思想以及节日意义等则是精华,可以根据情况酌情保留。对于同一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并找准切入口;对于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也需要进行对比和取舍。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积极意义,这需要看。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研究和思考的命题。
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在进行研究,倒更像是在进行一种“扫盲”。中国传统文化极为博大精深,且意蕴深刻,要真正感悟到其中的精髓,绝非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做到的事情。去了解那些未知的领域或者是自己不精通的领域,这是一个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读书多了,就能发现更多,懂得也更多,只是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或者课题研究中能够体现出价值,能够加以运用。这是一种责任,需要一直坚持下去。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初中读后感3
一直以为孟姜女姓孟且名姜女。今日看书后,才知晓自己错了许久。
周代的姓氏制度与封制制度、宗法制度联系紧密。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因为氏是用来表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区别婚姻的,二者作用不一样。从上古时期起就有同姓不婚的规定,所以妇女的姓比名更重要。待嫁的女子若要进行区分,就会在姓上加上“孟(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
所以“孟姜女”是指姜姓家排行老大的女子。
出嫁以后若要加以区别,就会采用在姓上加上所自出的国名或氏的方式。例如秦始王的母亲“赵姬”,“姬”是她的姓,“赵”则是指她出自赵国。
对了,要问什么书有这些讲解。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474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如何写好读后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深刻启示与范文分享》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初中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