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经济学 1:生活中的经济游戏》是由美国的史蒂夫·兰兹伯格所著,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国内多家电影院线的财务报表显示出一个有趣现象,放映电影给电影院带来的利润比爆米花等小食品低很多。这种现象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早已出现,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美国很多陷入经济危机的影院,凭借爆米花生意才勉强渡过难关,之后更是将其作为主要利润来源。
爆米花成为电影院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究其根本,是因为爆米花在电影院售卖的价格特别高。这一现象也成为了经济学家和社会学者感兴趣的话题。
一个浅显的道理在于,电影院一般不允许观影顾客自带爆米花,也不允许自带其他会产生果皮垃圾的食物进入影院;所以电影院自营的爆米花是独家经营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史蒂夫·兰兹伯格,他是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也是罗切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在他看来,独家经营并非电影院爆米花卖得那么贵的原因,而电影院爆米花高价的秘密在于经营者成功地实施了差异化定价。差异化定价在生活中较为常见。老年顾客能最先知晓超市打折信息,中年顾客更擅长从电商 APP 上“抢”优惠券。这两部分顾客为获取优惠信息愿意花费专门时间,所以他们成为了经济学家所说的价格敏感人群。
差异化定价有时会引发关于价格歧视的争论。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名校,像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都开始依据申请者的家庭收入状况来“个性化”地制定学费。并且,汽车经销商以及房地产经销商也擅长运用这种方式。精装图书比简装图书贵很多,差额远超图书精装封皮的成本。出版商心里清楚,愿意买精装书的读者大多是为了满足收藏需求,所以不在乎这点差价。
回到电影院爆米花高价的问题。史蒂夫·兰兹伯格解释道,电影院将电影票价格与爆米花价格分开,很多时候电影票价格看起来很便宜,这成功吸引了大量愿意为此买单的顾客;爆米花被高定价,是专门针对那些愿意在看电影时购买食品的顾客的;所以,电影院宁可对电影票进行打折,也不会对爆米花等食品进行打折,这样做更能提升影院经营的收益。
史蒂夫·兰兹伯格的代表作《反常识经济学 1:生活中的经济游戏》备受推崇,它在 1993 年出版。如今此书经过修订,加入了 20 世纪 90 年代和本世纪以来的案例内容,还有更为翔实、有趣的分析。全书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细微琐事,从经济学视角切入。它告诉人们,经济学思考的逻辑与人们的直觉思维、习惯判断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在决策和行为中出现偏差。
全书开篇谈到了诱因的力量。比如,安全带等安全设备在增加事故中幸存概率的前提下,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司机驾乘中的违章率。书中还讨论了大牌企业聘请明星代言商品的合理性。明星代言商品能直接“导流”购买,这一情况其实很难进行估算。史蒂夫·兰兹伯格提醒并指出,明星代言广告所传递的最重要信息,是企业对经营业务的信心,正因如此,企业才愿意花费大额广告费来进行宣传,这就如同银行大楼总是会采用豪华装修一样。这本书所举的两个例子,很好地将直觉思维、常识判断与经济学理性区分开来了。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2-1426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反常识经济学1:生活中的经济游戏揭示爆米花为何成为电影院利润之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生活中的经济游戏》(美)史蒂夫·兰兹伯格中信出版集团国内多家电影院线的财务报表都揭示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放映电影带给电影院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