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血液科主治医师 刘军霞
在血液科门诊,时常会碰到一些病人。这些病人因乏力、头晕等并非特异的症状,曾在其他科室进行了诸多检查。最终,他们被发现患有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最为常见的贫血类型。它在世界各地都广泛存在。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报告来看,全世界大约有 10%至 30%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铁情况。男性的发病率约为 10%,而女性的发病率大于 20%。在亚洲,其发病率要高于欧洲。因为中国的膳食结构中,植物性食物占主要部分,而植物中所含的铁元素难以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统计显示,当下中国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达到了 15%至 20%。全国大概有 2 亿人患有缺铁性贫血以及铁营养不良症。在这些患者中,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群属于高发的群体。
其一,有贫血表现,包括乏力、容易疲倦、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悸、气短、食欲不佳、面色苍白以及心率加快。指(趾)甲缺乏光泽,脆薄容易开裂,严重的话指(趾)甲会变平,甚至凹下呈勺状(反甲)。缺铁原发病有多种表现。比如妇女会出现月经量多的情况。消化道溃疡、肿瘤或痔疮等疾病,可能导致黑便、血便以及腹部不适。肠道寄生虫感染会引发腹痛,还会使大便性状发生改变。肿瘤性疾病可能会导致消瘦,也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轻度缺铁性贫血时,部分人仅会有困倦乏力的感觉,这种情况常常被病人所忽视,他们以为只是劳累导致的,休息一下就会好转。还有一些人会出现头晕、心慌、气短、失眠等不适症状,因此会前往相关的一些科室进行就诊。撰写此文的目的在于提醒大众朋友提升医学常识,倘若出现相关症状,不妨去检查一下血常规,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避免走弯路。
为什么会得缺铁性贫血呢?其一,需铁量增加且铁摄入不足的情况:这种情况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对于婴幼儿来说,他们的需铁量会增加,倘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就容易导致缺铁。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期,需铁量增加,而且如果有偏食的习惯,就容易缺铁。女性在月经增多、妊娠或哺乳期间,需铁量会增加,倘若不补充高铁食物,就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铁吸收存在障碍:这种情况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因为术后胃酸分泌不足,并且食物会快速进入空肠,从而绕过了铁的主要吸收部位,也就是十二指肠,导致铁的吸收减少。另外,多种原因引发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像长期存在不明原因的腹泻、患有慢性肠炎、患上克隆病等,都可能由于铁吸收障碍而引发 IDA。如果长期饮用浓茶或者咖啡,也会影响铁的吸收,使吸收率下降大约一半。长期服用抑酸药物会导致缺铁。三、铁丢失方面:如果慢性且长期地发生铁丢失且未得到纠正,就会造成 IDA。慢性胃肠道失血,其包含痔疮、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消化道息肉、胃肠道肿瘤、寄生虫感染、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情况;月经量过多,与宫内放置节育环、子宫肌瘤及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相关;咯血和肺泡出血,涉及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溶血后的血红蛋白尿,有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心脏人工瓣膜、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等;还有其他情况,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多次短时间内献血等。
有上述这些易感因素及基础疾病的人应当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能够早发现并早治疗。普通人(尤其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应该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有慢性失血病史的群体,一定要重视血常规的检查。一些疾病在早期可能没有特异性症状,而是以贫血为主要表现。比如在临床中,当我们进一步去查找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时,常常会发现一些消化道恶性肿瘤。
其二,补铁治疗:治疗性铁剂分为无机铁和有机铁这两类。无机铁以硫酸亚铁作为代表。有机铁包含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山梨醇铁、富马酸亚铁以及多糖铁复合物等。无机铁剂的副反应比有机铁剂更为明显。
首选铁剂为口服。例如硫酸亚铁或者右旋糖酐铁。在餐后服用的话,胃肠道反应会较小且容易耐受。食用谷类、乳类以及茶会对铁剂吸收产生抑制作用,而鱼、肉类以及维生素 C 则能够加强铁剂的吸收。口服铁剂能产生效果的表现首先是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其高峰出现在开始服药后的 5 至 10 天,2 周之后血红蛋白浓度会上升,通常 1 到 2 个月左右能够恢复正常。铁剂治疗需要在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状态之后持续 2 至 3 个月,等到铁蛋白变为正常之后再停止用药。
如果口服铁剂让人无法耐受,或者胃肠道的正常解剖部位发生了改变,从而对铁的吸收造成了影响,那么就可以使用铁剂进行肌肉注射。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重点在于婴幼儿、青少年、妇女和老年人的营养保健。对于婴幼儿,要尽早添加富含铁的食品,像蛋类、肝、菠菜等;对于青少年,需纠正偏食的习惯,并且定期检查和治疗寄生虫感染;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可以补充铁剂;月经期妇女则要防治月经过多的情况。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胃肠吸收功能会下降。并且他们基础病较多。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抑酸药等药物。这些情况都要警惕缺铁性贫血的发生。要做好肿瘤性疾病人群的防治,也要做好慢性出血性疾病人群的防治。
另外,中医药在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方面优势较为突出。它能够改善婴幼儿的食欲,也能改善青少年的食欲。尤其在防治妇女月经不调方面有优势,同时在调理胃肠道疾病方面也有优势。我们知晓药食同源这一理念。这一理念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了前提条件。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里,通过与医生进行沟通,从而了解自身的体质以及身体状况。在疾病尚未发生、即将发生或者处于发生早期的时候,主动地进行预防调理,将疾病防范于中医调理的过程之中。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2-1420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缺铁性贫血的常见症状与高发人群解析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刘军霞深度解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本期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血液科主治医师 刘军霞在血液科门诊,经常遇到一些病人,因为乏力头晕等一些不特异的症状在其他科室做了很多检查,最后发现是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