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报道称,近日,南京传媒学院在新学期为学生开设了一门公选课,名为《大学生生活指南》。该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医院看病的具体流程”“做饭的基本逻辑”“租房的注意事项”等生活常识,这引发了广泛关注。授课老师对此回应称,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要教会大家好好生活。
据介绍,《大学生生活指南》当下被分为四个模块。其一为日常生活,其二是职场入门,其三是健康与安全,其四是社交人际关系。授课的傅老师,他既是南京传媒学院播音主持(电竞解说方向)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专业的电竞解说员,在同学们口中被称作“网红老师”。他表明,一开始想开设这门课程,是由于察觉到很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技能和常识方面极度匮乏。
生活常识课受到欢迎,是因为它戳中了大学生的软肋。如今生活条件变好了,大学生们,尤其是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那些孩子,在入校之前大多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种情况成为了某种普遍现象。进入“象牙塔”后,与外界接触较少。自身缺乏各种基本的生活常识,对社会各个领域的运行了解得也不多。所以,在遭遇困难和陷阱时,常常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甚至还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坑骗,从而造成钱财损失和精神伤害。
大学之道,在于知识传递,也在于智识培养。如今各渠道信息繁杂。大学生对社会生活常识有真实需求。不懂生活常识,难以快速适应社会,难以独立生活。不了解经济、法律、习俗等领域底层逻辑,初入社会难以清醒辨别是非、保持定力,容易被“坑”蒙骗。大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课,还需要修习生活常识课。这样做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各高校应清楚地认识到,高等教育一方面要教授书本知识,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还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择业观,提升综合素质,这些方面都很重要。高校能将学生从“家庭人”转变为社会人,在学校时需掌握自主学习能力,毕业后走向社会要能自食其力,还能自如应对各种生活挑战,尽到家庭和社会责任,这些都依赖于对大学生的专业化培养和全面素养培育。从这个意义来看,社会常识素养课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
近来,不少高校针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尝试开设了生活常识课、法律通识课、理财课、健康素养课等常识素养类课程,这些课程深受欢迎,常常出现“一课难求”的情况。不过,当前的常识素养课大多是高校自行进行探索和设计的,缺乏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使得相关课程比较散乱,部分课程的质量高低不一。
大学开设生活指南课有其必要性。它顺应时代发展,也符合学生需求。此课能提升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还能为他们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应该大力支持这一举措。
期待有关部门直面学生需求,深化课程改革,统一课程设计规划。要对社会常识素养课进行分类,制定课程指导目录、内容纲要、授课标准等,供各高校参考并自主选择开设。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特点,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完善社会素养课体系,积极试点探索,总结成功经验,用心设计课程内容,结合现实社会,突出实用性。创新授课形式,鼓励老师带领大学生组建各类社会常识素养活动社团。引导大学生通过社团交流来掌握相关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通过模拟演练来掌握相关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通过拍摄情景剧来掌握相关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通过翻转课堂来掌握相关社会生活知识和技能。期待更多高校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列之中,共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446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南京传媒学院开设大学生生活指南公选课,教你掌握医院看病、做饭、租房等生活常识》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生活常识课受到欢迎,在于其戳中了大学生的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