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常识与通识》的笔记-第29页
章节名:魂与魄与鬼及孔子
原文:
《孔子家语》记载了子贡询问孔子:“死了的人,有知觉还是没有?”孔子的学生中,除了颜回,其余的人常常刁难他们的老师,有时甚至表现得咄咄逼人。如今,如果我们认为孔子的学生问起话来必定是恭恭敬敬的,那就实在是不理解春秋时代社会的混乱了。孔子多次称赞颜回,这其中都透露出他对其他学生的无奈以及些许感慨。孔子的学生们除了颜回之外,与社会的联系较为紧密。他们随时都能提出一些流行问题来为难老师。这与一九七六年后考入大学的老三届不同,老三届手上有很多自己早已准备好答案的问题,问得老师心惊肉跳。
子贡提出这一问,显然是因为社会上怪力乱神的现象非常多。而孔子又不谈论怪力乱神之事,所以子贡便换了一个角度来试探老师。
孔子知晓子贡的心思。他说道:“倘若我说有(知觉),恐怕孝子贤孙们都去送死,从而妨害了生存之事。倘若我说没有(知觉),恐怕长辈去世后,不孝子孙连埋葬都不肯去做。你,子贡,想知晓死人是否有知觉,此事并非当下最为紧急的。若你真的想知道,那你自己死了不就知晓了吗?”
子贡的反应没有被记载下来。或许其他的学生正幸灾乐祸地向子贡起哄呢。这些学生都不是省油的灯啊。
好像是《孔子家语》,还是子贡这个人,有一回他将一个鲁国人从外国赎回回鲁国,于是子贡被鲁国人纷纷传颂夸奖,子贡瞬间成为道德标兵。孔子听闻此事后,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就拦住他,我以后不要见这个人。子贡得知后很慌张,跑来拜见孔子。
大概学生们拦不住子贡。孔子见到子贡时还在生气,说道:“子贡,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有钱?”子贡是个商业方面的人才,手头有不少钱。孔子周游列国,在经济方面子贡贡献很大。鲁国有规定,鲁国人在外国做了奴隶,得知消息后,国家会出钱把他赎回来。子贡有钱,那那些没钱的鲁国人遇到在外国做奴隶的老乡该怎么办呢?你的做法,不是成了别人的道德负担了吗?“
孔子的思维很清晰。有个学生我记不清了,他问孔子:“为何古人规定父母去世儿子要守三年的丧?”孔子说:“你应当庆幸有这样的规定。父母死了,你若不守丧,别人会指责你,那你做人岂不是会很艰难?你若悲痛过度,守丧超过三年,那你又如何去谋生、养家糊口呢?有了这三年的规定,不是很便利吗?”
孔子去世后,其学生中仅有子贡守丧超过了三年,达到了六年。子贡身为商业人才,如今的人不难理解六年意味着多大的损失。似乎曾参跑来责怪子贡未按照老师生前的要求行事,大有子贡又犯了如同从前赎人那般性质的错误。子贡称,老师生前讲过,超出或不足都是失度(度即中庸),他认为自己对老师在感情上的度是六年。
子贡屡次被孔子责骂,然而他却是孔子最好的学生。颜回是否也是孔子最好的学生呢?我对此有些怀疑,尽管《论语》上清楚地记载着孔子对颜回的夸奖。
笔记:
个人对子贡的性格甚是喜爱。觉得他具备学会发问的能力。即便面对像孔子这般贤能的老师,他也不会将自己的疑问隐藏起来。我认为,一个合格的学生应该懂得刁难老师。首先,他不会仅仅因为老师的论据就认定事实就是那样。并且,懂得刁难老师的人必然有一种想要超越老师的心态。
有这种心态的人,不存在师生间你传我悟的关系,而是存在思维的碰撞。可以想象,孔子在与学生交流切磋的过程中,必定受益很多。平等的交流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因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够有怀疑既定概念的思维,才能够去创造新的思维与价值。
世界原本没有什么必须要遵从的既定道理。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尺度和想法。子贡在孔子去世后守了六年丧,在旁人看来,这或许会对他个人的入世利益造成损害。然而,人生在世,有各种选择,很多人总是努力去选择最正确的那个,这是很划算且聪明的做法。但自己心理最想要的选择往往会被忽略,或许有人会后悔,然而想想得失,就觉得还是选择正确的比较划算。子贡则不一样,他在选择时肯定会思考利弊,最终选择的还是最忠实内心的那个答案,实际上做选择并非困难之事。只要你愿意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就会明白其实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由于性格的原因,尽兴从心地活着,也是一种活法。
本文来自作者[qulangwang]投稿,不代表趣浪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qulangwang.cn/life/202502-12243.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趣浪号的签约作者“qulangwang”!
希望本篇文章《孔子与子贡对话中的智慧:探讨孔子家语中的魂与魄与鬼》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趣浪号]内容主要涵盖: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知识分享
本文概览:阿城《常识与通识》的笔记-第29页章节名:魂与魄与鬼及孔子原文:“《孔子家语》里记载子贡问孔子“死了的人,有知觉还是没有”?孔子的学生里除了颜回,其它人常常刁难他们的老师...