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最新版微信具备了公众号置顶的功能。若打开“察网”公众号,接着点击其右上角的图标,再点击“置顶公共号”,便可将“察网”置顶。如此一来,无论在何时进行更新,您都能更轻易地找到我们。
摘 要
1989 年之后,针对此前十年教育存在的失误,中央领导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思。在这种对十年教育失误进行反思的大环境下,九十年代初对中学课程进行了突击性改革,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历史课,当时历史虚无主义较为泛滥。1990 年规定高中要增加一个学期,每周安排两课时的中国近现代史。高中增加了中国史内容。原有的世界史课程原本是一年每周三课时。现在改为三个学期每周两课时来完成。教材也相应地进行了调整。
1989 年之后,针对此前十年教育方面的失误,中央领导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思。当时存在许多与抓教育相关的文件和讲话。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1991 年 3 月 9 日江泽民主席致李铁映、何东昌的信。即便这封信已经过去了 25 年,然而在今日看来依然具备现实针对性。现节录如下:
近两年来,我在教育界座谈会上曾两次提及,需对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直至大学生,从浅至深且坚持不懈地开展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以及国情的教育。开展此教育,至少要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
封建统治者腐败,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间,中国人民遭受列强欺凌。比如,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如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列强在中国设立租界,划分势力范围,严重侵犯中国的主权;列强还通过不平等贸易,大量掠夺中国的财富,使中国经济遭受沉重打击;列强还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如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这期间,有许多仁人志士,他们抛头颅。这期间,有广大群众,他们洒热血。这期间,仁人志士和广大群众前仆后继,抵御外侮,立志要捍卫中华。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它领导着中国各族人民,历经了土地革命战争,经历了抗日战争,经历了解放战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自此,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在解放之后,还经历了数次反侵略战争,这些战争证明了伟大的中国人民是不可被欺侮的。
中国人民向来反对侵略行为,一直秉持着主持正义的态度,从不畏惧强暴,始终致力于维护和平。中国选择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人民自己在历史进程中做出的抉择。我们始终坚持认为,处理国家关系必须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要做到互不干涉内政,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以上为教育的大致内容,其目的在于提升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与民族自信心,避免崇洋媚外思想的滋生。当然,也不能再度营造“左”的氛围。
在对十年教育失误进行反思的大背景下,九十年代初对中学课程进行了突击改革。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历史课,当时历史虚无主义泛滥。1990 年规定高中增加一个学期,每周两课时的中国近现代史。因为高中增加了中国史内容,原有的世界史课程从一年每周三课时改为三个学期每周两课时完成,教材也相应作了调整。1992 年,国家教委制订了《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试用)》。在此背景下,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被增加到一学年,每周有两课时。同时,1992 年初中的历史课程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以下是 1992 年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说明的摘录内容。
1991 年,江泽民主同志作出关于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指示。此后,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并且要求增加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内容。
现行大纲与此次新大纲不同,此次新大纲增添了“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以及“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的活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特权,主要是要将帝国主义在华的政治、经济侵略势力予以清除。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其活动主要是揭露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甘心在中国失败这一事实。这些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种种企图颠覆和扼杀新中国的罪恶活动。美国派遣间谍进行破坏活动;美国派遣第七舰队至台岛海峡,以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我国领土台岛;美国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后,将战火烧至中国边境,其飞机侵犯我国领空,轰炸我国东北的城市和乡村等。
现行大纲的“十年内乱”与之不同。“十年内乱”主要是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进行书写,对“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被粉碎”进行书写,以及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进行书写,主要书写的是十年中“文化大革命”的这一个方面。您的问题我无法回答。“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损失。按照国民经济常年的发展水平来计算,在这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遭受的损失约为 5000 亿元。然而,在这十年当中,因为有大批的老干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抵制,一方面,“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外交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新大纲在这方面作了实事求是地反映。
义教大纲在关于资本主义对殖民地的掠夺以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内容方面,比现行大纲增加得较多。义教大纲专门增添了揭露殖民主义罪恶的知识点,在近代部分有“二、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主义罪恶”,这里包含“1.后起的殖民国家”“2.英国——世界最大的殖民国家”“3.血腥的殖民掠夺”“4.灭绝种族和贩卖黑人奴隶”。国家教委在 1991 年 9 月制订并颁布了《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这些知识点的增加,体现了该纲要的精神。义教大纲规定,世界史教学需让学生知晓,西欧国家的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灾难。其中,美洲的印第安人遭遇了种族灭绝的悲惨命运;非洲的黑人被贩卖至美洲充当奴隶,历经几百年的黑奴贸易,致使非洲大约丧失了上亿的精壮劳动力。殖民主义的掠夺与剥削,使得亚、非、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内容涉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义教大纲对此有所增强。我国为社会主义国家,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所以,在世界史的教学里,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曲折前进,当作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义教大纲将上述各点列为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青少年接受批判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的初步教育,这样有利于他们在当代能够识别所谓“民主社会主义”的反马克思主义性质。】
1992 年秋季,全国绝大多数地区采用的新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增加了经济史、文化史以及社会生活的内容,同时删去了较深难且不适合初中生的传统内容。教科书对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十分注重,在开篇处增加了“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这一内容,同时也增加了“怎样学习历史”的内容。这套课本的课文有大小字之分,其中小字的量很大,是供学生阅读的。新增加了一些独立的文献资料和图注。图画、地图、图表的数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能够起到以图代文的作用。教科书的弹性比较大,对于小字、文献资料、图画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要求,这样便于因材施教。首次将课本改为 16 开本,版面和封面都很活泼。等等。
当时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我国初中的思想政治课安排是初一讲授公民道德,初二讲授社会发展简史,初三讲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常识。九十年代初强调突出历史教育,于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加大了社会发展简史的比重,实行初二初三打通教学。初二的社会发展简史只讲完资本主义部分,初三则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史融合起来教学。这种课程设置使得政治课和历史课大量重复,教学效果不佳。1997 年,初中政治课进行了调整。初一讲心理健康常识,初二讲法律常识,初三讲社会发展常识与中国国情。原来初二初三年级中具体的历史材料被删去,以与历史课区分。在此之前,高中的政治课也有重要调整,由原来的高一讲哲学、高二讲政治经济学,改为高一讲政治经济学,高二讲难度较大的哲学。这种调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经过这样的调整之后,思想政治课的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996 年起,教育部出台了与义务教育初中课程衔接的高中新课程。高中课程实行了文理分科基础上的不同授课方式:高一讲授三课时的中国近现代史常识以及三课时的地理常识。高二之后,理科生不再学习地理课(几年后,高二理科生也取消了历史课)。而文科生在高二年级开始使用新编的较为简单的物理课和化学课课本。现在对文理分科存在很多批评。然而,我个人觉得文理分科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倘若文理不分科,所有科目课程都考,学生的负担就会过重。如果只考语文、数学、外语,文科招生不考社会科学知识,理科招生不考自然科学知识,这显然也是不合适的。九十年代中期编订的课程设置是按照学校实际文理分科教学情况进行的。这个课程设置比较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现在,对于当时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有一些批评,当时是高一讲中国近现代史,高二讲世界近现代史,高三文科生讲中国古代史,有人认为这样的设置削弱了古代史教学。我个人觉得,高中阶段的古代史教学所涉及的古典文献不少,难度也较大。所以,将其放在高三,作为文科生的选修课是比较恰当的。
九十年代中期形成的这个课程存在一些问题。这一时期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即已经开始逐渐淡化学科知识的逻辑。从五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除了文革时期的部分省区外,中国的课程是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来设置的。而到了九十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个突出的例子是,1978 年大纲规定初中世界地理需讲解八十多个国家。到了 80 年代,数量减至四十多个。90 年代初,又进一步减到二十多个。到 90 年代中期以后,竟然减少到了十几个。另一个例子是从 1996 年起,高中数学不再将几何和代数分开授课,而是进行合并授课。前面所讲的历史课内容还算不错,不过也存在着使学科知识逻辑被淡化的情况。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初中阶段的历史教科书体例进行了较大的变革,是以课为基础,不再划分章节。这种淡化学科知识逻辑的行为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只是在当时这些影响还不是特别显著。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
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逐渐抬头。例如,在 1993 年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已不再讲授王愿坚的《普通劳动者》这篇课文。到 1996 年,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删掉了茅盾的《子夜》节选,而换上了沈从文的《边城》节选。1996 年的高中世界历史教科书增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比重,同时减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比重。在 1996 年版的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中,高一的政治经济学部分和高三的政治常识部分都删去了部分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批判的内容。这一切表明,历史虚无主义对教科书的侵蚀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这时期的课程与教材存在两大问题,但我们应实事求是地估计。这两大问题影响有限。从学科知识逻辑看,多数科目虽有所淡化,但仍保留主要逻辑,个别科目甚至有所加强。语文课比较典型。长期以来,教学工作者一直被如何处理汉语教学和文学教学的关系所困扰。然而,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这一版教科书中,初中按照记叙、议论、说明这种体例进行编写,中间穿插一些汉语写作知识,以培养汉语能力为主。高中阶段则以中国文学史为中心进行文学鉴赏教育,较好地处理了汉语教学和文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而言,在当时的课本里影响并非十分显著。比如,在当时的中学语文课本中,讲读的重点课文依旧是王愿坚的《七根火柴》、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鲁迅的《友邦惊诧论》等。而改动的主要是一些略讲或者自读的课文。所以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课程与教材状况还是比较良好的。
【鹿野,察网专栏作家】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2-1412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最新版微信公众号置顶功能详解:如何轻松置顶察网公众号》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19八9年以后,针对过去十年教育的失误,中央领导开始大规模的反思。在这种对于十年教育失误的反思的大背景下,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对于中学课程进行了突击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