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纪 60 年代后,洋务运动铺开。作为通商口岸之一的上海,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参与传播西学的文化活动。这一时期,美国传教士纷纷涌入上海,形成了一股潮流。他们在科技翻译领域积极进取,成为中国近代科技翻译的主力军,在美国翻译史和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崭露头角
19 世纪 40 年代到 60 年代,几乎是英国来华传教士一统上海翻译出版的天下,初来乍到的美国传教士在这期间多半以个人身份参与科技翻译。晚清有一个最早在华开办的传教士翻译机构叫墨海书馆(The London Mission Press)。1843 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 - 1857)在上海成立了它。该翻译馆的主要译员是英国教士,出版的译著大多以宗教类为主。然而,美国传教士高第丕(Tarleton Perry Crawford,1821 - 1902)却以独特的手法编译了《科学手册》(上海方言,1856 年版,共 15 页)。
19 世纪 50 年代,美国传教士高第丕来到了上海。他以上海的“土音”为依据,发明了一种音节文字。
美国长老会开办了花华圣经书房(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Holy Class Book Establishment)。1844 年,该书房初始创建于澳门。之后它发展成为美华书馆。1860 年,美华书馆迁址至上海。迁址上海后,美华书馆在上海取代了墨海书馆,成为了西学翻译传播中心。在该馆从事科技翻译的译者里,有一位颇为知名的美国传教士叫潘慎文(Alvin Pierson Parker,1850 - 1924)。他与谢洪赉合作了多部科技译著,其中有《格物质学》(自然科学常识课本),还有《代形合参》(微积分教科书),以及《八线备旨》(三角教科书)。同期,高第丕夫人为美华书馆进行了编译工作,编写出了《造洋饭书》(1866 年版,共 29 页)。这本书介绍了 268 种西菜、西点的做法,在晚清时期,它是为数不多的介绍西餐的书籍。
挑起大梁
从 19 世纪 60 年代末开始,有一些美国人不甘心在上海译界仅仅扮演次要的角色。他们挑起了在上海的翻译出版机构的大梁。甚至还自己创办刊物来登载科技译文。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了世纪末。
1868 年在上海创立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成为美国传教士进行科技翻译的主要战场。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在国史政史方面译著丰富,在科技方面也偶尔有所作为,他的科技译著《格致启蒙》分为化学、地理、天文、博物四卷。
林乐知和玛高温
其他值得一提的科技翻译领域译著有:玛高温(Daniel Jerome Macgowan, 1814 - 1893)与华蘅芳合作的《金石识别》(1871 年版);玛高温与华蘅芳合作的《地学浅释》(1873 年版);金楷理(Carl T. Kreyer, 1839 - 1914)的《临阵管见》;金楷理的《克虏伯炮说》;金楷理的《光学》(赵元益笔述,沙英和曹钟秀绘图,沈善蒸校对,1876 年版);金楷理的《测候丛谈》(华蘅芳笔述);卫理的《农务土质论》;卫理的《农学津梁》;卫理的《取滤火油法》;卫理的《照相镂版印图法》;卫理的《无线电报》(范熙庸笔述)。
林乐知受聘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 年 9 月 5 日,他出版了美国人在上海的第一份中文周刊《中国教会新报》(Chinese Church News)。此刊为美国传教士开辟了一个科技翻译的阵地。该刊虽以“教会”为名,但实际在传播西学。短短三年后,刊载的教会内容减少到不足五分之一。
丁韪良和嘉约翰
该报为当时在沪的其他美国传教士登载科技译文提供了便利。其中有代表人物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1827 - 1916),他的《格物入门》从第 4 期连载至 43 期,原书由京师同文馆出版,所刊内容为化学部分。还有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 1824 - 1901),他编译的《化学初阶》是连载的,该书是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翻译西方化学书籍的代表作之一,以及他的《内科阐微书自序》。
1876 年 2 月在上海正式出现,由格致汇编社主办的《格致汇编》(月刊)是一份纯粹的科普杂志,之后成为晚清知识分子了解西学较为理想的入门读物。为该刊进行科技翻译撰稿的美国传教士有:玛高温,还有弗朗西斯·利斯特·霍克斯·波特(1864 - 1947)等人。卜氏的译著《地理初桄》对火山地震等进行了介绍。
卜舫济、狄考文和赫士
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 - 1908)凭借较高威望,担任了数任书会下属委员会的主席。益智书会出版了一些重要的美国传教士的科技译作。其中,《笔算数学》是由狄考文口译,邹立文笔述的;《形学备旨》也是由狄考文口译,邹立文笔述的。另外,《声学揭要》《光学揭要》《天文揭要》这三部著作都是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赫士(Watson McMillan Hayes,1857 - 1944)口译,朱葆琛笔述的。
英美传教士在华的广学会于 1887 年在上海创办。广学会推举林乐知为协理。广学会决定将停刊五年多的《万国公报》恢复出版,并将其作为广学会的机关刊物。美国传教士包括林乐知在内,在广学会的翻译大多是政治类文章。值得一提的是,复刊后的《万国公报》发生了改变。它从宗教性宣传刊物变为以时事为主的综合性刊物。其专设的科学知识类为科技翻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除刊载过林乐知本人译介的《格致源流说》《论日蚀》等科技译文外,还登载了其他美国传教士在科技、医学等方面的译介文章,比如丁韪良的《彗星论》、潘慎文的《彗星略论》、嘉约翰的《皮肤诸症论》等。
内外动因
他们把科技翻译活动一直延续到 19 世纪末甚至 20 世纪初,这其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外动因。
得天独厚的区域人文优势
在五口通商的那些城市里,上海并非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城市。然而,历史最终将上海选定了,传教士也选择了上海。上海具备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方面的优势。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几乎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交通极为发达。外国人在上海的经营状况良好,并且上海人具有包容性等特点。这些因素使得上海后来居上,超越了其他城市,成为吸收越来越多外国人来此传播西学的中心。
1928年的外滩
美国海外传教运动方兴未艾
1844 年《望厦条约》签订之后,美国基督教会成为美国对外扩张行动的先遣队,于是它更加积极地向中国发展。到了 1855 年,在上海的传教士有 30 个,其中美国人有 21 个,英国人有 9 个。1858 年,新教在中国的传教士仅有 81 人,而到 1889 年,传教士增加到了 1296 人,其中美国传教士为 513 人,仅次于英国的 724 人。美国在华传教士的数目处于第二位。其本身增加的比例很可观。1890 年前后,美国国内掀起了向海外宣传宗教的狂潮。这为在沪美国传教士从事科技翻译活动提供了后备人才。
洋务运动持续深入
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显然它对传教事业有正面推动作用。发展近代工业很紧迫,然而中国人当时办工业是白手起家,急需网罗人才、翻译西书,所以开设翻译馆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美国传教士面对传教的种种困难,觉得“间接布道”这种形式,也就是新闻、出版、译书的活动是很好的策略。于是,上海成为美国传教士在沪施展科技翻译技能的热土。
杰出贡献
美国传教士在上海进行的科技翻译,在晚清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面,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其影响持续的时间也很长,能够和其他国家的传教士相媲美。他们的翻译使得上海进一步成为了中国西学传播的中心以及翻译的中心。
成就于上海、辐射向全国
美国在沪的传教士为上海科技翻译能够长久不衰奠定了稳固的客观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他们陆续承担起在上海的翻译出版机构的重要任务,并且成为了其中的关键力量;其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美国传教士投身到上海的科技翻译事业当中;其三,他们的科技翻译著作不仅在上海发表,还发行到了全国各地,被广泛采用。中国的有识之士对他们的经典科技译著一直都在努力追求。
翻译与政治结合的典范
传教士在洋务运动的翻译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在晚清上海译界表现得格外明显,这种作用从被动逐渐转变为主动,从无意识逐渐发展为有意识。美国传教士在客观上翻译并出版了一批与洋务运动相呼应的西方自然科学书籍,他们为推动中国科学进步以及促进中外科技文化交流都发挥了作用。
中外译者合影留念。左五为狄考文
开拓创新、填补空白
美国传教士在上海的译著在多个领域开启了科技应用的先河。例如,狄考文所编译的《笔算数学》率先在中国运用了阿拉伯数字,以及加减符号“+-”,还有分数线上下的分子和分母。嘉约翰在上海刊登的医学译著数量不多。这些译著为他创办的博济医局实施医疗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译著填补了中国西医学史上的空白。这些译著对传统中医具有启示性作用。这些译著为后来的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厚实的基础。
丰富翻译词汇、奠定理论基础
狄考文在编译教科书的时候,还进行了大量名词术语的梳理工作。1904 年,他出版了自己编译的《中英对照术语辞典》。这本辞典的目的是统一科技译名翻译标准。它收入了 12000 多词条,其中的科技词汇涵盖了力学、声学、热学、光学、电学、磁学、结晶学等各个方面。这使得科技翻译混乱不堪的局面大大得以避免。狄考文明确指出,科技术语的翻译定名需要注意几个方面。其一要简短,其二要便于使用,其三要界定准确。这些方面都对后来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本土翻译家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促进近代中国教育改革
清末民初,教会学校和官办学堂都开设了有别于传统学堂的科学课程。在没有现成教材时,将西方的科技著作进行翻译,成为了编译教科书的最佳方式。这些翻译教材被新式学堂广泛采用,必然会对常规教学的传统内容造成冲击,打破传统教材独霸天下的旧局面,传播近代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和人文观念。许多有志青年学生从这里汲取了养分,他们的视野得以扩大,并且学会了怎样去放眼世界。
助推自然科学的启蒙和建立
学者进行了统计,在 1860 年到 1900 年的这 40 年期间,有 555 部西方著作被翻译成了中文并出版。其中,自然科学方面有 162 种,包含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动物学、植物学、医学等。应用科学有 225 种,涵盖了工艺、矿务、船政等。在这些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的译著当中,在上海的美国传教士所进行的科技翻译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西方科学译介起到了启蒙和催化的作用,各类自然科学在其影响下相继在中国出现,进而初步构建起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体系。
---------------
本文从《上海翻译》(2006 年第 1 期)转载并摘编而来,原题目为:近代上海科技翻译界的“美国流”,作者是高黎平,内容经过了删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437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19世纪60年代上海美国传教士在科技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上海何以成为近代翻译中心?这股“美国流”不可小觑,翻译,美国,上海,广学会,传教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