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分享了《小说的题材和形态.ppt》,并且可以在线阅读。若想获取更多相关内容,可在知学网上进行搜索。该 PPT 共 28 页。
单击此处可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同时也可编辑母版文本样式,包含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等层级。第六章为小说的题材和形态,可添加副标题,如文学与新闻系张文通。其中“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值得关注,存在类型单一化趋向。当代的小说样式多样,题材也有分类和等级。在 40 年代表现活跃且发表过有影响作品的小说家,因各种原因,有的停止创作,有的移居境外。茅盾、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废名等开始对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进行改造,使其适应……
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求。例如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经历了三个阶段的三起三落。在 50 年代初期,既有平稳之时,也有波澜之态。“起”的突出表现为小说家队伍的新组合,包括“现代”作家的“当代”转向,解放区或部队成长起来的作家成为新中国小说创作的基石或中坚,以及新中国崭露头角的文学新秀。小说创作的“落”主要体现在严苛的批评和批判方面,比如萧也牧、路翎的情况。在 50 年代中期的“百花与风暴”时期,有这样两种情况:一是有揭露社会阴暗面和批判官僚主义的作品;二是有突破题材禁区描写婚姻爱情、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前期,一批小说被认定为“毒草”,一批小说家被打成“右派”,呈现出兴盛与狂潮的景象。
长篇小说创作取得丰收,却遭遇“落”的情况:文艺大批判否定了新中国小说创作的成果。这一时期的小说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方面。添加标题,题材在十七年小说创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能决定小说的性质。两大题材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它与一般的历史小说有所不同;农村题材小说,它和一般的乡土小说存在差异。一方面,这些题材因其“重要性”而被提倡;另一方面,它们与作家的经验以及“五四”以来新文学的艺术积累相关。革命历史题材,“革命历史”专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历史,包含三次国内革命。
战争与抗日战争成为革命历史小说叙述的主要内容,而古代和近代的历史叙述则被归入“历史小说”范畴。革命历史小说具备为革命进行合法性论证、使革命斗争历史化、塑造国民关于革命的集体记忆等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革命历史小说具备一些特殊的意识形态功能,比如为革命进行合法性论证,把革命斗争历史化,打造国民关于革命的集体记忆等。首先要提到的是那些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小说。农村生活题材具有“乡土”特点,表现为古旧、静态且凝滞;乡土文学着眼于中国乡村的传统性,以宗法血缘关系和传统礼俗维系着“自然”村社。农村中蛰伏着、酝酿着或者已然存在着变动或革命的因素。
村生活小说着眼于中国乡村的现代变革,它以阶级关系和革命性变动为基础,构建了“政治”组织,也构造了乡村的新现实。同时,“革命”促成了观照乡村的新视野。随着“革命”不断地扩展和深入,“乡土”慢慢被“农村”所替换。从解放区到新中国的农村生活小说,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围绕着“革命”这一主题,进而展开的关于中国乡村的现代性想象。PART ONE,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一方面,当时的官方文艺有需要,需要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助力;另一方面,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需要历史的合法性叙述,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包括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材等。当代的小说样式方面,五六十年代的小说体裁有重视“两极”的取向,短篇和长篇的数量、质量都较为突出。长篇小说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规模和容量,这是其受到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长篇小说的创作需要更多的准备。长篇小说包含从传奇到史诗的类型。其中,传奇体有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和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报道体有刘白羽的《火光在前》(1949)和杨朔的《分三千里江山》(1952);革命英雄传奇有徐光耀的《平原烈火》(1951)、知侠的《铁道游击队》(1954)、曲波的《林海雪原》(1957)、刘流的《烈火金刚》。
1958 年的作品有冯志的《敌后武工队》。传奇体长篇凭借其通俗性和普及性取得成功,但也以损害和曲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严肃性与纯正性为代价。据周扬统计,在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所选的 177 篇作品里,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人民军队的有 101 篇。通讯报告而来的报道体,其特征是“纪实性”;章回小说而来的传奇体,其特征是“传奇性”。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以故事或事件的讲述为中心。现代新闻传媒中的通讯报告,以及进入解放区的作家所创作的,还有解放区成长起来的作家所创作的传奇故事,都体现了传统审美趣味。于是,报道体和传奇体成为革命斗争叙事的两大体式进入了新中国。新中国最初产生的革命历史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往往带
1954 年杜鹏程花费四年时间对百万余字的报告文学进行了数十次修改和九次重写,最终完成了保卫延安的创作,这部长篇小说有这两种体式的痕迹。在新中国文学史上,这部小说第一次被戴上了“史诗”的桂冠,冯雪峰说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这还是第一部。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历史内涵、深刻的思想、完整的英雄形象以及庄重崇高的风格共同构成了“史诗风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史诗风范”为作家所向往,从而形成了“史诗情结”。史诗体以其磅礴的气势超越了报道体和传奇体,成为新中国长篇小说的“正典”。继《保卫延安》之后,有吴强的《红日》(1957 年),还有梁斌的《红旗谱》(1957 年)以及冯德英的《苦菜花》(1958 年)。
欧阳山的《三家巷》(1959)和《红岩》(1961)等作品相继推出,缔造出新中国的“红色经典”。而对于短篇来说,人们认为它能够快速且灵敏地反映生活,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很迅速,对政治的配合也很及时。在 50 年代初,有故事体和纪实体。茅盾指出:“短篇小说取材于生活的片段。”侯金镜指出,短篇的特点在于进行剪裁以及描写性格的横断面,并且这个横断面是从主人公丰富的性格中选取一两点的,同时也包括与此相应的生活的横断面。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初:“流水账”似的叙述逐渐被取代,“横断面”开始受到重视。故事的中心从其他方面向人物(性格)中心转移。像王愿坚、茹志娟的“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模式,就是在生活中抓取一个片断,借助平凡的人生事来展现。
反映重大事件且体现时代特点。情节较为单纯,细节却很丰富,人物形象主要借助细节来塑造。王愿坚创作了“英雄人物完成性格的一瞬间”,像《党费》《七根火柴》等作品。茹志娟则多写日常生活,比如《百合花》,看似是平凡人平凡事,实则观念化倾向严重。她的小说富有热情,主观色彩浓厚,多以战争为题材,以歌颂英雄为目的。他为了将英雄理想化,不惜舍弃真实。他的代表作品有《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山鹰》等。峻青的作品带有现代文学后浪漫主义特点,喜欢彰显人物个性。在三四十年代,战争加爱情是革命文学成功的秘诀,但在新中国这种方式失去了效用。路翎的作品也呈现出“战争浪漫主义”样式。他喜欢展现战争中主人公所具备的美好人格,也喜欢呈现战争与个人感情之间的矛盾。代表着他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和喜爱。
作洼地上的“战役”,C 李准的配合现实斗争模式不能走写土改后农村两极分化问题并配合合作化运动的那条路,而李双双小传配合大跃进运动以解放妇女。他笔下的“中间人物”形象,极具生活气息。“干预生活”模式是在 56 年“双百方针”后提出的,王蒙等人参与其中。该模式强调文学要发现和揭示生活中的阴暗面,以对改变现实起到作用。主要出现了两类作品,一类是暴露问题,另一类是写爱情人性。比如邓友梅在悬崖上写爱情,力图表现两种爱情观的冲突。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是一篇批评官僚主义作风的作品,它忠实记录了那个时代普通知识分子所理解的爱情。相对来说,在题材处理方面,当代长篇小说倾向于表现“历史”以及“逝去的日子”,而短篇则更多地关注“现实”,关注正在行进中的情境和事态。五四初期有多种类别,当代是以都市市民为主要阅读对象的通俗小说,还有表现“都市市民日常生活”的作品,以及 30 年代的左翼文学,存在类型单一化趋向。五六十年代,在小说理论与创作中,写英雄典型、写矛盾冲突以及设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线索这一做法取得了绝对地位,并且成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而留给“诗化”“散文化”小说的发展空间并不多。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469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第六章:小说的题材和形态解析 - 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与类型单一化趋向》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