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贷历经百年,在 2023 年走到了末路。3 月 19 日当地时间,在瑞士政府的牵线搭桥之下,瑞士银行与瑞士信贷达成总对价 30 亿瑞郎的并购案,曾经的瑞士信贷从此消逝在历史长河里。
瑞士第一大银行收购第二大银行的这场交易,从开始交涉到最终落槌,仅用了 48 小时。这种“闪电速度”阻止了风险的蔓延,然而并未将风险完全消除。美联储和瑞士当局都在竭力拯救市场,但是投资者似乎并不认可。全球避险情绪仍在提升:美元指数和金价一同飙升,欧美市场此前短暂的上涨也被回吐。
就瑞信来说,它的处理方式比较粗暴,这引发了投资者的质疑。AT1(额外一级资本债券)债券遭受了最大价值的减记,160 亿瑞郎的投资先于股权归零。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处理方式是“无法理解”且“简单粗暴”的,它加剧了全球投资者的恐慌。但在另一方面,瑞信的 AT1 债券有着相关的减记条款,此条款已经写明了该债券存在可能被减记至零的这种情况。
多位受访人士认为这场风险事件源自银行内控,它或许还会继续发酵。不过,引发像 2008 年那样的全球危机的概率不大。
160亿瑞郎AT1债券遭“反常识”清零
债券投资机构是否真的无辜?
瑞士央行为促成瑞银与瑞信的合作,开出了优惠条件。这些条件包含向瑞银提供约 1000 亿瑞郎的流动性。同时,瑞士央行还为瑞银担保了 90 亿瑞郎的损失。在瑞士央行支持瑞银收购瑞信之后,面值约 160 亿瑞郎的瑞信 AT1 债券被完全减记。
这向市场投下了一个“炸弹”:银行的普通股应该是最先承担损失的部分,只有在股权被充分使用之后才应该减记 AT1 债券,然而瑞信的 AT1 债券却先于股东持股被直接清零。
AT1 债券是一种可转债,本质上用于银行补充一级资本。它是 Cocos 债券(或有可转换债券)最常见的形式。这种债券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欧洲监管架构下设计出来的,其目的是让系统重要性银行拥有更多资本金以保障银行安全。从投资角度而言,这类资产的安全等级较高。
多位银行分析人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达了看法,他们认为此事很是奇怪,“就如同在开玩笑一般。倘若遵循市场规则,那么未来整个银行债券市场都有遭受牵连的可能,风险也会由此而开始酝酿”。
这种“反常识”的举措,立刻在市场上引发了明显的波动。3 月 20 日,在亚洲交易时段,欧洲银行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下跌。为了使事态得以平息,欧盟监管部门迅速发声,对投资者进行安抚,并且暗示瑞信可能只是一个个例。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的副院长赵庆明觉得,这次与平常情况不同的事件会给瑞银收购瑞信这件事增添不确定因素,相关的事件还会继续发酵,并且很有很大可能会让市场对银行债券市场的信任崩塌。然而,当下欧洲央行等已经发表了声明与这次事件划清界限,发声很及时,因此所带来的影响相对来说会比较小。
然而投资者此次投资“归零”是否真的没有过错呢?多位学者觉得,或许实际情况并非是这样的。因为 AT1 是有被强制进行减记的这种可能性的。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的副院长刘晓春进行了介绍,在瑞信 AT1 债券的条款里,实际上已经清晰地写明了,当遭遇极端状况时,瑞士央行具备对 AT1 债券进行强制减记的权力。这也就表明,瑞士央行此次将其直接减记为零的行为是符合相关条款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瑞信 AT1 债券投资说明截图呈现出,在该文件里对“减记活动”有着清晰的规定。当出现诸如“生存能力事件”这类减记事件之后,相关债券的全部本金存在可能会被减记至零的情况。
AT1 的投资者主要为机构投资者。他们或许未曾仔细查看条款,或许是为了躲避因投资损失而需承担的追责,但他们并非是无辜的。刘晓春认为,部分错误的分析以及复杂的情绪相互交织,成为了当前市场风险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瑞士政府和监管机构此次应用发行条款的方式以及取消股东投票权的做法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尽管存在发行条款。这种做法将给瑞士政府和瑞士金融机构的信誉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海南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吴庆指出,尽管看似“反常识”,然而要是相关条款里存在减记的相关表述,那么减记成为零这种情况并非没有可能。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这类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之前在印度的银行风险处置过程中就已经有过类似的情形,并且没有引发广泛的关注。
瑞银和瑞信的事件使得市场对 AT1 债券规则制定问题给予了更多关注。吴庆预估,在不远的将来,全球金融监管部门可能会针对 AT1 等 CoCo 债券的设计规则标准等方面,达成共识性的统一约定,目的是避免各国因标准不统一而引发的纷争以及造成全球市场的割裂。
此外,吴庆指出,在此次瑞银收购瑞信的过程中,瑞士央行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发挥了主导性作用。然而,面对重大的金融风险时,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所拥有的权限是怎样的,处置风险的规则又有哪些,这同样值得全球一同去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瑞银收购瑞信这件事并未得到银行股东会的批准。并且,它是被监管机构直接强行批准通过的。这也就意味着,股东的权利被直接剥夺了。
与时间赛跑 48小时敲定收购
抑制风险蔓延成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瑞士的第一大银行收购了第二大银行,整个过程只用了 48 小时。据了解,在这期间,瑞银多次进行了报价,最终这笔交易达成。
此次化解瑞士信贷的风险,留给瑞士央行的时间并不充裕。吴庆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瑞士信贷与美国硅谷银行破产等事件的内在原因并非完全相同。然而,在美国硅谷银行等银行破产的影响之下,全球投资者已经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产生了怀疑。所以,瑞士央行若能迅速作出反应,便可以迅速遏制住风险,防止风险蔓延开来。
银行业内有分析人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指出,此次瑞士央行迅速将本土两家银行合并在一起。一方面,受到了美国部分银行破产风险的影响;另一方面,或许也考虑到了本土金融稳定的风险。如果在此时出现市场骤变等不确定性事件,那么就可能给其处置该银行风险带来更复杂且不利的影响。
瑞士信贷对全球金融体系有着较大影响。它的业务主要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尤其在欧美国家。倘若瑞士信贷出现风险,那么全球市场所遭受的风险可能会大于其国内风险。所以,控制风险不再仅仅是瑞士一国的事情。刘晓春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这正是美国等六国央行在瑞士信贷发生风险后,第一时间安排货币互换并提供资金援助的重要原因。
瑞信是一家规模较大的银行,对于它而言,仅仅只有两天的时间来厘清其负债和资产,它所面临的挑战是相当大的。吴庆做出了这样的表示。
实际上,美国银行监管部门在处置风险时,常常会利用周末的 48 小时来处理银行风险。在与时间赛跑的情况下,对于银行风险处置经验并不多的瑞士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来说,这是它们不得不选择的参考方式。
吴庆介绍,美国存在大量的小银行,这些小银行倒闭的情况时常发生。美国的监管当局在处置这些倒闭的小银行时,采取的方式是利用周末的两天时间来进行处置,目的是确保在下一个周一能够恢复正常状态,并且开门营业,通过这种方式来降低银行破产所引发的风险。
吴庆表明,此次的处置情况是,存在 AT1 债券投资归零这类的瑕疵。不过,从总体上来看,已经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基于此,这场由瑞信引发的金融风波,或许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
“双子座”变为“一根独苗”
5万亿美元规模的新瑞银能否绕开大而不能倒的老问题?
瑞士银行和瑞士信贷曾在市场中被视为瑞士金融的“双子之星”,它们是瑞士金融行业的标志。此前,它们因安全而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名。此次瑞士银行收购了瑞士信贷,这将促成一个规模达 5 万亿美元的超大型金融体系,而这个体系将是瑞士本土几乎仅存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
瑞银此前在回应中称,此次交易能进一步强化瑞银作为瑞士领先的全球财富管理机构的地位,使其能够在最具吸引力的增长市场中开展运营,且能管理超过 3.4 万亿美元的投资资产。该交易还将巩固瑞银作为瑞士领先全能银行的地位,合并后的资产管理业务将成为欧洲领先的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资产超过 1.5 万亿美元。
瑞银集团的首席执行官 Ralph Hamers 之前曾表示,瑞银与瑞信的合并将会提升其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使业务实力得以加深。这次合并将会对瑞银在美洲以及亚洲地区的增长雄心起到支持作用,同时也会促使其在欧洲扩大业务规模。
银行分析人士对此看法不一。赵庆明表示,像这样金融行业的大型机构,未来在经营上必须格外审慎。因为瑞士本国的经济体量较小,且实行的是独立货币制度,所以倘若未来新成立的瑞银发生风险事件,瑞士央行或许无法提供足够支撑其恢复正常的资金量,瑞士法郎也有可能面临贬值的情况。
刘晓春指出,合并后的新瑞银在全球市场的风险权重会有所提升。所以,新瑞银必须谨慎经营,以降低全球市场出现风险的概率。瑞银和瑞信这两家机构都是混业经营的典型代表。其中,瑞银的经营较为稳健,然而瑞信此前多次投资失败,致使其内控出现了问题。混业经营带来的风险不可忽视,新瑞银能否发展得好,要看其自身业务未来的调整情况。瑞士信贷银行被收购这一事件,对我国银行在尝试投贷联动以及走向国际方面有很大的警示意义。
吴庆觉得,“新瑞银”规模达 5 万亿美元,其未来发展或许不会悲观。瑞士的金融具备很大的开放性,瑞银和瑞信都在全球开展业务,并且在瑞士国内有众多国际银行设立了分支机构,所以没必要担忧会因为金融体系过于集中而产生相关风险。
瑞信此次的收购行为如同进行了一场大手术,有希望能彻底根治拖延已久的病症,这会使它的金融供给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吴庆指出,对于瑞银来说,未来会借助裁员等手段来节省成本,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或许能够增加利润。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刘军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2-1422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瑞士信贷2023年终结:瑞银30亿瑞郎收购案48小时闪电成交,AT1债券160亿瑞郎减记》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经历百年时间,瑞士信贷在2023年最终走到了尽头。在瑞士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当地时间3月19日瑞士银行与瑞士信贷总对价30亿瑞郎的并购案落地,曾经的瑞士信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