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经典语录
有人说幸福的人都沉默,对此感到疑惑不解。于是询问一位友人,友人淡然地回答道:幸福是从不进行比较的。如果与他人相比,就只会觉得自己的处境是悲凉的。
一个女人必须具备自己过上好日子的能力,要有那种别人无法夺走的东西,这是很重要的。
读一些无用的书,这是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机会;做一些无用的事,这也是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机会;花一些无用的时间,同样是为了在已知之外保留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源自这些在已知之外保留机会的时刻。
读书到最后,意在让我们用更宽容的方式去知晓这个世界的复杂程度。
当一个读者拿起任何一本书的时候,他心底存在一种欲望,或许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这种欲望就是要改变自己,要提升自己。这是一个既伟大又卑微的欲望。
6.要完全认识一个人,一定要认识他的恐惧。
哲学教给我们的第一件事是谦卑。因为你爱慕智慧,然而却永远无法得到智慧,智慧总是在你的掌控范围之外。所以,哲学家是“爱智之人”(Philospher),而不是“智者”(Sophist)。
实际的行为才配得上道德判断。因此,单恋这种情感,实际上是超越了善恶的爱恋。
记忆把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联系起来,使我历经时间变幻仍能保持统一而非分裂,不是别的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我们都期望眼前的河流是忘川,它永远不会是同一条河。踏入其中的人在出来的时候,也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
有人说幸福的人都沉默。对此感到疑惑,便询问一位友人。友人淡然地回答道:幸福是从不进行比较的。如果与他人相比,就只会觉得自己的处境是悲凉的。
爱情本身是一种时间现象,情书是它最好的表征。既然时间的伸延状态已经消失,那么爱情是否还会存在呢?
你见到的东西,仅仅是自己的想象;你以为属于自己的,只是一种偶然。
每当你处于快乐或不快乐、满足或不满足的状态时,你都能清晰地跳出自身去观察自己。此时,被刺激和满足的究竟是什么呢?我真的需要这样的满足吗?人确实很难认清自身。只有常常向自己提出问题,与自己保持一定距离,你才能够清楚地看到那个状态下的自己究竟是什么。
如果说宗教对于人民而言是精神上的鸦片,那么酒精对于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来说就是意志方面的大麻。
我们就是喜欢回首过去的路。我们以为自己原本该变成另一个人,这个人不一定比现在好,也不一定比现在坏,但总之是个与现在不一样的人。
爱情是时间中唯一变幻不定的事物,它的本质永远是空洞的。所以,它怎么可能有一个真实的名字让人去捕捉呢?
一个人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然而,他的人格和性情有时能够借助物质而散发出来。简单来说,这便是教养。
品味与文化之所以能称得上是一种资本,是因为它们如同赚钱经商一样,也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经营培养的事情。
“自我”本质上是无明,它被误认为是真实的,实则是一种幻觉。所以,凡是由“自我”而产生的一切,必然都是无明和幻觉。
你越想把某件事掩藏起来,用来掩藏的手段就越明显。最精妙的伪装,恰恰是在夸耀着伪装这件事的存在。
这被称作绅士。他不一定喜爱那些价格昂贵的身外之物,然而必定不会随意地进行消费,也不会朝三暮四、见异思迁。
他所谓的自由主义精神是这样的:与其成为一个想法与所有人相同、千人一面的所谓的人,不如做一只生活不受人设置、不受人摆布且能坚持自己一套的猪。
神是受害者与罪人之外独一无二且独有权柄的第三者。他具备宽恕所有罪的能力,也能够接受所有的悔过。
可悲的是,白鲸已经死去。海的四个角落不再有风神呼气。天上的星辰和海水的味道都失去了暗示命运的作用。这早已不是一个还有故事可以诉说的时代。于是他回来了,并且无话可说,更无人察觉他曾消失。
等待情人的电话是很煎熬的。尤其是当你留下口讯后,对方却一直保持冷静,对你爱理不理。在所有的人际来往中,似乎都是一种应答关系。不回电话的那个人就像是主人一样。
怨恨是一种对他人不满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潜藏在心中,隐忍未发,就像毒蛇一样,折磨和扭曲着一个人的正常心智与价值观。之所以要隐忍不发,是因为有这种情绪的人根本没有发泄报复的能力。
然而人生在世,注定是个体。你的喜悦,即便再亲的人,也难以完全分享;你的伤痛,即便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完全体会。于是,我们反而更想靠近其他人。明明知晓亲身的体验是别人无法共享的,但仍希望那与人亲密的感觉能够消灭一己的孤独。
掷瓶入海,然而最终被人打开阅读,这并非奇迹,而是意外。写瓶中信的人并非敢于下注的赌徒,而是接受命运的作者,是最纯粹的作者。
赦免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它违背了法律背后那遵循“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古老法则,在法律范畴之外开启了一种不可能的空间。
吉米·佩奇和罗伯特·普兰特年轻时极为自负,对人态度冷漠;如今即便再努力也无人关注,只能找回 30 年前的旧物,亲自监制,让我们相互拥抱,在老去的记忆中存活。《噪音太多》
生命就如同一趟购物之旅,世界宛如一个超级市场。我们不仅消费各种杂货,甚至连爱情也在消费。因为我们用以衡量理想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计算一把牙刷优劣的办法是相同的。
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要改变现实,那么现实始终保持不变就是对它最为严重的嘲讽。任何一位有良心的评论家都应当期望自己的文章失去作用,倘若他的文章一直都具有现实意义,那可真是一种悲哀。
艺术的写实若属于一种做作,仅是一种意识形态,那么当下流行的“人性还原风”同样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以我们对真实和人性所做的假设为基础的,而这些假设存在着可质疑之处。
幸福的人往往沉默不语。他们从不进行比较。如果与他人相比,他们永远只会觉得自己的处境是悲凉的。
决定品位高低的并非品位自身,而是使用这些品位的群体所具备的能力。他们要展开一场品味方面的战争,去争夺品位的主导权。
没有一种食物不是生物,人必须依靠其他生物来维持生活,这是既定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面对这个既浅显又容易被遗忘的道理。你不必放弃进食而自残致死;你甚至也不必坚持吃素并进行斋戒。
体验是一次性的,但却能伴随一生;那些所谓的难忘经验,确实能够长久留存,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生的道路上叠加出一层层仿佛虚构的油彩,所以显得更加璀璨。
我们被教导得很害怕“沉闷”,也很抗拒千篇一律,就只是为了能有更好更新的选择,也就是更多的消费机会。我们被教导成这样的动物,是为了追求那些更好更新的选择和更多的消费机会。我们被教导要害怕“沉闷”和抗拒千篇一律,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好更新的选择以及更多的消费机会。
在真实和虚伪之间不断往返,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来回穿梭,这是恋人所具有的特征,同时也是信徒所具有的特征。
教养并非一定来自家教,它也不是贵族所独有的。上进的绅士更加注重通过后天的自我培养来形成良好的教养。
于是我们无法看懂老电影,也读不懂老情诗,这意味着我们不再懂得爱情了;因为时间不再具有长远和古老的特质,过去已然消失,如今存在的仅仅是在不同地点上同时出现的现在。
每一段感情的发生和结束都是记忆的一场战争。受过伤害的人,必然会迟疑和畏惧。因为他对过往记得很清楚,他所害怕的并非眼前的人,而是过去的人。他在与新认识的朋友交往的同时,也在和自己的记忆进行谈判与作战。对方并不知道,这样的关系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与他较量的是过去的陌生人。
见过地狱的人,知晓世间存在言语无法描绘的虚无。人的感情,有着不能承受的界限。
我认为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不能采取主动的行为,不能做任何事情,只能在他突然心血来潮问候几句的时候,以平淡和缓的态度进行应答。你不应该成为逼迫他的力量,就如同一株沙漠植物,在等待着季节性的阵雨降临。
一个人去崇拜一个偶像,其实是利用这个偶像的某些形象,以此来向别人表明“我是什么样的人”。按照法国社会学大师布尔迪厄的观点,这体现了某种品味的抉择。品味是人们用以区分自身,并且试图在象征性的领域中战胜他人的事物。
怀疑犹如一种坚韧的植物。当它被播撒在两人之间的土地上,即便只是一粒种子,终究会慢慢发芽并长大,最终会将一切扭曲,把原本健康的花朵排挤开,致使它们枯萎。
他是真正享受孤独的人。喜欢孤独的人必定喜欢爱情。唯有在爱情中,才能最圆满深刻地体会孤独,且这爱情还得是不可成就不会成就的。闭户独居,不会感到孤独。在一个人的怀抱与自己的小房间之中拉锯,最终舍弃前者回到密室,此时的孤独才是完美的。
我常说,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并非是缺乏常识,而是常识存在矛盾;并非是价值的虚无,而是价值观念与社会现实出现了断裂。
50.最没有办法也最不能掌握社会逻辑的人,最是可怕。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2-1427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幸福的人为何沉默?探索自我提升与人生变化的深刻意义》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梁文道经典语录 1.有人说:幸福的人都沉默。百思不得其解,问一友人,对方淡然自若地答:因为幸福从不比较,若与人相比,只会觉得自己处境悲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