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如今余音仍在缭绕。众多研究者以往的目光大多聚焦在编钟的铸造技艺、规模结构、音律音域、演奏效果和装饰艺术方面。他们在对编钟进行科学严密系统的考察、试验、论证的过程中,以及与国外资料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取得了改写古代音乐史的重大研究成果,该成果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然而,四十二年来,很少有人关注到曾侯乙编钟横梁上的“二维码图”到底具备何种实用功能?它是否是与编钟演奏相配套使用的乐谱呢?这种古乐谱能否被辨识和演奏呢?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以向各位方家请教。
一、“二维码图”就是古乐谱吗?
乐谱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记录乐曲的一些东西。其中包括图案、符号以及文字。而古乐谱,指的就是古代的先贤们用来记录乐曲的图案、符号与文字。
悬挂曾侯乙编钟的横梁,它的学名叫簨,簨也写作筍,是古代用来悬挂钟、磬的横木;悬挂曾侯乙编钟的立柱,它的学名叫虡,虡也写作簴、鐻,是古代用来悬挂钟、磬的木架上的立柱。《考工记·梓人》中说:“梓人为筍簴。”郑玄对此进行注释:“乐器所悬,横的叫筍,直的叫簴。””为了方便阅读,这里把簨虡通称为编钟架子上的横梁与立柱。
曾侯乙编钟的横梁是先秦时期的一件精美漆器。它上面纹饰密布,与其他的漆器不同。一般人都觉得这只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豪华装饰。那黑红相间的色彩,以及流畅细致的花纹,确实把这件举世无双的编钟装饰得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当初它与金光闪闪的青铜编钟相互映照,视觉冲击力很强(图 1)。让人产生疑问的是,横梁上那些类似“二维码图”的纹饰是否还有更重要的实用功能呢?它们会不会是记录乐曲的图案与符号呢?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辨识。
图1
从构成“二维码图”的基本元素方面来看,它们是相对一致的(图 2)。图案中的纹饰乍一看让人眼花缭乱,似乎较为复杂,然而仔细分析的话,构成“二维码图”的基本元素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圆圈围起来的是“×”字形,四个拐角组成的是“+”字形,两头卷起中间成尖的是“山”字形,两边卷曲的是“骨棒”形等等,这些都在“二维码图”中反复出现,形成相对固定的符号,接着组合成与敲击编钟相关的系列图谱(图 3)。显然,这是为了让演奏者能迅速识别,之后照谱敲击悬钟。
图2
图3
其次,从“二维码图”的绘制位置来看,它便于演奏者近距离观看和识别。编钟的横梁是粗壮的方木,所有精心绘制的“二维码图”都集中在方木的正面以及背面,然而方木的上面和下面是黑色的底漆以及间隔的红漆,很难找到与正面和背面相同的“二维码图”。另外,横梁上有表明音律的篆书铭文,这些铭文都刻在随钟口朝向的那一面。所以,有的铭文是随钟口刻在横梁的正面,有的铭文是随钟口刻在横梁的背面。这种对位置的安排仅仅能够说明,“二维码图”中的基本符号与文字,都是供演奏者直接去看的。
从“二维码图”的排列方面来看,它与编钟演奏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横梁上的图案如同竹杆一般,是由一节一节相互衔接而成的。上梁是用较粗的红线进行分割的,中梁和下梁则是用较宽的黑线进行分割的。从正面观察,65 个编钟有 62 节图案;从背面观察,65 个悬钟有 65 节图案。两者图案总计 127 节,大致上是正面的两节图案对应一个编钟。这些“二维码图”的基本元素组合多种多样,使用的色彩存在差别,没有明显规律,如同世间没有相同的指纹。这表明敲击不同的悬钟,需用不同的“二维码图”。越复杂的图谱,演奏者越需照谱击钟,才能准确奏响世间动听的乐曲。
第四,从大量“二维码图”中的篆书铭文来看,这些铭文都与编钟悬挂的位置以及音律、乐律相关。曾侯乙编钟的主要横梁上,铭文是有规律地散布着的,并且都是在髹饰底漆之后刻制而成的。这些铭文的字体不是很规整,刻工也不够考究,显得比较拙朴。据统计,铭文一共有 41 处,每处有四至五个字不等,总共 187 字。专家学者深入考证后认为,横梁上的篆书文字有两个作用,一是标示编钟悬挂的位置,二是注明所用的音律、乐律。而这些作用正是一件完整的乐谱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部分。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先秦之前人类尚未发明纸张。那时,文字和乐谱只能被书写在竹简和木牍之上。富贵人家或许会使用帛书,但数量极为稀少。若用竹简或木牍来记录乐谱,一方面不利于随时携带,另一方面在演奏时也难以腾出双手进行翻阅和对照。因此,把乐谱以“二维码图”的形式描绘在编钟的横梁上,这样做既能起到装饰的效果,又能起到记录乐曲的作用,这确实是一个极为巧妙的发明与创造。
综上,曾侯乙编钟横梁上有“二维码图”。此“二维码图”是为演奏者精心准备的,是非常完整的古代编钟乐谱。它以各种世人从未见过的纹样、符号、文字、色彩进行排列组合,巧妙地浓缩进一个又一个小方块里,从而构成了编钟演奏的精彩乐章。我们中华民族的先贤们以这种独特且充满智慧的方式,将人间最美妙的音乐忠实记录下来,然后使其永久地流传下去。
经查,曾侯乙大概出生于公元前 475 年,在公元前 433 年去世。倘若按照这样来推算的话,这件世间极为罕见的编钟古乐谱,在曾侯乙去世后被埋入地下开始沉睡,其失传的时间已经长达将近 2500 年之久。
二、破解古乐谱中的“二维码图”
曾侯乙编钟横梁上的乐谱里,“二维码图”占据了很大部分的空间。这种“二维码图”在记录乐曲方面有着怎样的深刻含义呢?又起到了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这是辨识古乐谱必须要破解的一个难题。
第一, 关于击音符。
编钟属于打击乐器,所以在古乐谱上击音符号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它还是判断古乐谱的重要依据之一。正因如此,寻找和辨识击音符号,既能够成为破解古乐谱之谜的一把钥匙,也能成为认识“二维码图”的起点。
那么,从何处入手去寻找和辨识击音符号呢?常识让人们知晓,声音是由振动所引发的。并且,简单的振动模态能够分为线状模态、管状模态以及板状模态,编钟与板状振动模态较为相近。一块铜板是正方形的,以它的中心点作为支撑点。用弓弦拉动铜板任一边的中央,这时振动模态会呈现出“×”(图 4 a)。用弓弦拉动四角中的任一角,其振动模态就会呈现出“+”(图 4 b)。
图4
中国文字是象形字;中国古乐谱中的符号会留下象形字的某些特点。或许是受到这种板状振动模态的启发,曾侯乙编钟乐谱“二维码图”上出现了类似“×”字形(图 5)和“+”字形的击音符号(图 6)。
图5
图6
为什么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击音符号呢?这和曾侯乙编钟具有一钟双音的敲击功能有关系。具体而言,每个悬钟的形状是合瓦形,其内壁有隧。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人们在分别敲击它的正鼓位和侧鼓位(如图 7 所示)时,能够得到音程相差三度的两个音。一钟双音这种奇特的构造和功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伟大声学创造,也是青铜乐器铸造史上的一大奇迹!
图7
拿编钟乐谱上的“×”字形符号来讲,它的轮廓与振动模态下用弓弦拉动一边中央所产生的“×”相似。然而,在其交叉点处特意画了一个小圆圈,这个小圆圈代表着悬钟的敲击点,也就是正鼓位。小圆圈伸展出来的四翼,就如同一对飞舞着的鼓槌。从这些特征可以判定,这是击音符号,所敲击的部位是正鼓位,因此将其命名为“正鼓击音符”。图 5 中选取的四个正鼓击音符大体相似但又存在差异,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有明显区别,这种区别可能与敲击时的手法有关。
拿编钟乐谱上的“+”字形符号来举例,它的轮廓很像在振动模态下用弓弦拉动一角所产生的“+”。然而,这个“+”字形符号是由四个类似鼓槌的拐角构成的,这意味着悬钟的敲击点是左右两边的侧鼓位,所以将其命名为“侧鼓击音符”。在图 6 中选取的四个侧鼓击音符基本是一样的,只是代表鼓槌的颜色有一些细微的变化,或许这也与敲击手法有关。
在一部乐曲的演奏过程中,正鼓音被使用的频率往往比侧鼓音更高。对曾侯乙编钟的所有“二维码图”进行考察后可以发现,正鼓击音符的数量要多于侧鼓击音符的数量。这是一种与音乐规律相符合的现象。
第二, 关于止音符。
曾侯乙编钟乐谱“二维码图”里,存在一类符号,这类符号依附在击音符之上。其中,有的符号衔入一面,有的衔入两面,还有的衔入三面(图 8)。
图8
有人认为所画的是古代的一种卷云纹,此卷云纹起装饰作用。实际上,从象形的角度来看,它似乎与卷云毫无关联,不过与“山”有一点关联,能够被称作“山”字形纹。那么,这些“山”字形纹究竟代表着何种意思呢?
如果将“山”字形对应到悬钟的部位,最为恰当的是“枚”。通常把悬钟上类似乳头凸起的部分称作“枚”(见图 7)。“枚”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大,有的小;当然也存在没有“枚”的编钟。一般来讲,“枚”的数量是相等的,悬钟的一面有两组,两面总共四组;每组有 9 枚,呈三横三纵的排列方式。枚除了有礼制方面的意义外,它的实际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增强振动,延长发音;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振动,制止发音。当悬钟敲响后,若将人手贴在枚上,声音就会迅速衰减。“山”字形如同人的一只手张开并平放在三个枚上,能达到止音的效果。所以将其命名为止音符。
曾侯乙编钟乐谱有“二维码图”,在其击音符上为何会衔入止音符呢?这与打击乐器的特点存在关联。
其一,每个悬钟发出的音长不同,尤其低音钟发出的声音低沉且绵长。经测试,曾侯乙编钟的高音纽钟自然延时不超 2 秒;中音甬钟约 5 秒;而低音镈钟达到 10 秒。敲击低音悬钟时需迅速止音,这样才不会干扰其他乐音,使演奏能继续进行下去。
其二,有的悬钟不同但会有相同的振动频率,也就是共振。这样一来,敲击一个悬钟时,那些频率相同的悬钟也会发声,在演奏过程中就会出现杂音,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混乱,所以也必须要对产生共振的悬钟迅速使其停止发声。
其三,编钟演奏有时需要制造颤音,这要依靠在击音的同时做出相应的止音动作来实现;编钟演奏有时需要制造抖音,这要依靠在击音的同时做出相应的止音动作来实现;编钟演奏有时需要制造柔音,这要依靠在击音的同时做出相应的止音动作来实现;编钟演奏有时需要制造跳音,这要依靠在击音的同时做出相应的止音动作来实现。
图9
仔细观察三层横梁上编钟乐谱的“二维码图”,能够发现止音符大多依附在正鼓击音符之上。并且在侧鼓击音符中,几乎难以找到这类符号(图 9)。这表明侧鼓击音时,乐音的衰减速度比正鼓击音时快很多,所以不需要止音。同时也说明,止音符深深嵌入到正鼓击音符内部,很有可能是在提示演奏者在击音的同时就要进行止音的动作。
第三,关于分谱符。
对比三层横梁上的各节“二维码图”,能发现一个有趣现象。从横向上看,上层横梁按二行排列,如(图 10);中层横梁按三行排列,如(图 11);下层横梁按四行排列,如(图 12)。从纵向上看,上层横梁两列居多,三列较少;中层横梁至少有一到两列,个别有三列;下层横梁至少四列,多的能到九列。
图10
图11
图12
照此粗略概算,下层横梁上各节符号的总和比中层横梁上各节符号的总和大很多,也比上层横梁上各节符号的总和大很多。下层低音悬钟数量最少,在演奏中使用得也不多,然而乐谱符号却比中层和上层多。唯一的解释就是,下层横梁上的“二维码图”是乐谱的总谱,中层横梁和上层横梁上的“二维码图”是乐谱的分谱,总谱包含着分谱,分谱连接着总谱。用以涵盖和衔接的符号是两两相对的山字形符号,这种符号被称为分谱符(图 13)。
图13
在两两相对的符号里,有横向相对的一种,还有纵向相对的一种。曾侯乙编钟的摆放呈曲尺形,长梁与短梁形成角抵的样子。因为横向符号比较长而纵向符号比较窄,所以能够判断出横向符号代表着编钟架子上的长梁,纵向符号代表着编钟架子上的短梁。如此一来,就能够在长梁和短梁之间找到总谱与分谱的衔接点。
第四,关于休止符。
在编钟乐谱的“二维码图”里,存在一种常见现象。有些章节的右边,会连续出现很多单独的山字形符号(图 14)。
图14
古代中国人的书写和阅读习惯一般是从右到左。如果说演奏也遵循这样的习惯,那么在尚未敲击悬钟的时候就出现止音的山字形符号,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吗?
这些单独的山字形符号原本相当于现代音乐里的休止符。实际上,在每节乐谱的上、下、左、右以及中间都能看到这些休止符。这表明一首乐曲在演奏期间,总会在某些特定的节点上出现停顿、停留或者稍作停止的情况。休止符在乐曲中常常能起到“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样的艺术效果。
休止符在音乐中不是无关紧要的。它具有标记音乐暂时停顿或静止的作用。它还能够制造出乐句中不同的情绪表达。从而使乐曲流露出的情感更加丰富。
总之,曾侯乙编钟乐谱上的击音符,包括正鼓击音符与侧鼓击音符,还有止音符、分谱符和休止符,都呈现出了“二维码图”的形式。所以能够把这种古乐谱命名为中国式的“二维码图”乐谱。这种“二维码图”在形式上很美,设计很巧,纹饰很精,组合很妙,蕴含的信息量也很大,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艺术之谜,需要我们不断去破解。它也是一份文化遗产,无比丰厚。
三、横梁铭文在古乐谱中的作用
曾侯乙编钟横梁上有 41 处铭文,这些铭文是编钟古乐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二维码图”起到补充和注释的作用。欣慰的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专家已成功破译先秦时期的篆书铭文,连同青铜编钟上的所有铭文,排除了后人阅读这些文字的障碍,为今天继续研究编钟古乐谱奠定了基础。
前些年,研究先秦时期的音乐家们已经对横梁上的 41 处铭文对曾侯乙编钟的作用作过一些研究和探讨,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里将运用这些成果,对铭文在编钟乐谱“二维码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初步的阐述。
第一,关于悬钟位置的标记。从曾侯乙编钟横梁 12 个套头处的装饰能够看出,是先通过油漆绘制出古乐谱“二维码图”,然后将编钟悬挂在横梁上,而非颠倒顺序。在横梁的 65 个位置上要悬挂 65 个编钟,必须排列得有秩序,不能出现任何错误。所以,横梁上的铭文首先把每个悬钟的位置给标明了。横梁上的铭文要与所悬之钟的正鼓位或征部上的标识音相对应。比如短横梁中间的 3 至 11 号位置(图 15),这里依次写着“姑洗之少商”“姑洗之少羽”“姑洗之下角”“姑洗之商”“姑洗之宫”等 9 行文字,这些文字分别与对应悬钟的正鼓位所标识的“少商”“少羽”“下角”“商”“宫”等 9 件铭文是相互一致的。这样,就使所有悬钟都对号入座,照谱排列。
图15
这里有一个特例,即下层长横梁中间体量最大的那件镈钟。从铭文可知,它是楚王赠送给曾侯乙的,所以被悬挂在中间的显著位置,把原来悬挂在此的“姑洗之大羽”钟挤掉了。由此可以看出,楚王赠送的镈钟是在曾侯乙编钟已经铸造悬挂好之后,甚至有可能是在曾侯乙去世后才送到的。而“姑洗之大羽”钟没有下葬。
第二,关于古代音律的注明。曾侯乙编钟所运用的音律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五音”和“十二律”。“五音”属于相对音高,其按顺序排列的名称分别是:宫、商、角、徵、羽。倘若再加上变徵、变宫,就构成了“七音”。“十二律”属于绝对音高。古人依据中国特色的音律“三分损益法”,将八度音划分成十二个半音,分别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假如黄钟是现在钢琴上的“C”音,那么其他各律就会依次向上提升半音。这些音律的名称在曾侯乙编钟的横梁铭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这种方法是把常用的音律标注在编钟的横梁上,其目的是用来确定音阶首音的音高。通俗来讲就是“定调门儿”,通过这样的方式,人们可以照着谱子敲钟来寻找音调,从而增加演奏的精确性,减少失误。
第三,有关于旋宫转调的提示。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对旋宫转调进行了总结并且加以运用,以此来演唱各种乐曲。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荆轲前往秦国时慷慨激昂地高歌:“到达易水之上,祭祀完祖先之后,踏上征程,高渐离敲击着筑(一种乐器),荆轲随之应和而歌,发出变徵的声调,在场的士人都流下眼泪哭泣。接着荆轲又向前走去并且唱歌道:‘风萧萧啊易水寒冷,壮士一旦离去就不会再回来!’随后又发出羽声,声音慷慨激昂,在场的士人都瞪大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到了帽子。”其中的“变徵之声”属于旋宫转调,这增加了歌曲的悲壮;“羽声忼慨”也属于旋宫转调,同样增加了歌曲的悲壮。
旋宫转调的基本含义在于,用七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这七音,与十二律相搭配。每一条律都能够当作宫音,这样一来,宫音的位置就有十二种之多。而商、角等音也会随着宫音位置的变化而有相应的位置变动,这被称作“旋相为宫法”,简称为“旋宫”。以各个律作为宫所构建出来的音阶,被称为“均”,例如以黄钟宫作为宫的音阶就叫做“黄钟均”,以大吕宫作为宫的音阶则称为“大吕均”等等。十二律和七音都按照相生关系进行排列,这种排列被称作“旋宫图”(图 16)。图中呈现出这样的规律:十二律隔八进行相生,七音隔五进行相生。每一个均有七种调,十二均就能够得到八十四个调,也就是所谓的“八十四调”。实际上,旋宫指的就是旋宫转调,在十二律和七音的位置相应移动的过程中,曲调的主音由不同阶名的音来担任,从而造成了调式的转换。
图16
曾侯乙编钟横梁上铭文所写的内容有“姑洗之大羽”“姑洗之大宫”“姑洗之羽曾(增)”“姑洗之少徵”“姑洗之商(甫页)”“姑洗之大徵”“姑洗之大鍡”“姑洗之商”“姑洗之少商”“姑洗之少羽”“姑洗之下角”“姑洗之宫”“姑洗之羽”“姑洗之徵”“姑洗之宫角”“姑洗之羽反”“姑洗之角反”“姑洗之商角”等,这些内容就是旋宫转调的名称。古代音乐理论认为,“宫”音所处的音高位置被称作调高。“调”和“宫”是相等的。“宫调”这个词就是宫与调的合称。将宫调以铭文形式镌刻在编钟的横梁上,这样便于演奏者确定调门,也便于他们把握乐曲的基准音。
中国古代以“文字+符号”记谱的方式由曾侯乙编钟乐谱开创,千百年来在民间得以延续和流传。较早能看到的乐谱是南北朝时期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它用文字详细叙述弹奏的指法。唐朝后期为简化记录方法,出现了减字谱,能记录指法动作、弦序和徵位,且其中夹杂着一些符号,它是工尺谱的前身。宋代出现了记录音高的俗字谱,这表明当时的宋词具备可歌唱的特性。明清两代的戏曲,像昆剧、京剧、粤剧以及当时的不少器乐曲都运用了工尺谱,这些工尺谱中既有文字,又有符号。从这个意义来讲,曾侯乙编钟乐谱首创的“文字+符号”的记谱方式,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同光照千秋一般。
四、发现编钟古乐谱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目前,笔者手头资料有限,导致编钟乐谱上有一些奇特符号未被辨识出来,一些组合符号的含义还需进一步辨析。各节乐谱之间如何衔接、搭配、过渡,上梁、中梁和下梁之间的转换关系,也就是总谱和分谱之间的关系等,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专业问题。当初演奏这件大型乐器,究竟需要几个人呢?他们又是怎样分工的呢?怎样配合的呢?这些都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所以,要想按照曾侯乙编钟古乐谱“二维码图”演奏出正宗的先秦时期的乐曲,让人们大饱耳福,就需要付出长期且巨大的努力。
四十多年前,曾侯乙编钟出土了。它规模宏大,纹饰精美,铸造复杂,乐音动听。当它出土的那一刻,惊艳了全世界。人们深入研究后确信,曾侯乙编钟上有一钟双音、五音十二律、旋宫转调以及五个八度的宽广音域等现象。这些现象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音乐的重大发现,改写了公元前五世纪的古代音乐史,树立起了东亚音乐文化的历史标杆。四十多年后的今日,曾侯乙编钟乐谱有了“二维码图”的发现。这“二维码图”以独特的符号、丰富的内涵、精准的表达以及完备的功能来记录当时的乐曲。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音乐的重大发现。倘若能够将这一古乐谱中的“二维码图”完全破解出来,将会再次改写古代音乐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由中国先贤创造发明的一种乐谱。它最为古老、最为原始、最为淳朴,要素完备且绘制精细。曾侯乙编钟古乐谱“二维码图”,与现代世界通行的五线谱不同,也和我国古代民间流行的减字谱、工尺谱不一样,它是以“文字+符号”的方式记录的,以悬钟击奏为基本发音单元的组合式器乐乐谱。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和地区有着不同的记谱方式,大致可分为记录音高与记录指法这两类。五线谱是记录音高的乐谱之一,简谱也是记录音高的乐谱,点字谱同样属于记录音高的乐谱。吉他的六线谱属于记录指法的乐谱,古琴的减字谱也属于记录指法的乐谱。而曾侯乙编钟乐谱“二维码图”属于记录悬钟击奏的乐谱,其与记录指法的乐谱有相似之处。曾侯乙编钟古乐谱已失传 2500 年。它如同汉字中的甲骨文,是乐谱的源头,是音乐的“化石”。它蕴含着大量古代音乐的历史信息,极为难得,十分珍贵。它将人类发明乐谱的历史提前到公元前 500 年。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件完整乐谱,也是曾侯乙编钟出土后再次改写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大发现。
其次,让人们对曾侯乙编钟所创造的音乐成就的认识得到了深化。编钟好比硬件,而乐谱如同软件。仅仅从硬件去认识硬件,也就是只对编钟进行研究;或者仅仅从软件去认识软件,也就是只对乐谱进行研究,这样的认识都是不完整的,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乐谱,是一乐的谱,乐钟比较容易获得,但是乐谱却难以寻觅。正是乐谱赋予了乐钟以生命和灵魂。现在人们对编钟乐谱“二维码图”有了初步的掌握。当我们再来研究曾侯乙编钟时,就能够进一步拓宽视野,并且有所发现。以演奏人员为例,在曾侯乙墓中出土了用于演奏编钟的工具共 8 件,其中包括 2 件撞钟棒和 6 件钟槌。有人经过计算后认为,整个编钟需要由 5 人来演奏,其中 2 人拿着撞钟棒,每人拿一根;3 人拿着钟槌,每人拿两根。他们考证得出,在墓中最靠近编钟位置的西室,陪葬的女乐工有 13 人。其中 5 人是负责演奏编钟的。由此看来,曾侯乙编钟是由 5 人演奏的这种说法好像成了定论。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编钟乐谱“二维码图”被发现后,直接遭遇的问题是,古乐谱上出现的众多止音符到底由谁来完成呢?又怎样才能完成呢?并且出土的撞钟棒长度达到 2·15 米,直径为 6·6 厘米,其重量不会很轻。13 名陪葬女乐工里,年龄最大的是 24 岁,年龄最小的仅 13 岁;身高最高的为 1·61 米,最矮的是 1·41 米,她们根本没有能力拿动如此粗重的撞钟棒,从而无法自如地演奏乐曲。实际上,在编钟出土之后的历次演奏活动中,都是由男子拿着撞钟棒进行演奏。推测这样的情况,曾侯乙编钟在演奏时最少需要 7 人来完成。其中有两名女乐工,她们没有执棒和槌,而是负责进行编钟乐谱中规定的极为重要的止音动作,这样做是为了确保乐曲演奏能够达到和谐的效果。
人们有机会聆听依据编钟乐谱“二维码图”演奏出的古代乐曲。古代帝王和贵族的享乐活动中,最高级、最奢侈、最豪华的享受当属欣赏音乐。《列子·汤问》里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描述。《论语·述而篇》记载,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三个月都尝不出肉的味道,说:“没想到欣赏音乐能达到这种境界。”孔子在齐国欣赏到了《韶》乐,很长时间都尝不出肉味。他说:“没想到音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因为在古代,像《韶》这样的乐曲演奏很难听到,平民百姓一辈子也难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其原因是那时的音乐演奏需要有专门的乐队、齐全的乐器、欣赏的场地,还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磨合。环境、场地、人员和条件发生变化,就无法演奏出相同美妙的乐曲。这正是让世人极为向往的地方。当下人们所听到的仅仅是曾侯乙编钟奏响的现代乐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若能完全破译编钟古乐谱“二维码图”,就能够让曾侯乙编钟奏响 2500 年前的曾乐、楚乐,甚至像《韶》这样的周乐。能够以原汁原味、原钟原调的美妙佳音,再次让世界为之惊艳。
2020年8月31日
本文参考了《史记》,还参考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同时参考了《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曾侯乙墓》《湖北出土文物精华》《曾侯乙文物艺术》以及《曾侯乙编钟》。
本文照片摄影:张余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472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揭秘曾侯乙编钟横梁上的二维码图:古乐谱的现代解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至今余音缭绕。以往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编钟的铸造技艺、规模结构、音律音域、演奏效果和装饰艺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