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TVB 携《新闻女王》重新回到大陆观众的视野中。这部剧在视频平台刚开始开播,就点燃了各大社交媒体的讨论区,其势头很强大,风光非常好。
TVB 的精神状态领先内娱几十年,它一贯擅长职场剧,有《法证先锋》《壹号皇庭》《鉴证实录》等系列经典在前,所以《新闻女王》是被人们所期待的。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新闻女王》才会经历一轮口碑的“过山车”,豆瓣评分从 7.9 升到 8.2 后又落回 7.9 。批评之声里,有许多人觉得《新闻女王》没有展现出新闻行业的专业性,反倒像是披着职场剧外衣的宫斗剧,并且后续情节的发展把之前的片头引言完全不当回事。
《新闻女王》海报
笔者认为,《新闻女王》与TVB 巅峰时代相比存在差距,剧情里部分逻辑的连贯性不太好,不过总体来说是优点多于缺点的,7.9 分的评分很恰当。总监制钟澍佳说过:“电视剧属于艺术创作,不能完全是真实的。”《新闻女王》在新闻报道方面的笔墨或许不够多,但它真实地映照出了传统新闻业的困境,打破了新闻理想主义的那层滤镜,将自媒体时代新闻的辛酸展现了出来。在“SNK 宇宙”(剧中故事主要发生地:SNK 新闻台)里,新闻向来都不是纯粹的,这种不纯粹属于结构性的。
《新闻女王》每一集都有书摘和名句的援引,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借此来呼应情节,还形成了一定的反讽效果。在引言之中,在剧情之内,彰显出了不纯粹的真相、正义与自由。
《新闻女王》每集的黄金七秒,均有片头引言
新闻节目应该优先考量需求者,而非供应者。
丁哲云在《孙石熙的脉络新闻学》中提到,该剧中于第 2 集的片头使用了此引语。
该书剖析了韩国国民主播、记者孙石熙的新闻报道脉络,通过这来管窥韩国新闻行业的发展变化。其封面主标题明确写明了孙石熙对待新闻的态度:拉下前总统,破解假新闻,拒当读稿机,展现出他无惧强权、力求真相的精神。书中提到,“客观”意味着要通过不同方法先找出事情的真相,揭露权力者不愿曝光的黑暗,不能对搜集到的资讯照单全收。2013 年,孙石熙在以获得绝对新闻自由为条件的情况下,转会至 JTBC(隶属《中央日报》)。他一上任就对《中央日报》的母公司——三星集团进行了报道,揭露了其丑闻。尽管他受到了高层的打压,家人也被跟踪,但他依然坚定不移。最终,三星方面公开致歉。
这一故事构成了《新闻女王》中大巴翻车事件的基础。在该剧中,SNK 的第一主播文慧心(由佘诗曼饰演)并未被其他信息所干扰,而是凭借专家的分析,查明了事故的原因是大巴车的零件出现损坏,而这个零件的供应商恰好就是 SNK 的最大赞助商。同事与领导由于考虑到公司的利益,坚决反对对该情况进行报道,但文慧心最终还是决定曝光真相。
新闻本身没有经济效益,然而真相是有经济效益的。剧中的女主角依靠新的赞助合同成功地扭转了局势,但是在真实的世界中,孙石熙所面临的困境难以得到改变。
“真实”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版本。新闻由于自身的能力所限,无法记录所有的真实。所以,新闻只能将关注点聚焦在某一个特定的地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塑造出具有选择性的“真实”。
——出自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剧中用于第3集片头引语
《新闻的骚动》,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7月版
阿兰·德波顿在书中引用了《圣经·传道书》的名句,这句名句是“日光底下无新事”。他用此来说明新闻事件本身并没有绝对的新奇之处,仅仅是新闻报道通过诸如选择性报道等一定的手法,引导人们形成特定的认知。所以,我们的生活不应该被新闻所左右,在面对外界的纷扰时,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在《新闻的骚动》里,阿兰·德波顿对新闻的要求是过于理想化的,他期望新闻能够起到心灵塑造的作用,并且他自己也承认那本书“带有乌托邦的性质”。
剧中文慧心推举叶晨(陈敏之 饰)为仁心基金会会长,强化了他作为“女性被家暴者”的形象,还压下了仁心基金的账目问题,这显然是一种有选择性的报道。这种选择为仁心基金的儿童争取了权益,从这方面看是“正义”的;但从追求真相的角度来看,这种选择又是违反新闻道德的,是“非正义”的。
有些时候,仅报道部分“事实”就和虚假报道差不多。新闻所能做的,就是在较为狭窄的视野里,去追求事实层面的正义。
记者的责任在于牢牢守住一个核心原则,那就是审视社会那些不为人所察觉的角落。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的作者是比尔·科瓦齐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剧中将其用于第 4 集的片头引语。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该书总结了十大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合格的新闻从业者应遵循的。并且结合了丰富的案例对这些原则进行了阐释。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新闻理想具象化了。它是一本简单易读的普及性读物,被赞誉为“新闻工作者的《圣经》”。
实习记者刘艳(王敏奕饰)对应的是该引言,她是剧中主播且是唯一拥有纯粹新闻理想且始终不变的。居民区噪音事件因新闻价值低而被嫌弃,然而刘艳却欣然前往,她以积极的态度去跟进报道,她质疑是不是小市民发声就一定没人在意,并且将检视被社会忽视的角落当作自己的责任。
误听的真相比谎言更糟糕。
此句出自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之种种》,在剧中被用作第 5 集的片头引语。
《宗教经验之种种》,海南出版社,2016年9月版
威廉·詹姆斯身为美国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在那本书中通过伏尔泰、惠特曼等思想家的相关记录来进行探讨。探讨的是宗教的作用,并且揭示出了人在世俗理智范畴之外的精神世界。《宗教经验之种种》属于宗教心理学领域的著作,其用语比较通俗,读起来有趣且容易,对于对宗教学和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而言,不妨去读一读。
剧中网红“思觉大叔”因受到过量电磁波刺激,其精神疾病变得更严重了,还出现了持刀以及大声喊叫等行为。其他媒体过早地形成了固定看法,给病人贴上了标签,断言“思觉大叔”会伤人且有暴力倾向。只有文慧心、张家研(李施嬅饰)和刘艳相互合作,才找出了真相,避免了无辜者丧命。在面对误解时,只有摒弃成见、不做预先设定,才能够看清真相。
瞬间有大有小,这些瞬间都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如果机遇来临的时候你没有做好准备,那么你就只能去抱怨。
——出自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剧中用于第6集片头引语
《论摄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4月版
该书以摄影为基础进行探讨。它讨论了摄影的本质,还探讨了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以及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等。该书认为摄影不但能反映现实,而且还能自成一个世界。它是摄影领域的经典著作,被赞誉为“摄影界的《圣经》”。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论摄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必备的书目。
该引言对应的是一个有争议的剧情:刘艳进入了火场并拍摄视频。当有机会获得独家画面时,文慧心对刘艳进行了鼓励,她说:“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一说法在新闻摄影领域是同样适用的,然而记者未经考虑就贸然进入火场,这显然会对救援工作造成干扰。当法律与真相发生冲突时,进行取舍便成为了新闻从业者的一门必修课。刘艳进入了火场,文慧心蹲守着贼王,她们都选择了真相这一方,并且为此付出了代价。
矫情可怕的原因在于,它虽平庸却装作独特,这其实是不老实的平庸表现。
周国平的文章《青春不等于文学》被收录于文集《何以滋养灵魂》,剧中在第 8 集片头将其作为引语使用。
《何以滋养灵魂》,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年1月版
周国平认为青春写手的文字给人的总体感觉是空洞、虚假且雷同,因为他们想要写出虚幻不真实的内容。托尔斯泰觉得矫情比平庸更可怕,而周国平在此处对矫情可怕的原因进行了补充。在《何以滋养灵魂》中提到过新闻,其内容为:所谓新闻,大多是那些像过眼烟云般的人所闹的一些过眼烟云般的事罢了。为这样的事浪费只有一次的生命,确实是不值得的。(p18,《读永恒的书》)
《新闻女王》里有很多“不老实的平庸者”,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徐晓薇,她由何依婷饰演;还有梁景仁,由马国明饰演。
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袖手旁观。
此句出自埃德蒙·伯克的《法国大革命反思录》,在剧中被用作第 12 集的片头引语。
《法国大革命反思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该书是经典的保守主义著作之一,它为埃德蒙·伯克奠定了保守主义奠基人的地位。埃德蒙·伯克在这本书里推行的是“渐进式革命”。他痛批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以及措施,觉得这些原则和措施空洞且危险。他认为法国大革命所维护的是低劣且无道德的自由,而这种自由必定会带来混乱与衰败。大部分国人所受的教育认为法国大革命是积极正面的,而埃德蒙·伯克提供了另一种思考的方向。
该引语在《新闻女王》里与 SNK 内部的性骚扰事件相关。最终发现这只是一场误会,但在调查前期,文慧心等人都鼓励那些潜在的“受害者”勇敢地把自己的声音说出来。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出自曹雪芹《红楼梦》,剧中用于第14集片头引语
《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经典的作品,这无需多言。此句位于第一回,是“太虚幻境”外的一副对联,其意在表明万物存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情况,难以分辨清楚,为众人的命运埋下了伏笔。有观点认为这一句是《红楼梦》的核心所在。
剧中徐晓薇有着小家碧玉的形象,且是高学历人设,这些都是造假的。在这一集中,她的人设彻底垮掉了。也许在她的内心深处,早就已经无法分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了。
好的新闻源自于对公正的追求。
沃尔特·克朗凯特《记者生涯——目击世界 60 年》中,此句被用于第 15 集的片头引语。
《记者生涯——目击世界 60 年》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在 1999 年 1 月出版的。
沃尔特·克朗凯特被视为“美国最可信的人”。在他那传奇的人生历程中,他曾担任战地记者。他还主持过原子弹爆炸的相关报道。他对肯尼迪遇刺事件以及水门事件等历史重大事件进行了报道。他始终坚守准确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他为新兴的电视新闻业确立了高标准。奥巴马称他为“不安定的时代里一个安定的声音”。晚年时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整理成书,书中充满他对新闻的热忱。
该引语与剧中的养老院虐老事件以及排球队性侵事件相对应。两位新闻主播分别和两位事件当事人存在情感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感性与理性之间容易产生冲突,而这种冲突极易导致判断出现偏颇。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依靠对正义和真相的追求。
人生中只有一件事比被人议论更糟糕,那就是无人议论你。
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语句,在剧中被用作第 17 集的片头引语。
《道林·格雷的画像》,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2月版
该书主人公道林·格雷因一句话而永葆青春,其代价是用灵魂进行交换。直到罪孽深重到难以救赎,他最终拿起刀结束了过去。当王尔德因同性恋情受到抨击时,这本书成为了他的罪证之一。在豆瓣读书中,有读者这样评价:《道林·格雷的画像》作为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是他艺术化的自传,也是他不幸命运的前奏。
本集援引此句,大概是要说明徐晓薇离开电视部后的境况:先是人设曝光,遭人指摘;接着成为无名小编,无人问津。
凡是关心别人命运的人,一定要失掉一些自己的自由。
斯蒂芬·茨威格《心灵的焦灼》中的语句,被用于第 19 集的片头引语。
《心灵的焦灼》,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7月版
作者在流亡国外时发表了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是他唯一的一部。它讲述了骑兵少尉和贵族少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这一集中,主播张家妍面临着家庭和事业的抉择。许诗晴(高海宁饰)也面临着家庭和事业的抉择。“女性”的身份和“主播”的身份让她们处于双重困境。在这个男性主导的环境中,她们注定会遭受不公正。她们难以做到事业与家庭兼得。秉承着TVB一贯的独立女性风格,张家妍最终得以从家庭中抽身。秉承着TVB一贯的独立女性风格,许诗晴(高海宁饰)最终也得以从家庭中抽身。她们都全心投入到自我事业中。
人行于世间,就如同报道新闻一般。追求自由是重要的,但自由往往又处于枷锁之中,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出自张爱玲《传奇》再版序言,剧中用于第21集片头引语
《传奇》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年 6 月版的书籍,它沿用了初版时由张爱玲亲自设计的封面。
这本书是张爱玲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它收录了《金锁记》《倾城之恋》《第一炉香》等十篇经典小说。
该引语对应的是张家妍。她之前一直坚持新闻理想主义,由于这种坚持,她失去了许多新闻机会,甚至只能被调到纸媒去做文艺板块。在经历了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之后,张家妍决定转变,开始按照“游戏规则”进入其中。
不能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的人,注定要重演历史的悲剧。
乔治·桑塔亚纳《理性的生活》中有语句被用于第 24 集片头引语
《理性的生活》其中之一为《常识中的理性》,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是 2008 年 1 月
《理性的生活》分为五卷,分别从常识角度、社会角度、宗教角度、艺术角度、科学角度来讨论生活中的理性,将作者的早期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了出来。
本集中包含文慧心-贼王案以及张家妍-罗镇宇车祸案。这两起案件都是主播违背道德去获取新闻,从而导致他人伤亡,之后实情被隐瞒。贼王案比车祸案先发生,而车祸案比贼王案先被曝光。这句引语或许是针对两位主播的一种双向警示。
《黑猩猩的政治:猿类社会中的权力与性》
《黑猩猩的政治:猿类社会中的权力与性》是上海译文出版社于 2014 年 1 月出版的版本
该书并非片头引言,而是在第 13 集出现。在这一集中,方太(龚慈恩 饰)与张家妍有对话。方太认为两个人之间只有竞争,然而有了三个人就会形成政治。她期望能拉张家妍加入,让张家妍成为 SNK 的第三股势力。
《黑猩猩的政治》以人类的近亲黑猩猩作为镜子,借助它们的行为去洞察人类的行为,从它们的权谋之中能够发现政治的起源比人类的历史还要早。这本书是跨越了科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作品,在 2007 年被选入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图书当中。
《新闻女王》中除了有以上书摘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没有被收录在书籍里的金句。
第 22 集片头引用了加拿大《蒙特利尔公报》行为守则里的内容,即“传媒最重要的资产是操守,操守换来的尊重,得之困难,失之容易”。这讽刺了“黑化”的张家妍通过巧妙拼接语言,引导观众错误地认为斜杠(郑宇成饰)酒驾。在警方调查结果尚未确定的时候,这样的报道明显是不中立的。张家妍觉得,自己是在遵循职场规则,通过一次不公正的新闻,换来了能够报道更多公正新闻的契机。然而,以牺牲真相为代价去追求真相,这样得到的真相还是正义的吗?
另外,许多演讲和采访中出现的警句也被引用到剧中。如:
兰·昆德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第2集对话)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说:整个世界若无声,而你勇敢地发声,那你便会成为毫无畏惧的力量。
普利策奖的创办人约瑟夫·普利策表示:报纸不应有朋友。
无线新闻的女新闻报导员叶雅媛说:新闻从业员需坚守新闻的专业操守。新闻从业员要做到公正。新闻从业员要做到客观。
意大利女记者且为二战游击队员的奥莉娅娜·法拉奇表示:倘若有那么一天,存在着某个人会去记录我的人生故事,那么这个人必定只能是我自己,而不会是其他任何人。
美国新闻工作者芬利·彼得·邓恩称:新闻的作用在于安抚那些正在受苦的人,同时对那些处于安逸状态的人起到警醒的作用。
柬埔寨的调查记者宝霞·蓬表示:新闻虽然不是枪械,但是它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一些新闻相关用词也被编剧着力普及。
第 1 集片头引语 Anchor,最初被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新闻节目制片人唐·休伊特用以形容克朗凯特,其后这一词语的内涵便被引申为集采、编、播功能于一身的新闻主播。
在第 2 集中,梁景仁对被辞退的唐芷瑶(陈晓华饰)提及“人咬狗”。此说法源自美国新闻人约翰·博加特对新闻的解释,他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之后,西方报人大多将其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新奇且反常规。
例如第 7 集的片头引语是唐代诗人李咸用的《冬夕喜友生至》。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新闻思想。然而,它却是首次在文本中出现了“新闻”这个词。
最值得一提的是第 10 集里有“事实核查”(fact check),它用了多句台词来进行阐释。“事实核查”指通过多个不相关且独立的信源来确认事实。这个步骤在新闻流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保证新闻准确性、客观性和专业性的关键,能够有效地避免报道中出现事实性错误。
为实践这一点,笔者对剧中的每一条引言都进行了核查。结果显示出一个有趣的情况:并非所有引言的出处都能够经得起仔细考究。
第 9 集片头引言:流言的传播速度比流感快;流言蕴含的能量比流星大;流言的恶意比流氓强;流言让人心力憔悴的程度比流产更甚。剧中标注的作者为钱锺书,网络公开信息也大多显示该句出自《围城》,但经笔者检索,《围城》中未出现此句,“流感”在全书中也未查到。截至发稿时,笔者尚未从钱锺书先生的作品里找到该句,其出处存在疑问,所以暂且先不提及。
第 10 集片头引语的线索相对清晰,其内容为:“当真理还在穿鞋时,谎言已走遍半个世界。”据说这句话是马克·吐温所说,但并未找到详细的出处。笔者借助专做语言溯源的网站 Quote Investigator 进行查询,发现这句格言最早可追溯至 1710 年,当时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下了“Falsehood flies, and the Truth comes limping after it.”其意为“谎言飞逝,真理跛行其后”,该句意与剧中引言颇为相似。如果说格言历经百年传承而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很合理的。Quote Investigator 表示,该句存在其他版本。据传此句是在 1919 年由马克·吐温提出的。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马克·吐温在 1910 年就已经去世了。总之,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该格言是出自马克·吐温之口。
Quote Investigator对该格言的解释(部分)
在《新闻女王》迎来大结局之际,编剧将屏幕内外的界限打破了。文慧心针对片头引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表示其他句子都是真实的,然而唯独最后一集的“善诠涵义,巧传真实”,并非鲁迅所说,而是麦肯广告公司的标语。这再次向人们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即电视内容仅仅是对故事的一种选择性表达,观众需要具备自行进行判断的能力。
《新闻女王》截图显示,文慧心称之前的所有名言都是真实的,然而有这样一句话,即“鲁迅根本没有说过”。
笔者查证后得出的判断结果是:前 25 集的引言或许并非真实。再结合剧方在结尾处的精心设计,这一情况显得有些魔幻。
剧方宣扬要核查真相,然而呈现出的结果并非全然的真相;主播追求新闻自由,却得用牺牲去换取有代价的自由;新闻本应是独立的“第四权”,但始终无法摆脱权力资本的掌控,正义的伸张既需要坚守本心,也需要权衡博弈。
面对难以纯粹的新闻报道,新闻人如何破局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3-1434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新闻女王强势回归:TVB职场剧再掀热潮,豆瓣评分波动引热议》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时隔多年,TVB带着《新闻女王》回归大陆观众视野,该片在视频平台甫一开播,便引爆各大社交媒体讨论区,可谓势头强盛,风光无两。“精神状态领先内娱几十年”的TVB,一贯以职场剧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