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乡村医生李文芳,她的皮肤微微发黑,身材较为娇小。她穿着一袭别具一格且美丽的拉祜族民族服饰,外面套着一件白大褂。此时,她正全神贯注地在卫生室里为一位同村的老人进行看诊。当面对镜头时,她显得有些拘谨。然而,她那双黑亮的眼睛却格外有神,目光既坚定又温暖。她的五官立体,透露出一股秀美的气质和坚毅的神情。
谁能想到,这位女医生看似单薄,却在山洪暴发的危急时刻,敢于冒险蹚过湍急河水去为孕妇接生;谁又能想到,她身形娇小,却常年骑着摩托在险峻山路上来回奔走,风雨无阻地为乡亲们送医送药。25 年来,52 岁的李文芳凭借这样的勇气与坚持,默默地守护着村民的生命与健康,成为拉祜山乡最坚实的“健康守护者”。
威远镇联齐村村医李文芳。
从“草医”到村医:她用医术改变村民的命运
威远镇联齐村距离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县城 58 公里。要到达这个村子,需开车一个半小时,翻过一座座山,才能“爬”上去。这是云南直过民族的村寨之一,有 14 个村民小组,1200 多人在此居住。一直以来,因为语言有障碍以及受民族风俗等影响,外来的医生很难留在当地进行行医。
过去,村民生病时,仅能依靠村里那些略懂一些常识的“草医”,让他们抓些草药来吃。然而,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很多疾病也因此被耽搁了。1999 年,27 岁的李文芳被选派到普洱卫生学校,参加爱德乡医班进行学习。2003 年,她回到联齐村,开始开展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成为了联齐村的第一个乡村医生。她肩负着改变村民就医条件以及守护全村健康的重要重任。
她走上了新的职业道路,满心期待着能在村里开展工作,然而却发现村里根本没有卫生室。在村支书的办公室临时接诊,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她的丈夫心疼她,为了支持她,用木头搭建了一个几平方米的简易卫生室。她就在这间简易卫生室里开始给村民看病开方。一直到 2017 年,标准村卫生室建成,这才拥有了明亮又坚固的诊室、药房、病房。如今,村卫生室能够接诊那些有头疼脑热症状的患者。同时,村卫生室还可以为患者提供诸如针灸、拔罐、刮痧之类的中医服务。
景谷县威远镇联齐村卫生院病房。
以前不通公路时,她去看病要进村入户,需要步行 10 公里,甚至 15 公里远的山路;如今交通等各方面条件变好了,身材娇小的李文芳学会了骑摩托。村民时常能看到她骑摩托出诊,也能看到她骑摩托随访慢病患者。
李文芳为了让村民能看好病,通过持续学习,在考核后取得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从而掌握了打针输液的技术,并且学习了刮痧等中医理疗技术。她多次前往县医院、中医院、妇保院进行培训学习,由此成为了村民信赖的“健康守门人”。另外,管理慢病患者、进行预防保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以及传播健康理念和知识等,这些都是李文芳的工作职责。她一直在学,一直在进步。
村医李文芳给当地老人看病。
村子里有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仅留下一些老人和孩子。李文芳对“一老一小”格外关心。在普洱市内打工回乡的胡文青称,他 70 岁左右的父母都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李文芳常到家中给老人量血压,监测其健康状况,叮嘱家人注意相关健康问题。孩子未按时打疫苗,她也会提醒和催促。遇到从偏远村结伴前来卫生室看病的老人们。他们返程时身影蹒跚。李文芳于心不忍。她会骑着摩托。一趟趟把老人们送回家。
疫情暴发之时,全国有 144 万名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李文芳属于这其中的一员。对于返乡人群进行体温筛查,开展流调工作,以及对村里进行公共卫生消杀等,李文芳一直都坚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李文芳凭借她的专业知识和坚定意志,逐步改变了村里人对于健康的认知。她会在深夜出诊,也会翻山越岭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药。不管是白天阳光灿烂的时候,还是半夜正在熟睡之际,只要病人打来电话,李文芳就会立刻赶过去。
山洪中接生、摩托上送药:她用勇气守护生命
乡村医生的主要工作包含孕产妇和儿童的健康管理。在行医刚开始的时候,村里由于仅有一名男赤脚医生,而没有女医生,所以开展村妇幼保健工作存在困难。李文芳成为乡村医生之后,就使得这一状况发生了改变。
2004 年的一个夜里,李文芳接到了一个电话。她得知村里有孕妇即将生产,且孕妇腹痛难忍,存在难产的风险。当时,暴雨如注,山洪已经阻断了部分出山的道路,无法将这名产妇转运到县城医院,她的生命处于极其危急的状态。
她没有听从家人的劝阻,而是背着药箱。她毅然冲进了雨中,在山路上行走,趟过河水,赶到了产妇家。凭借着自己所学的知识,她及时进行了处理,帮助那名临盆在即的产妇顺利地分娩了。
“怀孕的不着急,我着急,特别是下雨的时候。”她笑着说。
村医李文芳给儿童进行健康体检。
在那些交通不便的岁月里,她会陪着村民前往县医院生孩子。李文芳回忆道,很多年前,她曾送过一位危重孕产妇去县医院分娩。当时,孕产妇的丈夫不会讲汉语,无法与医生进行沟通,面临着“保大保小”的艰难抉择。李文芳毫不犹豫地说道:“保大!”
她很果断,这是幸运的,因为她的果断挽救了孕妇和新生儿的生命。从她担任乡村医生开始,村里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孕产妇死亡的事件。
25 年的时间里,她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走遍了。她为许多语言不通的拉祜族孕妇担任过陪产翻译。拉祜族语言表达医学术语是比较困难的。部分村民采用传统治疗方式,容易耽误病情。并且村民的健康意识较为薄弱,存在“小病拖、大病熬、重病才治”这样的观念。她尝试用拉祜族语言把健康知识通俗地讲给村民听。她还联合村委会,通过讲座、义诊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这样做是为了改变村民的卫生习惯,转变村民的健康观念。
从不被理解到全村信赖:她用坚持架起健康桥梁
当地有很多家庭生育 2 至 3 个孩子。她 27 岁成为乡村医生,原本计划再生育一个孩子,然而当时工作繁重且身体较弱,夫妻俩便放弃了这个想法。到如今,思念着远嫁女儿的她,一提起此事就充满了说不出的遗憾,常常背着丈夫偷偷抹眼泪。
李文芳曾经在收入比较低的那些年,甚至产生过辞职去城里打工赚钱的想法。最终经过一番思想上的斗争,她还是舍不得放下她的出诊箱。她说道:“我是联齐村土生土长的人,联齐的水土养育了我,这里的乡民就如同我的家人一般,是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存在。”
李文芳经历了乡村医疗资源匮乏的情况,也深知乡亲们看病难以及就医不便等难题。她清楚地知道村民对健康有着强烈的渴望,同时也明白村民对医生有着殷切的期盼。她说:“大家信任我,需要我,那我就坚持下去。”
景谷威远镇联齐村卫生院坐落在联齐村山腰间。
李文芳走过了艰苦的岁月,尽管存在遗憾,尽管收入不高,尽管工作困难重重,但她从未放弃,从未停止向前,一直坚持当村医,一干就是 25 年。
如今,村民们把她当作家人。家里有什么事,都会找她商量,也会找她分享。有病痛时,会第一时间联系她。李文芳说:“我愿成为连接健康与他们的桥梁。用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为乡民们祛除病痛,守护他们的身体安康,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充满欢笑,不再被疾病轻易困扰。”
她说如今的年轻人不太愿意留在村里。她的愿望是培养一名年轻村医,并且希望能将这份责任传递下去。
采访结束后,她脱下白大褂,端出自己酿制的米酒,接着拉住我们一行人中的手,唱起了拉祜族送别的山歌,这便是李文芳挽留远方客人的一种朴素方式。她说出的话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有那么远的朋友来看我。”而她没说出口的话,我猜测是:“请大家多关心我们乡村医生。”李文芳是边疆乡村医生的一个代表。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以及无私的大爱,铸就了乡村健康的基石。他们在云岭大地上一起守护着村民的生命与希望。
总统筹、总策划:吴智深秦黛玥
统筹:李歆垚
策划:秦黛玥
采访:秦黛玥白杨潘玲
撰文:秦黛玥
资料整理:申太琴
摄影:常健
视频:常健潘玲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2-14101.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李文芳:25年如一日,拉祜山乡的坚韧健康守护者》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初见乡村医生李文芳,她皮肤微黑、身材娇小,一袭别致而美丽的拉祜族民族服饰外套着白大褂,正专注地在卫生室里为一位同村老人看诊。面对镜头,她略显拘谨,但那双黑亮的眼睛却格外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